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一)霸下篇》
第8节

作者: 教你说人话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11 09:22:41
  应龙族原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后裔。太昊以龙命族,所谓“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qíu)龙,无角曰蟠龙”。以应龙命名,说明这个族群的特色与“飞”有关。当然,人不可能飞起来,那时也不可能造飞机,而唯一能让人“飞”起来,或与飞行联想起来的,就是弓箭。
  据考古证明,我们先人使用弓箭的历史,至少已有三万年了。最早的箭,也不过就是一根细竹或一根细树枝,杀伤力不会太强。主要作用,大概也就是对付树上的鸟,恐怕连兔子这样的小兽都射不到。最早的用法,当是名符其实的乱箭齐发——这在对付大型兽类进攻时,噼里啪啦的倒也蛮管用,起码吓它一大跳!

  后来,先人就将野兽的獠牙安在箭首,加强了弓箭的攻击性能。再后来,先人将石头磨尖,绑在箭首曰“镞(zú)”。这个字最早可不是从“金”,而是从“石(石族)”的。所以音“族”,从“族”,也说明那个时侯还是乱箭齐发,依靠众人之力。显然,此时的弓箭,在战争中还远没石斧、大棒实用,只是狩猎时的辅助工具,没有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但应龙一族却看到弓箭发展的前景,悉心研究,不断革新,全族装备,以此得名。

  而黄帝经过的两次战争,都是在动员了整个联盟才得以取胜,故深感招集天下万族费时费力,耽误农时,劳民伤财,所以特别希望能寻找或培养一个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族群,负起为天下除暴的首任。一旦天下有难,也只有在这个族群力不能支的情况下,“帝”才动员天下万族共赴其难。因此,当他听说太昊一系有这样一个善使弓箭的应龙族时,便独具慧眼,把他们从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召来,安排在少昊活动区域内的今山东德州陵县一带,并以“穷”命氏。

  穷者,“力”在“穴”下,为有力使不出的困窘之态,引申为路走到头了,没路可走的意思。黄帝以此为应龙族名氏,意思就是要其世世代代记住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旦有人违背万族共和精神,暴虐他族,逼迫天下万族不得不采用暴力手段抗暴、除暴时,“穷”氏一族就要为天下万族担负起首当其冲的责任。
  颛顼正是要拉应龙族参战。

  共工当然也知道应龙族,他之所以没加理会,是因为当年黄帝与他和应龙族首领力牧有约在先,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应龙族的战争行为,必须经帝、共工及应龙族三方会议一致同意。这是对帝、共工及应龙族战争行为的共同制约。
  但颛顼心里有底。首先,应龙族不事农耕,一直沿习畜牧习惯。当年黄帝培而养之,一直用粮食高比例兑换其牛羊,让应龙族衣食无忧,专心训练。颛顼继位后,更是优待有加,让应龙族上下心存感激。其次,正好当时流行动物性瘟疫,应龙族牛羊死光,颛顼借此归罪共工破坏生态环境,惹怒神明,很有煽惑力,已使应龙族对共工不满。所以,当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时,颛顼就强调他已退过黄河,有意停战,可共工和九黎反步步紧逼,分明是要强夺帝位,应龙族应该担起维护世界和平重任,向共工、九黎开战。虽然有些牵强,但已使力牧决心参战了。只是他不愿直接针对共工,便直插九黎老窝江淮,截断九黎与其支属联系,断了共工、九黎的后路。

  颛顼趁势发起反攻。
  共工、九黎终于在前后夹击下战败,被迫一路西撤,本想在汉水转弯处的今襄樊一带进入楚地转往江南,与炎帝姜姓后人及九黎八十一支属会合,重振旗鼓。不想,却被先期赶到的应龙族隔江拦阻。九黎持盾驾伐,冒着箭雨,奋勇冲杀过江。共工正要指挥部下渡江,不想颛顼大军追上来,便只好率部迎上去。
  而过了汉江的九黎,面对擅长弓箭的应龙族,难以发挥短兵相接的特长,只得且战且退。应龙族则步步紧逼,迫使九黎南渡长江后无法回老家。而元气大伤,疲惫不堪的九黎,在陌生地区根本无法立足,只能被迫一路向南、向南、再向南,辗转流离,一直来到南海之颠,在一片汪洋面前被迫止步。前有大海,后有追兵,九黎族陷入绝境。
  九黎族只好拼了!
  女人们拉着、背着、抱着孩子们,唱着哀伤的歌,一步一步向大海走去;男人们整理好甲胄,紧握着短剑,列队排阵,跳起雄壮的战舞,唱着悲壮的战歌,一步一步向追兵迎上去——
  正在这时,当地族群派人过来,说既不想看到你们这些外来人在我们的地盘上厮杀,更不想让你们这些强悍的外来人在这里落脚,你们还是马上渡海吧!
  渡海?你们想要我自杀么?不,那是女人和孩子们的选择,九黎族的男人们,宁愿与敌人拼尽自己最后一丝的气力,流尽自己最后的一滴鲜血!
  不不不!你们误会了,没人要你们自杀。这是一个海峡,渡过去就有一个大得足够你们繁衍无数代后人的海岛,人称“天涯海角”,也就是世界的边缘。
  是吗?可我们怎么过去呢?

  这个我们可以帮你们造竹筏,渡你们过去。
  就怕后面那些手持弓箭的家伙们,不会给我们这个时间,不会给我们这条活路的。
  这个你们放心,我们就是与他们协商后,经他们同意才来找你们的。如果他们胆敢破坏约定,我们所有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族群,一定都会帮你们对抗他们,打败他们!
  于是,九黎族渡海上岛,再也没出来过。
  这个天涯海角之岛,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日期:2016-12-11 19:38:21
  不尚贤,使民不争,这是农业社会怕贤怕争的蜗牛哲学,是老聃内心深处的小农文化观作祟。
  小农文化使人目光短浅,孤陋寡闻,害怕能工巧匠,小农文化孕育的只能是小生产者,三五小生产者蜷缩在三家村里作冬烘先生,一见大市面,反而不适应,尽显猥琐之态。
  ***********
  要想弄清老子的理念,首先要弄清老子是在跟谁说话?
  老子学说,属于形而上的范畴,这显然不是老百姓能听懂的东西。因此,老子不是在跟普通民众说话,而是在教统治者,教那个最高权力者怎样治理国家,怎样面对社会。
  弄清了这个,也就知道,这里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是在说不要搞精英政治,统治者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搞政治,把民众当傻瓜。
  与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鼻祖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十分推崇精英政治,要“哲学王”来管理国家。这个精英制度下,国家分三等人,最低的就是劳动大众。三种人可以互换,故这样的制度,谁都不愿甘当劳动者,民众当然会积极争当精英,反而会破坏社会基础,国家基础。精英极易凭借权力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使制度走向专制。
  不尚贤,使民不争,就是对所有人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没有贤愚之分。
  这是小农文化吗?
  是蜗牛哲学吗?
  日期:2016-12-11 19:38:54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