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一)霸下篇》
第25节

作者: 教你说人话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3-02 08:44:16
  大家慌了,悄悄商量一阵,齐声说:“陛下,都是我们的错!我们不该在冲锋时讨论‘派’到底是什么?今后我们对您的最高指示,一定做到理解的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虽然今天我们败了,但有扈并没乘胜追击,所以伤亡并不大。我们这就下去整顿各派队伍,明天再战,一定要彻底消灭反动派!”
  启哥儿摇摇头,长嘘一口气,说:
  “唉——,我拥有天下之地,天下之民,却连个小小有扈都打不过,惭愧啊!将士不用命,显然是同情有扈,心里对改公传天下为家传天下有想法,哪里是什么反动派嘴馋饼干派啊。我还不知道整军再战吗?可就算我们明天在战场上能打胜,就真能消灭反动派吗?公道自在人心——取人易,取心难啊,咱们还是好好想想咱们是什么派吧……”
  于是,启哥儿闭帐不出,静心反思。数天后,就下令撤军,并出人意料的当众宣布——从此不再称“帝”,而把帝号奉献给“天”,让天做天下众族群的最高权威,自己则改称“后”,今后要象儿子侍奉父亲一样,紧跟天帝意志之后。
  始有“天子”之称。
  《吕氏春秋》载:
  “夏后相启与有扈战於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二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帝,是部族联盟对共尊领袖的尊称,而部族领袖面对帝时,则自称“后”,意思是“紧跟帝后”。所以,我们的典藉中有“群后”,没有“群帝”。
  后,把下面的那个“口”拿开,换上一个竖笔“丨”,就是个“斤”字。斤就是斧,在上古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作战武器,代表着征伐。而去掉那根握柄换上个“口”,则代表有权力发布战争令的人。因此,后字虽也有顺序指意,却不是“後”字的简化字。“後”专指自然事物的顺序,而“后”则专指社会地位的顺序。即如皇帝皇后、皇天后土,即有顺序之指,更有君权地位,是不能写成“後”的。

  相,原是乡社祭誓之会时的主持人,与“宰”一样,后来逐渐衍化为领袖的助手。大禹逝世后,益是禹指定的帝位接班人,也是启守孝期间事实上的天下最高管理人。而启的地位,虽于三年守孝期满后,尚有待众人的选择,但在这三年内,却是益的臣下。也正因为其实际地位低于益,却又高于众人,故这里称其为“相”。
  上古席地而坐,君臣相对,臣设单席,君设双席,“不重席”就是议政坐席和臣下一样,只铺一张;“不贰味”就是吃饭只有一个菜;“琴瑟不张”就是连娱乐都免了,而“钟鼓不修”则是连标志地位的仪仗都撤掉了;子女行为上有错,不是上来就责骂,而是先检讨自己的行为对其的不良影响,然后努力做到让亲人愈亲,长者愈尊,贤者愈敬,能者愈勤。
  期年,就是一年。有扈氏看到夏启确实知道自己是老几了,不再动不动就以“派”压人了,于是仅一年就放弃对抗,服从中央。这就是“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而欲正人者,也必先自正。
  是故老子有言——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不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之诤。”
  谷,低洼之地,畜水之所。而长江大海,则比低谷更低,故为百谷之王。把这个道理引申到人类社会管理上来,是以知道圣人欲担当社会管理重任,首先就要言语谦下;欲领导社会进步,就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社会之后。因此,圣人领导社会前进,民众才不会感到对自己有什么妨害;圣人身居社会之上,民众才不会感到加重了负担;所以,天下民众才都诚心推戴他,而不抵制厌恶他。

  诤,以言力争。正是因为圣人面对社会从不玩理论,拜主义,强真理,逞口舌之争,所以社会才没人与圣人玩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辨论!
  这就是中。
  而这个中,则来于上位者的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