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23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今天的苗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些史诗歌曲,比如,“夏人驱赶我们上高岭,没有田地我们自己砍,没有田地我们自己挖”。再比如《流离迁徙芦笙》中唱到,“我们苗家的天完了,我们不愿意给夏人当奴隶,那些夏鬼,抢光了我们苗家的财物,烧光了我们苗家的房屋,血跟沟流,血跟路流,我们苗家没有住处,我们苗家没有立足之地”,“别人有家,我们苗氏没有家,我们像铁鹞子和燕子去去游荡天涯”。

  “各个村寨扭成一路,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手拉着手我们去渡河,手拉着手我们翻山越岭”。
  还有一部分古苗人曾经臣服过古崇国,接受崇族人的殖民统治,但是最终无法忍受崇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语言、服装等生活习惯和礼仪,选择了迁离故土,进入山区。这一部分氏族部落,将他们的这段记忆编成史诗歌曲流传下来。
  “我们讲苗话,夏人要咒,我们吹芦笙,夏人要骂,我们穿麻布衣服,夏人也要乱叨,苗家穿裙子,夏人也要乱造,我们苗家伸不起腰,我们苗家抬不起头啊!”
  与之相对应的,是龙山文化王湾类型,也就是古崇国人的文化渗透到了南阳盆地的中北部,在淅川、南阳一带留下了几个村社遗址,而且不久后就随着中原的王湾文化演变为二里头文化。这也就意味着,古崇国人的一些氏族定居到了南阳盆地,建立了殖民据点。而这一部分崇国人,试图强迫古苗人改变他们的文化,但终于又引起了古苗人又一轮移民潮。
  但是并非所有的古苗人都离开南阳盆地南迁,还有不少人留在了故土,他们以南阳盆地、江汉地区常见的一种灌木作为自己族群的名称,这种灌木名称叫做牡荆,又称作楚。

  人们常用楚来制作刑具,鞭打犯人,如同儿时调皮捣蛋后被父母用来教训我们的小树条一样。所以才有苦楚、痛楚等词,提到楚就意味着疼痛和苦难。
  所以这些留下来的古苗人,就逐渐被成为楚苗,苗蛮同词,所以楚苗就是楚蛮。这一名称可能反应背后的历史是,古崇国人殖民南阳盆地,把古苗人看作贱民奴隶,一言不合就用荆条(楚条)鞭打,逐渐使楚蛮(苗)成为南阳盆地古苗族群的代称。
  但这只是猜测,也有其他可能。比如楚生长旺盛,侵入农田,使得这些古苗人深受其苦,而且开垦新的农田也要披荆斩棘,重点砍伐这些楚,从而逐渐将楚作为族名。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总之,这些被中原部落征服而且留在南阳盆地的古苗人,最终有了新的称呼——楚蛮(苗)。
  从4000年前左右开始,楚蛮生活在南阳、江汉地区,他们的文化继承于石家河文化,又被王湾文化-二里头文化渗透,形成了后石家河文化。到了3600年前左右,楚蛮各部坐看中原大乱,迎来一支中原迁徙来的逃难部落,他们将组合成中原部落为贵族、楚蛮为平民的新方国,这就是楚国的起源。
  那么,3600年前左右的那场中原大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待续
  日期:2016-11-10 11:13:16
  19. 夏国称霸中原的两场战争
  3600年前的那场中原大乱,得从4000多年前中原联盟远征宛、汉结束说起。

  远征三蛮(苗)结束后没几年,禹也年老挂掉了。在禹时代,崇国之所以能够摆脱古虞国,成为中原霸主,除了黄泛区各部落方国的支持、崇国自身的发展壮大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嬴姓各部的支持了。
  嬴姓各部源自古老的少昊部落,他们在鲁西南,泰山的西麓繁衍生息。在黄河泛滥的时代,他们的领地地势比较高,不用遭受洪水的侵扰。他们和古崇国一样,毗邻黄泛区,但又不在黄泛区内,恰好和古崇国一东一西分布在南黄泛区的两侧。
  在古崇国协助各部抗洪的同时,嬴姓部落也加入到其中,他们在关键时刻援助受灾部落亟需的粮食,并且在沙洲逐渐淤塞的过程中,从泰山西麓的丘陵地带往西南方的南黄泛区拓殖,最终在豫东南皖西北一带开拓了属于他们的村社殖民据点,和西面古崇国族人的殖民据点相邻。比如商丘地区的葛国、亳州地区的江国、黄国。
  除了往豫东南和皖西北发展外,嬴姓部落还往东南部的鲁东南、苏北地区发展。古嬴国的贵族征服这些地区的原住民部落(同为夷人,他们的语言文化也相近),建立起嬴姓族人为贵族、原住民为平民的嬴姓方国。邳州地区的徐国、郯城地区的郯国、沂蒙地区的莒国、济宁地区的费国等等。
  ┃有载的嬴姓方国大概位置

  如此庞大的嬴姓部落群,实力并不逊色于崇国娰姓部落群,所以嬴姓部落的支持,对崇国称霸中原来说非常重要。所以禹才把女儿嫁给古嬴国君主的继承人,嬴益。
  但是,也正因为嬴姓部落的实力太过于强大,所以在禹死后,古嬴国的君主嬴益就向古崇国发起了挑战,争夺中原联盟首领的地位,也就是后的位子。这个嬴益就是传说记载中的伯益,上古称呼习惯把尊贵的称谓放在名字的前面,不称姓,比如崇伯禹、夏后启、后羿、帝辛、公子小白,这就相当于现在所称呼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某国总理鹏、老师腾飞、作家悦。
  面对这种挑战,禹的儿子启统战己姓、风姓各个部落方国,其中比较著名也是最具实力的三个方国是,昆吾氏、有仍(任)氏、大彭氏。在这些部落方国的支持下,崇国集团勉强压过嬴国集团,中原联盟一分为二,两大集团各自支持各自的首领,为此大打出手。
  ┃崇国及其盟友与嬴姓部落对峙形势图
  战场主要集中在豫东南和鲁豫交界的地带,这里几乎全部遭遇过洪灾,而后逐渐淤塞成沙洲。等于是旧土地上形成新的土地,旧族群迁走,新族群迁来,成为四姓部落群的领地交界处,最容易因为领土纠纷爆发战争。
  战争的过程中,启的外甥,也就是益的某个儿子,他的方国——葛国,站在了崇国一方,导致战争很快结束,葛国得以留在原领地上,而亳州地区的江国、黄国被迫往南迁徙,抵达大别山北麓的淮河上游地区。风姓各国夺取了鲁西南巨野泽周边的东平巨野一带,这里是嬴姓部落的北部领地。
  而古嬴国的君主益最终被崇国俘虏杀死,另有一种说法是益被驱逐流放。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总之,崇国最终得胜,启的后位(王位)得以确定。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东面的战争刚刚结束,西面的战火却又将点燃。
  在关中的中西部,分布着有扈氏部落群,他们是5000年前左右,大地湾部落越过陇山东下,引发关中的中西部部落混战后,形成的部落群。东西羌分化开始,有扈氏就一直处在东羌族群的西部边陲,真正的坐看中原纷争,只管埋头过自己的小日子。
  然而,也正因为这样,有扈氏避免了像三苗共工氏那样的命运,从而可以专注于部落实力的发展。在三苗联盟被中原连番打压,最终被彻底击败的情况下,有扈氏却一直在壮大,到禹和启的时代,它的实力已经足够排在古崇国和古嬴国之后,成为黄河沿岸部落中的三哥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