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西游记』里如来佛、玉帝、太上老君等谁大谁小的问题》
第54节

作者: 而深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话说朱元璋借助白莲教之力当了皇帝后,对原先的战友白莲教、弥勒教、明尊教大开杀戒,这也罢了,他们确实对政权有威胁。然而,朱元辞从本质上对佛、道两教都排斥。首先他让刘伯温斩断仙凡通道,让神佛无法自由下凡,又用一系列政策进一步限制人间宗教。比如对道教:一是将道教领袖纳入皇帝的权威之下;二是提倡道教教义中的“养生治国之道”;三是限制出家年纪并严格规范出家人行为;四是成立“道录司”以检束天下道士。朱元璋死后,继位的朱允文只信任儒家。儒家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排神论者。

  鉴于此,佛、道两家决定鼓动支持燕王朱棣造反。和尚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后来,姚广孝向朱棣推荐道士袁珙、金忠,两人也以天命所归相劝,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此后,姚广孝一直是朱棣首席谋士,袁珙、金忠大不如。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道家算定燕王会胜,但经过元朝的打击,道家缺人才来相助燕王从而抵消佛家姚广孝的影响。天庭的真武大帝坐不住了。虽然真身一时无法不凡,但在燕王的整个靖难行动中,真武大帝多次显灵相助。
  神仙如何超越仙凡两界显灵?我们知道,人和其他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的粒子构成。这种粒子道教将之称为“道”,而物理学将之称为量子。
  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二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如相隔很远(不是量子级的远,是公里、光年甚至更远)的二个量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常规联系,一个出现状态变化,另一个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同的状态变化,而且不是巧合。
  这种现象,在道教称之为道念控制。所谓神仙显仙就是: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神仙控制某个人身上发生纠缠的量子,从而控制这个人的意识和行为。或者神仙控制某一件事物关键部位纠缠的量子,通过蝴蝶效应从而改变事物发展。
  建文二年的时候,朱棣的十几万军队和中央军队,在现在的河北省白沟河附近,发生了一场决战。中央部队的统帅是李景隆,带了六十万军队。而朱棣只有十几万部队。那场战争打得相当的苦,最后朱棣的军队,已经被李景隆重重包围。亲儿子朱高煦带来一批生力军赶来帮忙,但是很快被打光。作为统帅,朱棣自己的马换了3匹,剑用折了3把,可以说当时朱棣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就在这个时候,柳暗花明来了,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按照《明史》第五卷的记载是,“会镟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就是说当时突然间刮一阵旋风。这场旋风的风眼,正好刮在李景隆的帅旗上,一下子把帅旗给吹折了。
  在古代行军打仗时候,这个帅旗至关重要,所以蒙古横扫欧亚大陆时候代表最高统帅的九斿白纛也就是他们的帅旗一直都在前面不能倒,如果这东西倒了,那马上军心散了。

  话说回来,这阵风过后,整个战场上一下子就静下来了,大家都在看都在想,帅旗怎么被吹断了?接着,这个风的风向,就开始从旋风变成了一场北风,从北面开始向南方吹,前面提到过朱棣是守北的,所以他的大军是往南打,而中央军是往北打,结果大风吹的中央军睁不开眼睛,手里刀也不知道往哪砍,趁着机会朱棣就“乘风纵火”,顺风放了一把火,最后斩首数万、溺死了十余万。
  本来是中央军必胜的形势,因为一场风一溃千里。
  而这种情况不是一次,是三次啊!等于是三场风,把朱棣从北京吹到了南京,然后就当了皇帝。
  这种看起来就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小概率事件连续来上3次,这肯定不是巧合。
  很多人都有疑问说,这风是不是朱棣造反成功后往自己脸上贴金,吹牛吹出来的?确实,虽然正史上记载了这几场大风,但正史肯定也要经过朱棣审核的,但是问题是,朱棣造反时候,可不是他一个人在小黑屋里完成的,双方都是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军对垒的,大伙都睁着眼睛看着呢,如果没有风,他就算作为皇帝敢说瞎话吗?绝对不敢!明朝的那帮子不怕死的言官能活活骂死他,而且编正史时候,又不是写千八百年前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啥情况,这就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情,一起靖难的伙计们都在,如果说谎能唬得住谁啊。

  所以,真武大帝报梦给朱棣,说是自己帮忙显灵的事还是可信的。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日期:2017-01-27 09:58:23
  道教的创世界及神仙演化
  20.三教合流世俗化  立场不稳善恶模糊
  话说明初刘伯温斩断了仙凡通道,人间的道、佛修行者很难得到神佛面对面的指导指示,所以佛道两家难免要走下坡路。尤其是在学术理论方面,得不到仙佛界启示,佛道两家都渐渐式微,根本无法和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相抗衡,于是东土人间的佛道两家都妥协了,走向了三教合流和世俗化的道路。
  明代的著名僧人慧经曾经明确提出:“禅、教、律三宗,本是一源,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并且强调儒、释、道三教一理。他的思想明显地代表了明后期佛教发展的趋势。不固执于佛家之说,而与儒、道相合,就使得佛教为士大夫们所接受,这同晚明士大夫们近禅的趋势是一致的。事实上,三教合一是晚明儒、释、道三家发展的共同趋势。

  另外就是宗教世俗化。一是道佛宗教首领官场化。龙虎山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被召入朝,明命去其天师之号,封为真人,世袭,称龙虎山正一真人,秩正二品。阁山、三茅山各设灵官一人,正八品。另设法官、赞教、掌书等,也各有品级。这种情况直到今天也如此,LZ曾看到某寺某主持名片,名字后面写的是“副处级”。不写佛门技术级别比丘,不写尊号和尚,不写职务主持,只写行政级别“副处级”,耐人寻味。以今推古,在明代,张天师想必也会骄傲地自称“吾乃正二品真人张正常”

  佛道两家修行者都合流了,都世俗化了,广大信众们当然会变本加厉。所以从明代以来,民间信仰大多佛道不分,Lz常见有人将观音菩萨圣像和关帝像摆放在一起供奉,甚至很多佛庙里也设有三清像、玉帝像、财神像等供人拜祭。而且,人们拜祭神佛也基本就是求实际好处,祈福或避祸,完完全全当前现实主义,很少有人再求解脱、求来世、求去往。当然,求利益也没错,只是仅仅这样,对宗教来说格调层次太低。

  基于佛道的世俗化甚至庸俗化,人们的是非标准受到冲击,立场随风摇摆,善恶观念渐渐模糊。
  什么叫善恶观念模糊?王阳明举过一个例子,说花园里的花和草,如果花园长了草,草就是恶的,花是善的,我们要保护花,把草拔掉。可是王阳明突然提出一个反论,说你是从花的立场看花的,若从草的立场上看花,花就是恶的,因为草也有生长的意志。
  那以王阳明理论推理,如果一个**犯**了一个妹子,若站在**犯立场他看也没看,因为他也有**的权利。
  王阳阴是大师,话当然有理。但关健是,我们为什么要站在草和**犯的立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