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42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1-06 21:13:45
  (9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在谁是主力的问题上,杜松倒和努尔哈赤看法相当一致,所以他深怕别人抢了自己的头功。于是,他命令部队全速前进,日行百里。就这样连续跑了三天三夜,三月初一,部队到达了宿命的地点,萨尔浒山,并且停下来休整。
  当然,之所以停下,并非杜松有先见之明,如果真有,应该逃跑才对。很可能因为他发现自己跑的太快,重型车队和辎重部队没能跟上,只好停在这里等。
  跟努尔哈赤一样,杜松应该也没读过孙子兵法。区别在于,他实践也不行。
  孙子说:“…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最直接的意思:卷起铠甲,轻装急行,日夜不停,行军速度加倍,连续行军百里与敌争利的(好像句句在说杜松),那么,三军将领就会被擒(结果)。
  杜松就是“三军将领”。
  如果说努尔哈赤可以称为《孙子兵法》的实战版完美诠释,那么,杜松绝对可以算作反面案例之一。
  此时,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全部主力,提前来到萨尔浒东面的界凡山城。他来到这里,只做了一件事,修筑城池,加强防御工事。
  摆出这么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势,并非他不急于求战。事实上,没有谁比他更急。虽说另外三路明军实力不济,毕竟人数在那摆着。万一哪一路主将精神错乱,没有按照他预想的速度缓慢行军,提前发起进攻,后果不堪设想。因为现在能打仗的已经都在自己身边,到时候老巢很可能不保。
  之所以还这么做,就因为努尔哈赤比较了解杜松。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从行军速度也能看出,杜松为人比较急躁。努尔哈赤料定,如果杜松见到自己这种姿态,必定主动前来进攻。
  如此一来,正好以逸待劳。
  果不其然,杜松得到消息,立刻下令兵分两路,将步兵留在萨尔浒山,等待辎重,自己亲率精锐骑兵,直扑界凡山城。
  一些学者由此断定,杜松的失败在于轻敌。

  其实也怪不得他,谁能想到努尔哈赤把全部家当都带到这来了。
  萨尔浒和界凡离得并不远,但中间隔着一条河,苏子河。
  刚开始,渡河非常顺利,因为河水不深,也就刚到战马的肚皮(不遮马腹)。其实苏子河原本并不浅,现在变浅,因为有人在上游做了堤坝,拦住了水流。
  这个“好心人”不是别人,正是努尔哈赤。
  目的只有一个,等敌人渡到河中的时候,开闸放水。
  河水倾泻而下,导致渡河的明军损失惨重,但并非全军覆没,包括杜松在内的一大部分人还是勉强过来了。
  死里逃生的杜松发誓要跟努尔哈赤决一死战。
  可惜,未能如愿。

  迎接他的只有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兵力也只有两旗。
  努尔哈赤并没有给杜松机会,因为他早就率领其余六旗主力,绕道背后,向驻扎在萨尔浒山的明军发起了进攻。战斗的过程就不必细说,以女真骑兵的战斗力,在兵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收拾这些等待辎重的步兵,应该没啥悬念。
  顺便说一句,在此之前,落在后面的辎重部队已经赶到。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好一锅端。
  因此,除了被杜松带走的那些,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
  之所以说几乎,因为仍然有一部分人逃走了。逃走的这部份人,领头的名叫刘遇节。如果对这个人没印象,建议返回前面“抚顺之战”看一看。在张成胤的那场追击战中,临阵脱逃,导致大部队溃败的那个“游击”似乎也叫刘遇节。不是重名,就是同一个人。如此看来,逃跑也需要有一定天赋的。

  很快,萨尔浒明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了前方杜松的部队。军心涣散,无心恋战,四散奔逃。当然,逃是不可能的,皇太极已经将他们团团围住。而且,在萨尔浒得胜的努尔哈赤正率领部队赶回。
  最后的战斗中,杜松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在这种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并没有投降,而是继续奋战。直到被一支冷箭射穿面部,落马而死。
  至此,明军的西路军算正式全军覆没。
  此一战,基本奠定了努尔哈赤的胜局。因此,尽管整个战役并不全都发生在萨尔浒地区,后代的史学界仍然称其为“萨尔浒之战”。
  日期:2018-11-07 18:00:54
  (9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料理了杜松,努尔哈赤快马加鞭,直扑马林。
  按照原计划,三月初二,马林要和杜松到约定地点会合,然后再分头行动。
  为啥先会合,而不直接各自进攻?我始终不太理解。
  但答案,永远无从知晓。
  因为,三月初二这天,马林还没到,杜松却没了。
  马林的部队仍停留在三岔口(今辽宁铁岭附近)外的稗子口,坐地观望。听说杜松提前了,他才继续向前进发。
  当晚,他便得到杜松全军覆没的消息,很震惊,不敢相信。
  很快,消息得到印证,因为第二天一早,努尔哈赤来了。

  马林虽是个文人,排兵布阵倒还有一套。他赶紧调动主力向尚间崖集结,并让手下龚念遂和潘宗颜分兵据守,互为犄角。
  这种阵法,兵书应该常见。
  但有一点,兵书上不会写。
  努尔哈赤的速度。

  三百多年以后,纳粹德国的希特勒,采用了类似的战术,称为“闪电战”,横扫欧洲战场。只不过德国人依靠机械化部队。而努尔哈赤能依靠的只有马。
  努尔哈赤用闪电般的行动,给马林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实战课。
  以不变,应万变。
  集中兵力,“我只一路去”,全速前进。
  掎角之势,最大特点在于,互相支援。女真骑兵,迅雷不及掩耳,歼灭龚念遂部,直接砍掉一角。
  而此时,尚间崖的马林,还没反应过来。
  面对尚间崖的防守严密,努尔哈赤命令主力部队“占据山巅,向下俯冲”。带头冲在前面的有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等,像什么何和礼、额亦都、费英东、安费扬古、扈尔汉、扬古利,以及后来的叱咤一时的多尔衮,都只能在“等”里。
  阵容如此豪华,让马林如何招架的住。
  过程很无趣,结果很惨烈。
  死尸遍布山谷,鲜血染红河水。
  死尸里面,没有马林,因为他逃跑了。除他之外,副将以下军官悉数阵亡。
  攻陷尚间崖,下一个目标,潘宗颜所在的斐芬山。
  由于潘宗颜在背山建营,提前占领高地,努尔哈赤只好仰攻,不利于骑兵发挥。加上对方有火器,几个回合冲锋,八旗军没占到便宜,反而增加了潘宗颜抵抗的信心。
  然而,作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孙子兵法》的实战派传人,努尔哈赤并不会被眼前的小困难阻碍,自然也不会忘记“十则围之”的道理。利用兵力的优势,将斐芬山重重包围。
  断水断粮,放火射箭,步步为营,向山上推进。

  明军多次拼命突围。
  不拼命不行,大家心里清楚,不可能再有外援。
  事实上,拼命,也不行,因为确实打不过。
  战至午后,潘宗颜已筋疲力尽。

  最终,一支冷箭,射中他的后背。或许死对他来说,也算好事,总算解脱了。
  其实潘宗颜并非没有援兵。
  前面介绍北路军的时候说过,叶赫部也派了一万多人,而且为表重视,贝勒金台石和布扬古还亲自出马。
  可惜,他们走的比马林还慢,听到明军战败的消息,没当成援兵,直接变了逃兵。
  就这样,北路军也完蛋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