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32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么,也可以这样理解,八旗相当于一个大的军事集团,努尔哈赤相当于整个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该集团由八个分公司(八旗)组成,每个分公司又有各自的董事长(旗主)和总经理(固山额真)。八个分公司独立经营,但都要听集团的统一领导。
  了解这些,对理解后面汗位争夺的时出现局面,会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人以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一定对比中原王朝落后。也许很多方面的确如此,但显然不包括军事方面。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多次入主中原的原因。按照我们上面的归纳,八旗制度基本已经具备了现代经营的理念。

  当然,八旗制并不单是军事制度。因为八旗的士兵“上马出战,下马牧养”,平时不打仗的时候,他们又变成老百姓,还要正常过老百姓自己的日子。在生活中,难免有鸡毛蒜皮的琐事,所以此时各级“额真”又变成地方行政长官,处理这些张家长李家短的大事小情。因此,它又变成了一种行政组织。
  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相对于大明冗余的官僚体系来说,明显简单高效。
  数百年后,思科的总裁约翰·钱伯斯先生,对于类似的现象有句精辟的总结:现代竞争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日期:2018-09-29 18:06:48
  (7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其三,人才济济。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一个家庭的生产力,主要还体现在人丁兴旺。我们说过,努尔哈赤开枝散叶的能力比较强,光儿子就生了十几个。另外,他还有四个弟弟,一个妹妹,所以侄子外甥也一大堆。更不用说,所谓的“宁古塔贝勒”所构成的整个大族群了。
  当然,单凭数量多也不完全说明问题,关键还看质量。
  很幸运,质量也相当不错。

  能征善战者,不乏其人。
  当时比较突出的有四个,被称为“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前面提到过,努尔哈赤的儿子中,代善是老二,莽古尔泰是老五,皇太极是老八。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前面说过,舒尔哈齐的二儿子。
  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四小贝勒”。分别是阿济格(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铎(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第六子)。这个时候他们还小,只有阿济格勉强算成年,其他三个只能算幼儿,多铎可能还没断奶。在这里,不妨稍微提一下,经过战火的洗礼,那些“贝勒”们也绝非等闲之辈。
  还有很多暂时没提到的,也都不可小觑。此时就连努尔哈赤的孙子辈的杜度,都已经独领一旗,整个家族的能力,可见一斑。
  大臣就更不用说,额亦都,何和礼,费英东,安费扬古,扈尔汉,还包括猛人扬古利,精通多国语言文字的额尔德尼等。他们的事迹前面已经介绍过,后面还会继续努力。
  还有不少汉人,也加入队伍。
  当时最有代表性的,要属佟养性。他本来因为跟努尔哈赤交好,被大明朝廷逮捕。后来,朝廷逼迫他做间谍,打探努尔哈赤的消息。结果,他成了双面间谍。后面我们会提到,努尔哈赤特别擅长谍战工作,跟他的努力不无关系。

  后来,佟养性还拉拢整个家族,为努尔哈赤效力。
  大概也正因为此,佟氏家族也成为爱新觉罗家族最亲密的伙伴。
  总的来说,此时的女真,可谓兵强马壮,人才济济,上下一心。对于努尔哈赤来说,的确是绝佳的时机。
  但,这似乎并不是全部。

  日期:2018-10-03 22:07:15
  (7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隐情】
  历史有一些细节,很有趣,耐人寻味,却不太容易被注意。

  比如努尔哈赤建国的时间,为什么偏偏是1616年?不是1615或者1617,甚至干脆1618年,然后直接进攻大明。
  我发现,就在他宣布独立的几个月以前,有一个人去世了。
  这个人,名叫李成梁。
  前面我假想了一场努尔哈赤和李成梁之间的秘密对话,虽然完全不敢肯定它的存在,但两人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不可告人的密切关系。至于真实的情况,有多么密切,前面也说过,只能才猜测。
  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明史》没有记载,这也正常,因为《明史》是清朝人编修的。努尔哈赤不会,也没有机会,将实情告诉编撰的人。
  至于“清史”的记载更加模糊,因为那部《清史稿》本身并不能算一部正式的国史,像它的名字一样,只能算一部草稿而已。因此,它里面对于各种人物、事件的记录,并不十分详尽,有的模糊,甚至还有的错乱。
  这也难怪,当时《清史稿》的主编赵尔巽先生,受其好友之托出任中华民国清史馆的馆长,组织人员编修清史。
  他的好友,名叫袁世凯。

  时间是公元1914年。那一年,袁世凯的职务是中华民国大总统。
  然而,就在第二年,袁大总统突然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中华帝国大皇帝。只不过,其他人的思想没能转变的那么快。结果,闹得举国汹汹,上下反对,在一片谩骂声中袁世凯黯然离世。袁的离世,让本来就不安的中国,更加动荡。关于他的故事,后面我们还要详细说。
  这里只是想说一点:大环境尚且如此,那些编辑人员根本没法安心整理。更何况,其中大多数人还没有正式编制,属于临时被聘来整理、抄写的。幸好赵尔巽先生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历时十余年才完成初稿稿,实属难能可贵。
  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历史淹没在历史之中。(有点绕嘴,外国人绝对看不懂,中国语言博大精深)
  不过,就好像侦探破案一样,直接证据被销毁的情况下,往往可以通过间接的推理,还原事情的真相。毕竟没有李成梁,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事业不会那么的顺畅,建功立业的道路也不会那么的平坦。

  “只要你在一天,我可保辽东太平,不枉你一世英名!”
  回顾这段历史,冥冥之中,我能感觉努尔哈赤信守了这句承诺,尽管他可能并没有说过。
  日期:2018-10-04 21:21:25
  (7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除了李成梁,还有一个人也死了。当然,这个人对于努尔哈赤选择何时登基来说,算不上至关重要的人物,充其量只能算个牺牲品。
  这个人就是褚英。
  对于他的死,《实录》中忌讳颇深,“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里根本没有记载,在“清世祖(顺治)实录”才轻描淡写地提到他被处死(置于国法)。

  作为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本应该前途无量。虽然女真族没有嫡长子继承的传统,但他骁勇善战,又在乌碣岩大战中立过大功,一直被作为接班人重点培养。
  然而,褚英有个缺点,心胸狭隘。
  心胸狭隘的人,表面上看着有点狠,睚眦必报。其实,他们的心如玻璃般脆弱,受不了批评。别人稍微说他们两句,甚至有时候无心的言辞,都会令他们会怀恨在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