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5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06 16:20:28
  003 汉人的祖先(下)
  3万年前左右,在黄种人北亚类型与南岛类型已经扩展到华北,与亚洲棕种人混血,形成山顶洞人等族群的时候,高棉类型与汉藏类型也扩展到东亚的南部了。
  高棉人所扩展的路线是近海陆地,其实也是由于地理的限制,高棉人中心地带的北部恰好和广东广西相邻,人口繁衍胀自然会逐渐填充到两广地区。
  在广西柳州发现的距今3~5万年的柳江人遗址,附近发现的同时代的白莲洞人遗址、都乐岩人遗址,在广西来宾发现的距今3.6万年的麒麟山人遗址,应当都是高棉族群,也是今天的壮侗语族各个民族的祖先。
  今天的基因分析显示,西伯利亚和东北原住民族群,以及朝鲜日本居民中,拥有高棉类型的基因比例还不低,少则10%左右,朝韩日更是多达30%以上。
  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为啥东北亚、东南亚拥有这么多高棉类型的基因,而夹在两者之间的中土地区却几乎没有多少呢?
  这就要联系到中土上古史中一个著名的族群了,很多小棒友估计已经猜到了,不错,正是东夷人。

  高棉人扩展到华东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比较晚了,大约正是盛冰期的1.8万年前左右,这个时候的海平面相对最低,江淮一带和日本列岛连成一片。高棉人一路碾压过去,先抵达这里的南岛族群和北亚族群就被逐渐被稀释掉了。
  而当一万年前左右,冰期结束,海平面逐年升高,这就隔断了韩日和华东地区,原本东海大陆架上的先民逐渐退到了华东,几番迁徙几番融合,最终以高棉基因与南岛基因混合,形成了著名的夷人集团。山东新泰发现的距今2~3万年的新泰人遗址,应当就是山东最早的夷人族群。
  ┃高棉族群扩散路线图
  而后来,汉藏系中的夏人族群从陇西发展到中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吞并同化胶东半岛的莱夷,两大族群掐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夷人要么被融入夏人之中,要么就举族迁徙。
  迁徙的方向有两个,东面的海里是去不了了,只能向南或向北。向北的,进入东北亚的南部,和南部的古代通古斯人这么一融合,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单名一个濊字。后来濊人和草原来的貊人融合成濊貊族群,和东胡、肃慎组成东北三大原住民族群,并成为日后扶余和高句丽等族群的先祖。
  向南的,往江浙迁徙,重新融回江浙地区的夷人族群之中,形成了东南的百越族群。再后来,汉人数次南迁,东南沿海的越人被逐渐同化融入汉人,以至于今天,华东华南地区的汉人族群中,南岛类型、高棉类型的基因比例分别占到5%到20%左右不等。
  ┃东夷族群被迫迁徙路线图
  汉藏人所扩展的路线是远离海岸的内陆,依然还是地理的限制。汉藏人的起源地缅甸,恰好与大西南相邻,首先扩散到的地区自然是云南了。

  1956年,丽江古城的郊外出土了晚期智人化石,其中有一个完整的少女头骨化石,鉴定年代只是很模糊的定为更新世晚期,也就是末次冰期的时间。根据化石构建的相貌与黄种人十分接近,但还不是完全一样,可能是最原始的黄种人模样。
  此外,在昆明发现了距今3.1万年左右的龙潭山昆明人遗址,在四川资阳发现了距今3万年左右的资阳人遗址,在四川南部的汉源县发现了距今2万年左右的富林文化遗址,在重庆发现了距今2万年左右的铜梁文化遗址,在贵州普定县发现的距今1.6万年的穿洞人遗址,在三峡巫山县发现的距今1.6万年的河梁人遗址,化石鉴定的面貌特征都与丽江人的面貌特征相似,在贵州兴义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猫猫洞遗址,猫猫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又被称作兴义人。

  由这一系列的遗址化石年代判断,汉藏人进入四川的时间大约处在2万年前到3万年前这一阶段。进入2万年前之后,汉藏人才进入贵州和三峡地区。可以推断在2万年前这个时段,四川地区的汉藏人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渔猎生活方式下,土地承载的人口红线了,除了一部分人往东面扩展以外,另一部分人也在往西北方向扩展。
  往东的族群进入长江中游,贵州、两湖一带,形成苗瑶语族各个民族的祖先——传说中庞大的苗蛮族群。考古发现的穿洞人、河梁人、兴义人应当就是属于这个族群。
  苗蛮族群进入长江中游以后,遭遇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农业革命,率先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在中土发现的最早的水稻就来自于苗人先民的驯化。农耕生活让苗蛮率先成为新石器时代中前期,中土人口最庞大的族群。
  四川往北是崎岖难行的大巴山和秦岭两道屏障,在人类进入铁器农耕文明时代时,人们都不禁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在石器时代,人类更加难以翻越秦岭的屏障。
  此路不通彼路通,往四川西北方向通向陇西和青海东部,虽然也是崎岖的山地,但是要比翻越秦岭的难度小得多。在青海湖南岸的青海湖盆地就发现了距今1.5万年左右的晚期智人生活遗址,他们的生活状态还处在渔猎采集的旧石器状态。
  但这不足以说明,青海湖盆地的遗址就是汉藏人的遗留,因为遗址中并没有发现人类的遗骸,说不定这里是高原矮黑人的生活场所。所以这里只能推测,可能在1.5万年以前,汉藏人的北支已经抵达了甘肃南部的黄河流域和青海的湟水流域,也就是传说中的华夏发源地——河湟之地。
  ┃汉藏系族群迁徙路线图
  不过考古的证据在甘肃这边有了转机。甘肃南部的天水一带发现了大地湾文化遗址,中段处于距今1.3~2万年,已经产生了少量的中石器。所谓中石器,也就是处在旧石器到新石器之间的石器阶段,比打制的旧石器精细,却又比磨制的新石器粗糙,而且旧中混用,中石器大多数器形较小。到1.3万年前~7000年前,石器就以中石器为主了,而且出现了陶器。
  1~2万年这段时间,是汉藏类型北支——古羌人的分化的阶段。大地湾所在的甘肃南部成为一个分道扬镳的岔路口,留在陇西并往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扩展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所称的西戎,成为羌藏各族的祖先。顺着渭河河谷往东方扩展的,逐渐把中石器文化扩展到关中和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夏族群。
  我们要讲述的历史,就从大地湾文化开始吧。

  日期:2016-11-06 21:45:25
  4.古羌人
  大约在2万年前左右,黄种人汉藏类型几乎已经将四川盆地填充完毕,采集渔猎时代,土地能承载的人口极少,所以四川盆地的汉藏先民,人口很快就抵达了上限,处于盆地中心的各个部落开始了领地争夺的战争,而处于盆地边缘的部落,开始将多余的人口往更偏僻的深山迁移。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一些部落,逐渐地沿着河谷往川西北山地发展,比如嘉陵江河谷、涪江河谷、岷江河谷。他们溯着河谷而上,向树枝分叉一样,把族群散播到川西北的连绵大山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