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18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高辛氏部落的霸主地位持续了一百多年,从4400年前左右延续到4300年前左右,部落领地在豫东南地区,黄河的南黄泛带上。以高辛氏部落为核心,加上几个附属部落,在豫东南地区形成了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
  这个时代,已经是寒冷期的末尾,气温开始逐年上升,黄河水量也在逐年上涨,位于黄泛带的豫东南地区,沼泽又开始多了起来。古东夷人选择在比较高的岗丘地带定居,他们把居住的领地称作丘,把丘上的小城称作亳,很明显,意思是高处的住宅。
  这个时代,不仅仅军事贵族已经形成,而且还出现了小型城市。高辛氏就在淮阳地区留下了一座古城——平粮台古城。这座小城城墙严整,轮廓方正,规划整齐,城内还有陶制的管铺设而成的排水管道,虽然面积不到4万平米,无法与同时代良渚文化动辄100万平方米规模的古城相比,但是在同时代的中原,平粮台古城已经很属于大型城邑的级别了。
  这座古城在4300年前左右毁于洪水,被黄河的泥沙掩埋,同时遭受灾难的还有高辛氏部落和他的一些附属部落。他们因为黄河的洪水而丢失家园,不得不四处寻找高地迁徙。
  洪水导致了南北两个黄泛带地区所有部落的衰落,豫北的高阳氏,豫东南的高辛氏都因此而实力大减,中原西部,那些地势较高的部落开始崛起,中原联盟的霸权将朝西部的东羌人部落转移。

  待续
  日期:2016-11-10 10:19:04
  4500年前左右,鲁西地区的“少昊部落”取得中原联盟的霸权后,关中、河洛的东羌联盟趋于瓦解,他们按照区域分化成了好几个部落群。
  河洛地区,今天的郑州洛阳一带,分布着有崇氏部落群,他们的器物文化相同,称作王湾类型龙山文化。
  豫西关中东部和晋西南汾河盆地的南部边缘,分布着有虞氏部落群,他们的器物文化称作三里桥类型龙山文化。
  关中中西部,今天的西安、宝鸡一带,分布着有扈氏部落群,他们的器物文化称作客省庄类型龙山文化。
  晋西南,汾河盆地的中北部,分布着陶唐氏部落群,他们的器物文化称作陶寺类型龙山文化。
  ┃中原、关中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与夷羌苗族群类型
  从4500年前到4300年前左右这200年间,东羌四大部落群先后尊崇高阳氏、高辛氏的联盟霸主地位。在寒冷期接近尾声的情况下,气温逐年升高,北方降水量增加,黄河泛滥,古夷人所在的原本已经接近干涸的黄泛带,逐渐沼泽化,高阳氏高辛氏两个部落群实力大减,在这种局势下,东羌部落开始崛起。
  率先崛起的是汾河盆地的陶唐氏部落群。陶唐氏的领地比其他三个部落群的领地都要大,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因而他具有先发优势。高辛氏衰落到陶唐氏称雄,这之间的过渡是缓慢的,甚至经历了一段没有联盟首领、各个部落各自为政的阶段。
  当然,陶唐氏能够成为霸主,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领地最大,人口最多,财力最广,还在于这个部落得到了另一个甘愿做绿叶的强部落的支持。这个绿叶部落就是陶唐氏南边的邻居,关中东部豫西一带的有虞氏部落。
  两大部落合作的方式是联姻,陶唐氏的贵族与有虞氏的贵族相互通婚,就像建州女真与叶赫女真联姻、建州女真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一样。
  陶唐氏的酋长称作尧,尧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手举着陶器、双膝下跪的人的形象,最可靠的解释是,尧是一种身份职位,是专门负责部落中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人,也就是祭司的身份。在部落时代,祭祀的地位非常的高,如果长期处于和平状态下的话,祭祀甚至直接就是氏族的族长、部落的酋长。尧,显示就是专指部落的祭司酋长,相当于王、侯的称谓一样,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
  陶唐氏也像高辛氏那样,有了类似于都城那样的城邑。后浪推前浪,4200多年前的陶唐氏都城,比高辛氏的都城亳要大很多,面积达到200多万平方米,是上古亳州的50多倍(相当于5个故宫的面积、五分之一西安古城的面积)。而且,在城中还有内城,内城中是简陋的土木宫殿。
  ┃陶寺遗址城墙轮廓平面图
  这座古城称作陶,就是现代所发现的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境内,汾河东岸台地上的陶寺古城。这个部落之所以称作陶唐氏,与他们的都城——由一个制陶作坊发展出来的城邑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在这里把这座古城称作陶邑。陶邑与后世的城市还是不一样的,后世的城市不仅仅是有了一圈城墙,更主要的是有集市,以及脱离了农牧业的市民群体,他们依靠早期工业和商业维持生活。
  但在这个时代,陶邑面积虽然很大,却没有一个市民群体,城墙内的居民依然是从事农牧业的部落成员,人们在城外劳作,把粮食收获储存在城内专门的粮窖区。脱离农牧生产的只有手工匠人,他们专门负责烧制陶器、制作石器以及其他生活用具。甚至连贵族们,也没有脱离生产,他们也要像其他部落成员一样,从事种植或者手工,不同的是这些贵族们比较富有。在古城周边的村落中,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陶窑和石器作坊,并不存在多少交换的行为,所以古城的商业也是非常少见的。

  在部落时代,遇到公共事务,各个氏族内,由族长召集有威望的成年人聚到一起商议决定,甚至小一点的氏族,还可以召开全族会议。而在部落内各个氏族之间,就由各个氏族内的族长和其他有声望的人聚集到一起商议。在这种情况下,氏族部落没有官职设定,没有人事区分,没有一套行政系统,也没有法规体系。人们往往只是依靠一些在漫长岁月中由道德风俗固化而成的规矩,谈不上法规系统。

  这种部落时代的运作模式,在近代的乡村还有所保留。镇长由各村退居,村长则由族长和有声望的村民共同推举,大事决于乡镇的会议,小事决于村庄的会议。
  随着部落时代的壮大,公共事务开始繁多,尤其是可以建造大型城邑的时代,涉及到的公共事务更是繁琐而复杂。在这个基础上,以一个城邑为中心的部落,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城邦,拥有简单的官职和行政系统,比如制陶手艺最好的老匠人担任“陶正”,种植技术最牛的人担任司农,此外还形成了更多约定俗成的法规,构成简单的法规体系,这种情况,城邦时代就到来了。
  在中土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城邦的叫法,提到城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古希腊的城邦。而实际上,城邦是很多族群文明都经历过的阶段,中土历史上的城邦,有一个比较本土化的称呼——方国。方国就是城邦,城邦时代,即是方国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陶唐氏部落,就可以称作古唐国了。
  同样的,南边的邻居有虞氏,就可以称作古虞国,而河洛地区的有崇氏,也可以称作古崇国了。
  到4200年前左右,除了古唐国是中原各部落、方国中的老大哥以外,还有二哥古崇国和三哥古虞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