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4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可偏偏碰上了不一般的部落,瓦剌。
  这个名字倒不十分响亮,想必大家也没怎么听过。不过它的前身却如雷贯耳,就是蒙古帝国,或者干脆说元朝。自从蒙古贵族被朱元璋赶回到大漠放羊之后,实力大不如前,而且因为继承人问题又导致了分裂,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准确说是三部分),东部集团被称为鞑靼,西部就叫瓦剌。
  又偏偏这个时期,瓦剌出了个不一般的人物,名叫绰罗斯·也先。
  事实上,也先同志并非瓦剌的最高领导人(大汗),只是太师。

  太师在古代位列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首,不过这个职务在当时来讲,属于位高权不重,一般只设虚衔,无实际职权,多用于死后追封,以表彰大臣的功劳。
  也先不大一样,他有实权,甚至连太师的名号都是自封的。因为他手握兵权,控制着瓦剌各部。数百年之后,熟读二十四史的***先生,对于这种情况做出精辟的总结——枪杆子里出政权。
  也先不仅是个有权力的人,还是个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是恢复祖上的基业。为了实现它,也先必须与大明为敌。
  我很小的时候就追过一部美剧(当时叫译制片),中文名应该叫《糊涂侦探》,也许叫别的名儿,因为太久远,记不清了。反正剧中的男主角当时翻译叫麦克斯韦·精明,中情局特工,代号86号。他虽然名叫精明,但人好像特别二。幸好每次执行任务时,还经常有个代号99号的女特工协助他,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记得有一集,86号和他的上司,向美国总统汇报工作,在场的还有几个将军。
  其中一个将军报告说:“外面有印第安人在游行示威,想要回属于他们的土地。”
  当时86号顺口说:“那就还给他们好了。”
  然后气氛就变得非常尴尬,他的上司只好低头掐鼻梁,总统表情也很无奈。只有86号没有察觉,还莫名其妙地看着大伙。
  最后一个将军非常严肃地说“全部都是他们的!”
  大明和蒙古的关系,大抵如此。
  至少在也先看来,大明的土地,本来都属于蒙古帝国。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要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作为攻擂选手,也先率先发难,以贡马价格过低、抚赏过少为借口,分兵四路,大举进攻中原。
  日期:2018-07-02 14:01:17
  (10)
  大明这边守擂选手,明英宗(庙号)朱祁镇。朱祁镇倒还算个好皇帝,至少算个好人。他九岁登基,少年老成,在祖母(张太皇太后)和托孤重臣的辅佐下,将大明治理的倒也井井有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随着祖母和老臣相继去世,上天又给他安排了一个新的助手。在这个助手的积极努力、尽职尽忠的辅佐下,朱祁镇的治国能力大打折扣。这个助手,便是大明史上著名的太监,王振。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明朝,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太监”。明朝确实是个“监”人辈出的时代,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想说,神奇的皇帝年年有,该死的太监特别多。甚至就连七下西洋的航海家,立下丰功伟绩的郑和也是太监。不得不说,这个朝代确实挺神奇。
  本来开国皇帝朱元璋同志担心“祸宦”的问题,曾在宫内立下铁牌警告后代:太监过问政事,直接呵斥(内侍微及政事,立斥之)。可惜老话说的好,怕啥来啥,大明的太监一个赛一个乱政。
  其实太监这种职业,对于男人来讲,并不怎么光彩。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太监是被迫的,要么从小被人送入宫,要么生活所迫,要么犯罪受罚,又或者平定外族叛乱被抓的俘虏(比如郑和)等等。反正总的来说,很少有自愿的。
  王振就是自愿的,至少很主动。

  绝对的少数派,莫大的勇气。
  在主动的少数派当中,后来还出了个众所周知的魏忠贤,号称九千岁。皇帝称万岁,他比皇帝才小一千岁(实际上只小一百岁,【全称九千九百岁爷爷】),猖狂程度可想而知。
  从他们的经历,可以看出,凡事只要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肯定能做好。
  王振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因为他“申请入宫”之前是地方的教员。在当时,太监文化普遍偏低,基本属于“小学三年级以后就函授”的水平。跟其他人比起来,王振相当于教授。好不容易有这样的“人才”,当然不能浪费,他被选为东宫局郎。而其工作的重点在于,陪太子读书。当时的太子,碰巧是朱祁镇。从某种程度来讲,王振相当于朱祁镇的玩伴兼“老师”。
  其实,王振能独揽大权、干预朝政,无外乎两个原因。

  其一,和朱祁镇比较亲近;其二,孩子都听老师的话。
  当时王振权势到底有多大,就不必细说,毕竟咱不聊明史。只说明一点,前面提到朱元璋立下那块“太监不得干政”的铁牌,就是被王振拆掉的。这都敢动,其他的,大家可想而知。
  上有皇帝言听计从,下有大臣阿谀奉迎,太监做成这样,也算到了极致。然而,他并不满足。国内的事管够了,又要管国外的。放眼大明周围,最有实力的莫过于蒙古。本着专挑硬骨头啃的精神,王振毅然决然地跟也先挑起了事端。
  莫名其妙登上擂台的朱祁镇,惊讶地发现自己还要亲自动手,因为王老师极力劝说他御驾亲征。更莫名其妙的是,朱祁镇竟然同意了。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经不起忽悠。由于临时决定,大明的主力部队大多在外地,一时难以集结。王振害怕夜长梦多,加班加点临时拼凑了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随即出发。

  行动如此迅速,只能说明王老师根本不懂战争。
  前两天听过一个笑话:有个孕妇怀孕三个月,肚子不见长,只长胸围。
  孕妇着急,去庙里问禅师。
  禅师说:“恭喜夫人,这孩子是武曲星下凡,必为大将之才。”
  孕妇大喜:“何以见得?”
  禅师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所谓战争,说白了两个国家掐架,但实际上拼的是粮饷。可恨的王振以为打群架,凑够人数就行。可怜的朱祁镇带着这样一支部队,迈向了人生的深渊。

  过程我们就不细说,最终明军被也先部队重创,损失殆尽。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将永远被历史记住,它叫土木堡。
  这次事件便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99年)。
  日期:2018-07-03 18:51:06
  (11)
  “土木堡”的结果:
  皇帝朱祁镇被俘。
  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等战死。

  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百余名朝廷重臣战死。
  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只有一个好结果,王振乱军中被杀。
  列出来的这些,都是表面的。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大明数年积攒的家底儿,以及天朝的威严一扫而空。真可谓“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其实这些倒也不要紧,没钱可以再赚,没人可以再培养,关键得有时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