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55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2-30 17:54:10
  (12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进军广宁
  善于用间谍的努尔哈赤,对于“经抚不和”的故事,自然尽在掌握。
  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明天启二年,正月十八,努尔哈赤率领八旗主力,从辽阳出发,进军广宁(今辽宁北镇市)。
  对于这次突然袭击,一向主张进攻的王化贞也不得不在战略上跟熊廷弼保持一致,因为事到如今也只能防守。
  可事实上,广宁并不好防守。
  别看熊廷弼主张防守,但他的“三方布置”策略里面,广宁并不占主导地位,甚至整个辽西地区,也仅作为牵制而已。
  因为该地区在防守上有个非常大的劣势,地势过于平坦(辽河平原)。
  众所周知,八旗军以骑兵为主,最善于平原作战。
  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辽西几乎无险可守。
  当然,也并非一点没有,至少还有一条辽河。
  一条大河,没有波浪宽。
  然而,东北人应该能想到,唯一的险要,其实啥用没有。因为在努尔哈赤进攻的时候,辽河早已结冰,而且冻得非常结实。
  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轻松地渡过辽河(哦,不对,准确的说,应该叫走过辽河),来到离河最近的第一座小城—西平堡(今辽宁锦州盘山县沙岭镇)。
  对于首当其冲的堡垒,王化贞倒也有所准备。

  他派了一个叫罗一贯的副总兵在此防守,分配部队人数三千。
  而努尔哈赤这一次依然倾巢出动,只不过,八旗军的兵力增加不明显,大概也就十万左右。
  增幅不明显,优势很明显。
  我相信,当时罗副总兵的内心一定充满迷茫,只想弱弱地问王大人一句:what are you 弄啥哩?
  相比一头雾水的罗总兵,努尔哈赤倒清醒得很,深知“十则围之”的道理,迅速包围了西平堡。
  然而,围困西平堡之后,努尔哈赤并没有急于进攻,而选择安营扎寨。

  十万对三千,却迟迟不肯动手。对军事有兴趣的朋友,大概能猜到,他在等待什么?
  明朝的援军。
  这一战术,后来有个响亮的名号:围点打援。
  围住一部分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其真正目的在于打击增援的敌人。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将领特别喜欢这种战术,比如徐向前、粟裕等人都是该战术优秀的实践者。他们对战术灵活多变的运用,让国军的将领们没少吃亏。
  其实这种战术早在古代战争中就有雏形,而且效果一直非常不错。
  当然,它也并非没有弱点。
  围点打援的重点,在于打援。如果看透了这点,便可以不急于增援。
  比如战国时的孙膑,大概可以算作第一个运用正确思路破解该战术的人。
  按《史记》的说法,当时,魏国大将庞涓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无奈向齐国求救。齐王派大将田忌带兵救援赵国。
  庞涓得知以后,随机应变,对赵国围而不攻,准备以逸待劳,半路伏击前来救援的齐军。
  眼看就要形成战国版的围点打援。
  然而,齐国军师孙膑发现问题的关键,提出不去救援邯郸,而佯装进攻魏国。

  庞涓大吃一惊,顾不上邯郸,全速回撤。
  结果,邯郸之围解除,而且孙膑还在半路伏击了庞涓,来了个反打援。
  这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只可惜,王化贞并没有孙膑的眼光和勇气,不可能派兵直扑辽阳或者赫图阿拉。按他的水平,也只能真的增援西平堡了。

  日期:2018-12-30 17:56:41
  (12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就在努尔哈赤的“围点打援”将要成功之际,一个不冷静的人打乱了他的计划。
  西平堡的参将黑云鹤竟然不听罗一贯的一再劝阻,主动带兵出城挑战。
  不是疯了,就是瞎了。
  他跟努尔哈赤的“武力值”相差多少暂且不论,城下黑压压的人看不见吗?
  总之一句话,明显找死。

  努尔哈赤很快满足了他的愿望,而且还超出预期。不仅将被他带出城的那些少得可怜的士兵一网打尽,还一鼓作气,攻陷了西平堡。
  只不过罗一贯这块硬骨头比想象中的难啃,拒不投降,奋力坚守,一直战斗在第一线。直到眼睛中箭,实在无法再战,他才被抬下火线。城破之时,他向京城方向跪拜,横刀自刎,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臣尽力了(力竭矣)。
  在罗一贯的感召下,明军将士也很勇猛。
  虽然攻陷城池,但八旗军损失相对也不小。
  当然,损失倒也没关系,关键的问题是“点”没了,如果让援军知道,恐怕会放弃救援。
  于是,刚打完硬仗,还来不及休整,努尔哈赤就赶紧下令,前去迎接一下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平阳桥,两军遭遇。
  狭路相逢勇者胜,努尔哈赤也顾不得什么排兵布阵,带领八旗军全力冲杀。
  对面的刘渠等人也不含糊,奋勇抵抗。
  双方展开激战,你来我往,杀声震天。
  正在难解难分之际,身处明军后方的孙得功突然大喊:“兵败了,快跑啊!”

  不光喊,他还以身作则,带领周围的士兵逃跑。
  这一喊,把在前方拼杀的刘渠和祁秉忠喊懵了,顿时阵脚大乱。明军也很快失去战斗力,纷纷溃逃。
  像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努尔哈赤哪肯放弃,一路追杀,几乎全歼明军,包括刘渠、祁秉忠在内的主要将领,悉数被杀。
  这场遭遇战,八旗军能打得如此顺利,首功应该记在对手孙得功头上。

  关键问题,孙得功为何来这一嗓子?
  排除他临阵突然精神错乱,恐怕只剩下一种可能,他叛变了。
  实际情况,似乎也确实如此。
  一切还要从王化贞的天才计划说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