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密码——看崇祯帝与吴梅村的灌溉之情》
第41节

作者: 木易201702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0-10 14:45:59
  第35回
  刚刚读完黛玉的手帕题诗,紧接着作者就回到了《西厢记》。此回黛玉提到的”双文”是主人公莺莺的另外一个名字。作者希望读者能够读懂黛玉诗中多重的含义。
  黛玉回房,鹦哥模仿黛玉在读《葬花词》,暗示此时的历史节点和《葬花词》那回的节点是一致的,但两处诗所表达的感情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薛蟠和宝钗之间对话是否和宝玉、黛玉吵架之后宝玉赔罪很相似?的确很相似。薛蟠和宝钗与宝玉和黛玉一样,都是兄妹关系,只不过薛家是亲兄妹,宝黛是姑表兄妹。薛家影射清,薛蟠之低俗、宝钗之心机、薛姨妈之貌似周全都是作者对清的暗中贬损,但一定不能忘了,薛家也有崇祯帝的影子,在书中是大明之金,否则,很多的情节是解释不通的。
  此处再提宝钗之金锁是为了说明,永历朝开始的年代才是作者补天之梦的真正开始的时间。
  永历朝开始的年代也是书中贾家最为辉煌的时候。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年代,不仅宝钗的金锁要登场,白玉也要登场。白玉钏地位的微妙变化就是作者的暗示:一向服侍王夫人的白玉钏到了宝玉的身边,而且亲尝莲叶羹。
  宝玉请莺儿给汗巾子打绦子,是为了回接前面蒋玉菡与宝玉互换汗巾子的情节,暗示此回的时间点和上回基本相同。
  傅家来人看宝玉,是作者向傅山先生致敬。

  明亡。傅山闻讯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因身着红色道袍,遂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可见,傅山出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寄托和掩护。(百度)
  《红楼梦》中写傅家人势利,一心想结交权贵,正是影射傅山先生对大明的忠贞不二,这就是《红楼梦》的写法。
  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得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
  宝玉听说,喜之不尽,一叠声便叫袭人取来金线。

  大红犯色指的是玉是红色(林红玉),如果配红络子就雷同,不好看。金线配上黑色线(水色)再加上玉珠,暗示玉、水、金合在玉玺之中,宝玉不乐才怪呢。080
  日期:2017-10-11 13:22:22
  第36回
  一开始作者就写到凤姐和王夫人谈论家中丫鬟等家务事,此家务事正是朝廷之事,新朝的开始总是需要做人员安排的,作者以家喻国,十分巧妙。
  宝钗替袭人做针线,“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蒙侧批:请问:此“怔了”是呓语之故,还是呓语之意不妥之故?猜猜。“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非常明显的。木石姻缘是指的失国之前的大明王朝,金玉姻缘指的是现在南明要收复金恢复大明,本质是一样的。作者怕读者误会将二者割裂开而看不明白,用脂批提醒读者思考。
  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庚辰眉批:玉兄此论大觉痛快人心。绮园。]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蒙侧批:此一段议论文武之死,真真确确的非凡常可能道者。][庚辰眉批:死时当知大义,千古不磨之论。绮园。]

  作者从袭人位分升迁谈到袭人回家之事,当然是点醒读者和前面袭人回家情节对看。从回家谈到生死,引出宝玉上面的一段话,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跟读者说的,那就是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不需死而非要死正是沽名钓誉的做法,从而也解释自己为什么假死而逃。虽说崇祯帝写《红楼梦》主要用意是写自己对失国的悔恨和自责,认为大明毁灭,自己是千古罪人,但对大明文臣武将的不得力还是非常地耿耿于怀,难以释然。08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