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祭坛上的游戏——中国古代宫廷政变》
第28节

作者: 庶民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每当高祖试图将李世民打压或冷藏的时候,外部力量就会突然降临,把李唐王朝这张独一无二的军事王牌从困境中解救,并且给予他再次建功立业的机会。不管是武德二年刘武周进犯河东,还是武德四年刘黑闼悍然起兵,或者是眼下突厥人大举入寇,无疑都证明了这一点。
  此前,有人曾提出迁都的动议,理由是长安离边境线太近,突厥屡屡入侵,不如一把火烧了长安,把都城迁移到内地,突厥人自然就不会来了。这是一个十分消极的提议,可李渊同意了,他即刻下令,命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前往樊、邓(今湖北襄樊)一带考察迁都地点。太子、齐王和尚书仆射裴寂等人也纷纷表示赞同。
  如此荒谬的提议,为何有这么多人赞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不希望秦王再立军功。当然,即便是迁都樊、邓,也不能彻底杜绝突厥对唐朝的入侵,但能有效避免突厥对帝国政治心脏的威胁。一旦都城远离前线,突厥人顶多就是在边境进行一些小规模的袭扰而已,很难发起针对帝都的战略性进攻。既然如此,边境的防御交给一些普通将领就够了,根本不需要秦王挂帅出征,这样就能达到将这张王牌长期冷藏的目的。

  对于这个匪夷所思的迁都之议,大臣萧瑀等人都不以为然,因为迁都是动摇国本的一件大事,绝不可草率行之。但既然高祖发话了,他们也只能保持缄默。最后李世民发出了抗议之声,他说:“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定鼎中原!精兵百万,所向无敌,怎么能够因有胡寇扰边便迁都躲避,这不是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吗?当年霍去病不过汉廷一将,尚且志灭匈奴,臣忝备藩维,请给臣数年时间,定当拴住颉利的脖子牵到宫门。如若不成,迁都未晚!”

  太子大为不屑地瞥了秦王一眼,说:“当年,西汉樊哙大言不惭,曾经说要率十万部众横行匈奴,秦王今天的话何其相似。”
  李世民据理力争:“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小竖,何足道哉!不出十年,儿臣必定漠北,绝无虚言!”
  李渊最终打消了迁都的念头。突厥二可汗的大军已经长驱南下,很快就要打到家门口了,即便他内心仍有迁都之念,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当务之急是要先打退突厥大军。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七月二十一日,李渊命李世民挂帅出征,迎战突厥,同时安排齐王李元吉当副帅。秦王李世民在危难之际重新走上战场,太子李建成自然感到强烈的不安。他怂恿嫔妃们一起向高祖李渊吹风,说:“突厥虽屡为边患,可事实上得到贿赂就退兵了。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就他篡夺帝位的阴谋!”
  李世民以超常的胆识和谋略,兵不血刃地逼退突厥大军,成功地与小可汗突利缔结为政治盟友。当秦王李世民再次凯旋回朝时,李渊感到欣慰,穷凶极恶的突厥人终于走了,京师长安总算化险为夷。但李渊同时也感到无奈和不安,因为秦王头上的光环更加璀璨了,他对太子的威胁也更大了。
  但他又能怎么办呢?即便秦王李世民不是帝国的中流砥柱,他也是自己的儿子。只要他没有公然夺嫡篡位,就只能保持现状,维持平衡。他一方面必须遵循“立嫡以长”的原则,始终维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另一方面也要念在秦王长年征战、劳苦功高的分上,给予他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把一碗水端平。

  政治对手步步紧逼,李世民意识到自己必须先稳定大后方。此前他已将自己的嫡系、陕东道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派驻洛阳。眼下,为了迎接这场生死较量,他又特意命麾下骁将、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亲信侍卫一千余人前往洛阳。李世民给了张亮一大笔钱,让他暗中结交山东(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做好一切应变准备。万一在长安的斗争中失利,李世民打算退守洛阳,与朝廷分庭抗礼;如果形势一再恶化,实在迫不得已,就与李建成裂土而战。

  然而,此次秘密行动却没有逃过齐王李元吉的眼睛。他立刻入宫,指控张亮阴谋反叛。李渊随即下令逮捕了张亮,命有关部门调查审理。但不管审讯官员采用什么手段进行逼供,始终无法从张亮口中得到只语片言。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朝廷只好将他释放。张亮随后便按原计划率部赶赴洛阳。
  日期:2017-03-20 09:31:50
  4兄弟下毒,秦王吐血数升
  武德八年(公元626年)年底,在太子举行的夜宴上,发生了一起扑朔迷离的“毒酒事件”。据《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记载“(建成)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李世民)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李渊闻讯,立即下了一道手诏给李建成:“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警告太子不要再玩什么小动作,随后李渊亲自前往秦王府探视李世民,并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个消解纷争的办法。

  李渊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当时就想立你为太子,可你却坚决推辞。建成年长,当太子时日已久,我不忍心剥夺他的继承权。你们兄弟同处京师,暗斗日烈,终究不能不相容。我想让你重新掌管陕东道大行台,居住洛阳,自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以东都由你做主,可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李世民泣不成声,他说:“这儿非臣所愿,儿臣岂可远离膝下。”

  李世民这是在故作姿态,其实李渊的安排他正求之不得呢。唐朝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除非天子下诏,兵部颁令,将领才有权统率军队,否则即使是像李世民这样的十二卫大将军,平时手中也没有兵权。而在长安,东宫和齐王府的势力加起来要比秦王府强大得多。东宫曾私募长林兵两千余人,而齐王也一直在“募壮士,多匿罪人”(《旧唐书·巢王元吉传》),两人兵力相加,总数应该不下于三千人。秦王虽然也“蓄养勇士八百余人”(《资治通鉴》卷一九一),但明显处于劣势,一旦双方在京师开战,秦王很可能会吃亏。出镇洛阳对于李世民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上上之策。

  李渊最后说:“天下一家,东西两都,相距很近,我想念你的时候就去看你,你不必伤心。”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听到李世民即将被派驻洛阳的消息,太子和齐王大感不妙。秦王一旦到了洛阳,就掌握了土地、城池和军队,这无异于猛虎归山,必将后患无穷。如果把秦王控制在京师,要摆平他易如反掌。
  随后太子便命人向高祖递上密奏,声称:“秦王左右都是山东(崤山以东)人,一听说要前往洛阳,无不欢呼雀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同时授意心腹大臣向高祖分析其中利害,劝他收回成命。在近臣的游说之下,李渊中止了命秦王赴洛阳的计划。
  “毒酒事件”在在总体上应该真实,可能太子使用的毒药是慢性毒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当然某些具体细节可能存在增饰夸大。人体失血的极限为1.9~2.8升,李世民的“吐血数升”很明显已经突破了失血极限,绝不可信。李渊也不可能对李世民所说“建天子旌旗”的话。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李渊不会不明白“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道理,也不会不明白这么做就意味着分裂和战争。贞观史臣之所以这么虚构,无非是表明李世民受迫害的严重程度,从而为李世民日后发动政变、夺取皇位提供更多的合法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