《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13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2-22 07:00:23
  从海军战术上看:与唐代相比,13世纪的船舶技术没有取得革命性进展,远洋航行和海上作战仍然严重受制于海洋天候环境,海啸、飓风和洋流、暗礁往往是比敌军更可怕的对手。当时,风帆战舰是海洋战船的主流,舰船的驱动力来自于风力鼓帆和人力划桨,进攻和防御行动都在视距内展开,近程攻击模式主要为撞击战和接舷战,远程打击手段有弓箭、火球、火蒺藜等,战争样式较为原始。

  元军在承袭吸纳了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南宋水军后,拥有蒙冲、楼船、车船、海船、千石舟等多种战船,广泛使用霹雳炮、火箭等尖端热兵器,在作战指挥、力量编成和武器装备等方面远超日军。反观日军,海上力量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船只轻小、武器简陋、数量有限且各自为战,根本无力与元军的巨舰正面对抗。

  据历史文献记载,元军完全占据了海面优势,日军无力与元军进行海上决战,只能在志贺岛、壹岐岛、鹰岛等地组织半游击性质的小规模袭扰战和夜战。由于制海权的缺位,日军在陆地上承担了重大压力:九州北部和本州西北沿海一带处处清野坚壁,大批武士被紧急动员驻守海防一线,征集海量钱粮物资用于修建防御工事和军备开支,使得身处小农经济、地少人贫的日本社会背上沉重负担。战后,取得胜利的日本镰仓幕府日益衰落,根本原因就是长期维持一支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庞大军队,其源源不断的纯消耗性开支和战后的恩赏抚恤最终压垮了中央财政,连带摧毁了原有政治体系。

  元海军部队拥有对日军的绝对优势,看似强大到不可战胜,但同样有着自身的致命缺陷:构成海军主力的南宋水军原本属于内河舰队,作战区域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和南中国沿海一带,严重缺乏远洋作战实践经验;将领们普遍对洋流、飓风、湿度、盐度等因素对海上作战的影响估计不足,将大量原本用于长江航运的水军舰船拉上对日作战一线。这些船只吨位小、吃水浅,抗风浪能力弱,各项性能指标与蒸汽战舰相差甚远,并不适宜海上作战,更不具备“想来就来、指哪打哪”的战术机动能力。

  在朝鲜南部和南中国沿海建造的船舶,存在大量赶进度、赶工期现象,很多船只质量欠佳,甚至涌现了大量不符合远航要求的“豆腐渣”船。据美国得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考古学家兰德尔·佐佐木对700 多块元军战舰残骸进行的分析研究,发现“很多战舰龙骨上的铆钉过于密集,甚至有时在同一个地方有五六个铆钉,说明这些肋材在造船时曾反复使用,而且很多龙骨本身质量就很低劣”。佐佐木还发现,战舰残骸大多数碎片都在0.1米到1 米之间,据此推测出元军战船可能采用了“鱼鳞式”船壳结构,其船壳板之间是搭接的,在巨浪的拍击之下容易碎裂。佐佐木指出:“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高岛附近海域发现V 字形远洋船的龙骨”。在海上风平浪缓时,这些匆忙赶造的船只还能勉强保持平稳,一旦遇到强台风,难免发生倾覆的惨剧。

  日期:2018-02-23 06:57:03

  从陆军战术上看:渡海登岛作战,首先在于选取海上机动方向和登陆地段。如岛礁面积小,登陆场正面宽度受限,则首波登陆的兵力数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就无法占领和巩固滩头阵地。“弘安之役”中,元军东路军在发现博多湾存有坚固防御工事后,未另派船只勘选优质登陆点,匆匆选取了博多湾东北侧的志贺岛登陆。志贺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与九州本岛之间靠一条狭窄的“海中道”连接。“海中道”在涨潮时没入水下,落潮时露出水面,最窄处仅能容数人并排而行。以“海中道”为跳板,东路军可绕开正面设防的敌军,由志贺岛向博多湾的后方实施迂回包抄。

  但元军没有想到,他们的作战行动迅速被日军察觉,大批日本武士紧急赶往志贺岛,与元军隔“海中道”形成对峙。为争夺“海中道”这条战略通道,元军与日军逐次逐批投入千百人级别兵力进行生死搏杀。这种小规模作战,严重遏制了元军大兵团作战、诸军种协同的优势,却最大限度发挥了日本武士单兵素质和近战能力。从6月7日到9日,双方在这个“绞肉机”战场上激战了三天三夜,素来所向无敌的元军尸横遍野,损失了上千名勇将精卒,却一步都无法前进。由于天气炎热、缺乏淡水,双方的尸体无法收敛,只能慢慢腐烂,元军中爆发了严重的传染病,几天内患病者达3千余人。在冷兵器时代,旧式的封建军队一般只能忍受一到两成的伤亡而不崩溃。对整个东路军而言,4千多名士兵丧失战斗力,属于伤筋动骨的重创。在此沉重打击之下,元军再也无法支撑,不得不撤退到壹岐岛,日军也随之而来。东路军既缺乏给养,又苦于伤病,还要勉力应对日军的游击骚扰,只能苦苦支撑,等待江南军到来。7月2日,东路军获知江南军主力到达平户岛后,迅速放弃壹岐岛,全军机动至平户岛。

  现代军队有种说法“首战即决战”,极言初战的重要性。在第二次东征的序战中,元军统帅骄傲轻敌,错误选择了狭小岛屿作为登陆地域,且严重低估了日军战斗力,轻率采取“添油”式战法,使日本武士得到彰显个人勇武和决死冲锋的最好舞台,实属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序战之败,极大影响了元军作战意志与士气,东路军至此一蹶不振。
  日期:2018-02-23 07:04:13
  从指挥层面上看:元军第一次东征的主帅忻都,是负责镇守和监视高丽的地方性将领,过去主要战绩是围剿高丽武装力量“三别抄”,与强敌作战的经验较为欠缺。“文永之役”中,忻都表现得中规中矩,除了错误判断敌我实力对比,以至于进抵大宰府近郊后撤军,未出现其他重大失误。第二次东征,忻都作为东路军的统帅,战前情报侦察极为马虎,战术运用很不得当,且忻都过度偏袒副帅洪茶丘,与高丽军统帅金方庆存在较大矛盾,对麾下军队的掌控也有问题。

  江南军出征前,原定两路元军的主帅阿剌罕在军中病逝,接替的将领阿塔海迟迟没有上任,元军缺乏一个有权威的指挥核心。江南军统帅范文虎刚刚投降元朝,虽然统领10万大军,却被其他蒙汉、高丽将领所轻视。两路元军汇合后,在平户岛停留大半个月,一方面固然是休整部队,另一方面也因为内部矛盾严重激化,对下步作战部署迟迟无法达成一致。
  遭遇台风袭击后,部队损失惨重,建制被完全打散,有的将领建议收拢败军,以破釜沉舟之势作背水一战。统领海军的范文虎坚决不同意,声称“还朝问罪,我辈当之”,抛弃陆上残军逃回高丽,其他高级将领们也三三两两各自潜逃。
  风暴平息后,闰7月5日,日军主力舰队出现在西日本海,追击元军残存舰船。

  闰7月7日,日军登陆鹰岛。鹰岛是元军后期作战的重要屯兵点,也是溃兵主要聚集地。据日本鹰岛町历史民俗资料馆记载,当时岛上还残留着近10万饥渴交加、衣甲不全的元军。对于他们的下场,有的史料上记载“十存一二”,有的说“十存四五”,有的夸张地说“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元史》则悲沧地留下了九个字:“七日,日本人来战,尽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