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小看这点儿区别,后来大清时候,多尔衮和鳌拜下场悲惨,就是打这点子区别上来的;对了,到了民国,还有一对儿,就是张学良和杨宇霆。
既然是晚辈,就有资格管你,你个小兔崽子敢不服?
其三,内忧外患,主少国疑;随着老主子刘裕去世,其一手建立的国家此时已是危机四伏;东晋司马宗室中的遗老遗少们蠢蠢欲动,有些更是暗通北魏伺机而动;江南也不太平,比如富阳县的孙氏一门发动叛乱,并且攻陷了富阳(浙江省富阳县),虽说后来宋军击败了叛军,稳住了局势;但是遍地的星星之火,谁知道哪天就呈燎原之势了;这是内忧;外患就更甭提了,北魏趁着刘宋国丧趁机发兵南下,让刘宋帝国失去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国土。这些都是很现实的,还有一点是隐性的,但更让徐、傅等人担心,那就是一连串的失利,让辅政大臣们的威信降到了最低;那粉儿掉的,哗哗的。
其四,辅政大臣们,尤其是首席徐羡之,地位并不稳固,急需扬刀立威。
这怎么个话儿说呢?还得说刘裕。老刘同志出身低微,一路打拼,最终代晋自立。说的难听点儿,刘裕是屌丝逆袭;因此成功之后,刘裕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人事布局上,都采取了提拔寒门子弟,打压大士族的做法儿;因此才有了徐羡之、傅亮这些人的今天。老刘在世,没人敢see no;现在老刘走了,那些被压制了很久的门阀士族们开始盘算着要夺回失去的主动权了。
这里边儿,首当其冲的就是徐羡之;据《建康实录》记载,景平元年也就是公元423年4月,就在檀道济昼夜兼程驰援青州的时候,御史中丞孙琳便直接上书刘义符,弹劾徐羡之,要求将其罢免;别忘了,这会儿的徐羡之可是首席辅政大臣,孙琳与之相比就是个小人物。一个小人物不计后果的弹劾一个大人物,这背后如果没有人支持,那都见了鬼了。
这还是外部的,在辅政‘四人帮’内部,徐羡之也有一个潜在并且强大的竞争对手——谢晦。
日期:2016-09-05 10:54:00
上面说了,谢晦什么出身?那可是谢氏家族的人。
别看二人说起来都是刘裕的心腹,其实两人心里门儿清,就凭出身这一点,对方就不可能跟自己一个锅里搅勺子。
就在刘义符继位不久,发生过一件事情,非常能说明这俩人的关系已经到了何种恶劣的地步——
刚当上辅政大臣不久,谢晦闹病,跟家里养病;估计是病的挺厉害,谢府传出话儿,谢大人暂不接客。这事儿说起来挺正常,病人嘛,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是就暂不接客这四个字,差一点儿就让谢晦人头落地。
徐羡之有个侄子,名叫徐佩之,这小子是徐羡之集团里一员得力干将;见谢晦挺长时间没消息,这小子不知道怎么想的,带了俩人便来找同为辅政大臣的傅亮,张嘴第一句话便把傅亮给雷倒了:我叔叔(徐羡之)叫我来跟你说,让你写一份儿诛杀谢晦的诏书。
傅亮目瞪口呆,有病吧你!?傅亮对徐佩之说,我们同为顾命大臣,岂能自相残杀!如果你们执意如此,我现在就辞职。
这事儿出头的是徐佩之,但如此大事,如果说没得到徐羡之首肯或者默许,估计徐佩之是没胆子干的。
由此可见,徐羡之跟谢晦之间,矛盾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因为有以上这些梗儿;于是,一场废黜宋少帝刘义符的阴谋,悄然的展开了。
日期:2016-09-05 16:08:32
不过话说回来,废黜皇帝可是天大的事儿,操作起来难度不是一点点;一招漏算,说不定就要天下大乱了。
肿么办呢?
这倒难不住徐羡之。
这伙计决定采取以迂为直之计,暂时不去碰刘义符,而把第一刀砍在了刘义符的二弟——庐陵王刘义真的脑袋上。
刘义真,刘裕家的二小子,这个熊孩子兄弟们应该不陌生,弄丢关中的就是他(不过客观的说,如果把关中丢失的责任全部扣在他脑袋上,也有点儿言过其实,毕竟那年刘义真只有12岁。想想你12岁的时候都在干嘛,呵呵!)。
刘裕很喜欢他这个孩子,史书记载,刘义真“美仪貌,神情秀澈”;绝对的小鲜肉。开始的时候刘裕对他是非常钟爱的,北伐带着他,当刘裕准备回南方时特意把他留下镇守关中,并且,很早刘裕就派人说媒,把自己的哥们儿谢裕的女儿迎娶过来给刘义真当王妃。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刘裕曾想过,废掉刘义符,立刘义真为接班人。
那位说了,这算多大点儿事儿,换个接班人,无非就是换个主子而已,徐羡之一个打工的,伺候谁不是伺候啊。
还真不一样,刘义符和刘义真二人的区别也正在此;刘义真,是有自己的班底儿的。
刘义真的班底儿,主要有四个人——
第一位唤作谢灵运,此人原名公义,字灵运;出身陈郡谢家,他的祖父,便是打赢淝水之战得东晋名将谢玄。
谢灵运最早其实是刘义符身边的人(宋王世子左卫率),后来因被人弹劾擅自杀人而被免职(据说是因为谢灵运的门生跟他的妾不干净,老谢同志一怒之下没走法律程序就把门生给杀了。)赋闲在家。刘裕登基后,又把他找回来了,继续当他的太子卫率。
但这位老谢同志,别看年纪不小,为人挺不着调,仗着自己有些才气,诗文写的好(成语才高八斗,就是出自谢灵运之口。),而且还是太子身边的人,就经常干点儿违法乱纪的事儿。
不过尽管谢灵运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但刘裕和徐羡之、傅亮他们也还是比较宽容,没太拿制度来约束谢灵运,在刘裕他们看来,谢灵运就是个文人,写点儿诗文,吟点儿酸曲儿,而已;当然他们也不可能把权柄交给谢灵运这路没谱儿的人。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谢灵运非常不平衡;人老谢认为自己个儿可是有王佐之才的,注定该出将入相;再加上他还有个名震天下的爷爷;怎么着中央政府里该有我的一席之地吧。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老谢热切盼望自己能混进刘裕的圈子,可刘裕、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根本不甩他,就拿他当个文艺工作者;这让谢灵运倍感失落,他当然不敢对刘裕说三道四了,满腔的怒火就全冲着徐、傅等人使上劲了。后来谢灵运发现,太子刘义符有失宠的苗头,而文艺青年庐陵王刘义真的行市见长,便毫不犹豫的转投了刘义真。
刘义真身边的第二位,名叫颜延之。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史书称他“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之美,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亮甚疾焉”,“庐陵王义真颇好辞义,待接甚厚;徐羡之等疑延之为同异,意甚不悦。”;颜延之虽然不如谢灵运那样张扬,但也与执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也有矛盾。
第三位,不是一般人,是个和尚;称释慧琳。按说你一出家之人,跟着掺和这些干嘛,呵呵,要不怎么说这位不是一般人呢;释慧琳投靠刘义真的原因,说来很搞笑,他跟傅亮有仇。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