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2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两宋之交的北方战乱,靖康南渡,大量的人口迁移到两湖、江西和岭南,客家人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江西和两湖得到了开发,成就了明朝的湖广熟天下足。
  而岭南,在宋朝时期,还是蛮荒之地,瘴气遍布,流放犯人的地方。著名的苏大学士,就是在岭南流放期间,吃荔枝吃上瘾的。得益于靖康南渡,汉人填充岭南,和南宋末年的战争,大量的人口随着抗元势力迁移到岭南,经过元朝的散养,到明朝,岭南才得到最终的开发。
  有人会说,那这不就是汉人在殖民南方嘛?
  日期:2016-11-06 00:42:12

  有人会说,那这不就是汉人在殖民南方嘛?
  的确,这就是汉人殖民南方。
  秦国攻打南越部族,战争进行的十分艰难,军队虽然抵达了岭南,但是南越部族凭借山地和雨林,和秦军玩持久战,最终秦军主帅屠睢都战死了,依然不能征服岭南。
  ┃秦军在丛林中搜捕越人
  秦始皇因此换了战略,换楚人任嚣为主帅,采取招抚政策,这才勉强占领了岭南。而这之后,在岭南设立了郡县,但是这个郡县和北方的郡县是不能比的,或者可以说,是虚的。

  ┃任嚣
  岭南所谓的郡县,其实就是殖民据点,城市和城市周边是汉人,其他地区都是土著越人。移民岭南的人口号称五十万,有没有五十万实在不能肯定。这些人口只能控制交通要道、军事据点和郡城县城。
  之后的历朝历代,南迁的移民以宗族为单位,占据越人的猎场,开垦成农田。各个宗族相互援助,抵抗越人的袭击。再接下去的一千多年里,会有好的情况和坏的情况。好的情况是,他们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契机,与越人氏族和解,教给他们耕种、冶铁的技术,相互通婚,和气生财。
  坏的情况是,汉人因为农业上粮食的保障,技术上铁器的优势,宗族之间的联盟,人口的优势,逐一打败越人的每个氏族,把他们驱逐到山里,屠杀他们的男人,夺取他们的女人,把他们的孩童掠做家奴。福建地区就长期存在一种现象,汉人豪强把越人的孩童阉割了作为家奴使用。

  这种汉越之间的仇杀,持续了将近一千多年,并且到了明末清初,这种情况再次上演。从晚明开始,就有福建沿海的汉人陆陆续续移民台湾,组织人有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集团,也有沿海亦商亦盜的海商集团,最著名的就数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了。
  在那之前,明朝的中前期,台湾全岛一直都是土著人的地盘。他们床单式的民族服装,和史书中记载的越人的服装非常相似,加上基因学、语言学上的考证,台湾原住民和秦汉时期的闽越人非常相近。
  从晚明开始,汉人陆陆续续移民台湾,但都比较零散,多数是由荷兰人招募的。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原住民都和汉人荷兰人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原住民的村社,实际上就是他们的氏族,多次和汉人荷兰人爆发战争。
  而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要数郑成功开进台湾。这一次,郑成功给台湾带来了十多万壮丁和他们的家属,人口突然增加,原先的台南地区土地不够承载,汉人便向台中地区的平原开拓。而在台中平原一带,有着原住民部落组成的联盟———大肚王国,说是王国,其实只是部落联盟。
  郑家军和大肚王国爆发的战争,最终以郑将军胜利告终,失败的大肚王国各个部落,被迫迁徙到东面的山区,而在之后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郑氏集团继续和原住民互相仇杀,最终大部分原住民都被排挤到山区,成为现在大鳖朝无知人氏所称的“高山族”,其实他们本不是专门住在山区的。
  当然,也并不都是相互仇杀,也有相互融合的,有很多部落也臣服郑氏王国,逐渐被汉化,成为平埔人。
  岭南秦人建立的国家——南越国,其实也是秦人和越人共治的国家,南越国的皇帝赵佗,他的儿媳妇就是越人贵族的女儿,因为赵佗活得太久,在赵佗死后,赵佗的孙子继位,这位越人太子妃直接成了南越国的太后。而她的娘家越人部落,则成为南越国最大的外戚。

  由于时间的远近差别,汉人殖民南方的历史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但是汉人殖民台湾的历史却非常清晰,所以很具有参考意义。
  一部汉人开拓南方的历史,就是南方原住民的血泪史。古代汉人和18、19世纪的美国人一样,他们占据了原住民的猎场,情况好的,和原住民贸易融合,传播给他们先进的文明,情况差的,武力驱逐原住民离开故土,情况更糟糕的,就是相互仇杀。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完全说汉人就是施暴者,原住民就是受害者,很多情况下是文明的冲突。
  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比较原始,所需的土地面积非常大,所以承载的人口很少,而汉人的文明技术水平则比较高,相对来说,需要较少的土地就能养活比较多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汉人往往会认为,原住民部落不可能占据那么大的土地,也会对原住民拼命维护他们那么大面积的森林猎场无法理解。很多情况下,汉人意识不到,原住民对汉人村寨的袭击是出于保护自己领地的需要,汉人往往会误以为这是原住民本性的野蛮。
  是非善恶,留待世人评说,寒山下不了断言。
  总而言之,汉人并非对中土以外的土地没有动力,而是看是否有这个实力。这个实力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国家层面,是否征服了那些地区,打散了当地的势力,另一个是百姓层面,是否有足够的移民去开发、驱逐或者同化原住民。
  之所以秦汉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汉人很少涉足中土以外的地区,无非还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实力方面,中土帝国很多情况下艰难应付北方部族的军事威胁,又何谈去开发同化塞北。另一个是移民人口方面,富饶的南方一直到宋元时期才开发充分,接下的明清时期又要消化、开放云贵地区,哪里有充足的人口去关注青藏和西域。
  而到了“我大清”,国家层面征服的地区变得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清国的统治集团是满蒙贵族,对汉人并不信任,所以政策层面限制了汉人往塞北和西域跑。直到晚清,国境线的压力,让清国皇室不得不依赖汉人移民去守卫边疆,闯关东、走西口这才开始兴盛起来。至于青藏高原,青海和西域的情况,前文已经分析过了,就不再赘述了。
  日期:2016-11-06 16:12:21

  001 汉人的祖先(上)
  很多学科最初萌芽于人们对过去的追问,对事物起源的追问。人们会好奇,这条大河的源头是哪里,大海是怎样形成的,于是地理学便渐渐诞生了。人们会好奇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于是生物学、人类学便渐渐产生了。人们会好奇,自己的祖先是谁,祖先的生活是怎样的,历史学就这样渐渐萌芽了。
  追溯汉人祖先的源流,不必从近现代往上追溯,因为作为汉人这个族群的主体,在汉朝便已经形成了,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基本诞生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