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第34节

作者: 正气歌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补拙斋抄本侧批:宝钗身份。眉批:有什么“没意思”,自己心里早知道,假装道学,哄人耳。
  第二十八末又总批:宝钗之金锁,大约是其母好几年前早早预备的,带女入京,探望贾府者,本有深意存也。金锁是和尚送的,只一句话,是谁见来?那年那日事?莺儿亦听老薛婆口传之讹。母女二人处心积虑,马迹蛛丝,极意拉拢凤姐,过得佳婿,所为郎才女貌,金玉良缘,美满如意,无以加矣。讵接缡未及三年,遽尔拆散,宝钗独守孤帏,金玉之缘安在?平时之设心蜜计又安在?徒成话把。噫,蘅芜君之居心,意为黛玉之得意人竟为我占,可见人定胜天黛玉之势力人情不及于我。谁知天则不然,不然,依旧一场空。此书唤醒世人不少,志之。

  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文字
  宝玉笑道:“原来姐姐也知道我们那边近日丢了东西?”宝钗笑道:“你只知道玫瑰露和茯苓霜两件,乃因人而及物。若非因人,你连这两件还不知道呢。殊不知还有几件比这两件大的呢。
  后补拙斋批道:“殊不知还有几件比则两件大的呢”,此数语未说明何人之物,然又云:“我才告诉平儿”。夫遗失如此重大对象,平儿且不知,他人亦不知,必待宝钗之告,岂非大奇?乃文又曰:“这话亦不可告诉第二个人”一若惟宝钗一人知之者,然则此物为宝钗之物,万无可疑矣。此皆作者留隙示人处。惜读者略而不觉。转为眩或耳。
  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回末总评道:
  抄检大观园一则曰:去疑儿;再则曰:洗净他们。冠冕极矣!何以宝钗一处独不需此?既然未搜,则钗之可疑及并未洗净,已在言外。参观第六十二回,告诉平儿一语,自可得其踪迹。
  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文字:
  李纨听如此说,便知他已知道昨夜的事,因笑道:“你这话有因,谁作事究竟够使了?”尤氏道:“你倒问我!你敢是病着死过去了!”一语未了,只见人报:“宝姑娘来了。”忙说快请时,宝钗已走进来。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因问:“怎么一个人忽然走来,别的姊妹都怎么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

  眉批注道:不能安身了!忙忙如丧家之狗,一笑。
  补拙斋眼里的薛宝钗就是一个阴险狡诈做贼心虚的丧家犬。
  另一个藏书家青山仙农在《红楼梦广义》中评论道:
  宝钗善结袭人,袭人善事宝玉,同恶相济,以售其奸。始则携刷挥蝇,願学水鸳之戏,继则移花接木,甘受雪雁之扶,王莽谦恭以移汉诈,宝钗谦恭以夺林婚,枭雄伎俩如出一辙,宝玉厌之矣!出闱之遁,有以也夫!

  青山仙农眼里,薛宝钗就是王莽移汉的谦恭,虚伪至极,莫不能辨。
  (清代《红楼梦》插图。)
  一般说来,对一部作品里的人物的评价,越是离得近的人,越是具有参加意义,因为毕竟离他们生活的时代不远。当然,清代的人对宝钗的评价也有相当正面的一面,经常有读者为了争辩黛玉和宝钗谁是谁非而争吵不休的。这是自然现象。因为从小说中看,宝钗的确是善恶难辩,如果没有后面的文本,人们也很难发现宝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宝钗扑蝶,这个故事的寓意,笔者之前已经讲过。)
  然而,在现代红学家们大肆宣扬之下,几乎没有多少读者对宝钗有负面评价。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是有悖作者原意的。

  (电视剧中的薛宝钗,其实已经背离了作品原意。)
  那么,作者眼里的宝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笔者下次为你解答。
  日期:2017-03-30 20:46:19
  春秋笔法——从燕窝案看宝钗为人
  自从笔者研读《红楼梦》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觉得宝钗并非像红学家们所说的那样贤惠、大方、得体,是什么典型的古时的典型淑女形象,而真的如清代人对其评价一样,她真的十分的虚伪而且狠毒。
  而作者对宝钗的刻画用的也是典型的“春秋笔法”,所谓的春秋笔法,即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不直接表明态度,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也指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亦称“微言大义”。
  比如作者在书中写宝钗“总远着宝玉”,而实际情况却是“总缠着宝玉”,不仅乘宝玉和黛玉打闹的时候闯进来,而且还三更半夜地呆在宝玉房里不肯走,甚至像妻子一样乘宝玉睡觉的时候,坐在宝玉身边绣东西。当然,她那个所谓的“金玉良缘”也是虚构出来的,并无任何实证。
  除了这些,作者还在书中十分巧妙地讽刺了宝钗。《红楼梦》是一部隐写历史的史书,宝玉影射着皇权,而黛玉影射着崇祯皇帝,那么宝钗又影射谁呢?由于其名字含“金”,其丫环莺儿叫“黄金莺”,也含“金”,可以肯定地说,她是作者所贬斥的对象。
  当然,作者所用的方法是十分巧妙的,并不直接写出来,而是隐藏在文本之中,需要十分细心才能看得出来。

  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 宝玉从薛蟠那里得到了一个很奇怪的方子:
  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車,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太太不信,只问宝姐姐。”宝钗听说,笑着摇手儿说:“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王夫人笑道:“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宝玉站在当地,听见如此说,一回身把手一拍,说道:“我说的倒是真话呢,倒说我撒谎。”

  由于这方子实在太奇怪了,以至于王夫人不信,说宝玉撒谎,而对否定这方子的宝钗大加赞赏“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幸亏凤姐及时出现,为宝玉解了围,指出宝玉并未撒谎。既然宝玉并未撒谎,那撒谎的自然就是宝钗了。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宝钗平时的为人,虚伪至极,但却得到了长辈的赞赏。而宝钗的病所用的方子也很是奇怪,要用到坟墓里的珍珠!以至于王夫人都感叹“不当家花花的!就是坟里有这个,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盗骨的!”
  由于《红楼梦》所用的写作手法是“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 戚蓼生语),王夫人的话除了表面上的意思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是讽刺满清的统治就是对汉人“翻尸盗骨”(痛入骨髓),并诅咒其政权不稳(作了药也不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