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一)霸下篇》
第3节

作者: 教你说人话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如果组合图腾不是再继续组合下去,而是努力保持本色不变,则无论是神鸟人虫鱼鳖虾蟹,还是锄镐犁耙镰刀斧头,代表的都不再是以部族、部落为基础的那种地域性联盟体,而是转化为另一种联盟体——党。
  那么,部与党,究竟有什么本质性区别呢?
  部字从“阝(fú)”,是“邑”字的变体,而党字则从“尚”,也就是崇尚。这说明部只是地域性的亲缘关系,党则是一种偏重精神层次的信仰关系。在这两种关系中,因为婚姻文明要求血缘关系越远越健康,所以部这样的地域性亲缘关系,具有“无限开放”的特性。而党虽也来于婚姻文明,但由于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婚姻血系亲缘关系,日渐趋向信仰关系。而信仰是具有排它性的,这无疑就使原本来于开放的党,逐渐转为“不再开放”,从而越来越走向了排它的自我封闭。

  部,以血系亲缘关系联结群体。
  党,以精神信仰关系控制群体。
  部,是开放性概念。
  党,是封闭性概念。

  因此,在党出现之前,族群之间虽然也经常发生冲突,但这时的冲突,基本上仅限于“利益相关”的两个群体之间,其它群体是很少参与的。而在党出现之后,当党内的某一群体与党外群体发生冲突时,党内群体不问是非对错,必须一致联合对外。否则,就是对党的利益损害,对党联盟的背叛。
  是有“党同伐异”。
  即如炎帝一族进入中原,青铜文明与农耕文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相遇后,不仅没有发生任何冲突,反而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原因,就在两种文明完全能做到利益互补,而没有利益冲突。但后来在族群的融合过程中,由于农耕文明在物质积累上优于青铜文明,使青铜文明的部族更多的转向了农耕文明,损害了以九黎族为中心的部族大联盟的利益,最终引发了战争——在这里,九黎部族大联盟被损害的并不是物质的“青铜文明”,而是“党对部族群体的控制权”。

  随后发生的炎、黄之间的战争,则是更好的证明——炎、黄原本同属一个文明,而冲突的起因,就是炎帝联盟中的族群,越来越多的归属了黄帝联盟。而炎帝发动战争目的,与蚩尤帝发动战争目的一样,并不是为了争夺农耕文明或青铜文明的归属权,而是要夺回自己对本联盟部族群体的控制权。这也正是炎黄战争的惨烈程度,毫不逊于他们与蚩尤的那场战争的原因。
  可见,炎、黄、蚩三帝之间的冲突,并非有人说的那个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党与党之间的利益冲突。而这个利益冲突,关乎的并非文明方面的“物质归属”,而是社会学上的“人的归属”。也就是对人的实际控制权。
  人,一旦被强行控制,其在社会学上的定义,就是“奴”!
  党,来于开放,始于融合,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它却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自我封闭,成为民族融合的绊脚石,由进步走向退步。是故孔子有言——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意思是:人的社会行为之所以常有过错,就在各私其党。通过观察这些过错,也就知道什么是仁了。

  仁,从人、从二。人二,即“人人”。人人即“社会”。而族、部、党都是群体性社会,那这“仁”的社会又是什么呢?
  天下。
  天,从二、从人。二人,可不是“人二”的人人社会。因为我们今天使用的这个“天”字,是文字走向成熟后才出现的。而在文字初创阶段,数字“一”就代表天,“二”则代表地,若与其它的字联用时,则代表“天地”。而“天”字中的“人”,把脚下的“地”托起放于胸间,就是托起整个世界的“大”,意指“胸怀一片蓝天之下的所有生灵”。故先人谓之“大人”者,就是真正做到胸怀天下所有生灵的人。而做不到胸怀天下,只知一己之族、之部、之党的人,则曰“小人”。可见,这个“天”字,并非仅指现象自然,亦指人类自身,是真正的天、人、万物合一,是我们中华先人对天地自然万物及自身认识走向成熟后的文字成熟。

  明白了天字的指意,也就知道“仁”是指“人面对天下”。故仁既不是大人,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人面对天下所有生灵的那个“态度”,是让所有的小人都能做到胸怀天下,进而成为大人的“基础”。

  過,繁体的写法从咼(kuā)、从辶(chuò)。咼,激言历词;辶,辵(chuò)字的变笔,上彳(chì)下止,本意为乍行乍止。两字合在一起,则指走走停停,进进退退,明明心里没谱,嘴上却理直气壮,永远都是行也有特别理,止也特别有理。而这种面对他人永远有理的态度,正是党同伐异慷慨激昂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理论炮制基础。只要这个基础存在,人类社会就永远也不可能脱离自相残杀的战争血腥!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才历来抑制结党。

  那么,我们的先人又是用什么来抑制结党的呢?
  建乡。
  古二十五家为“闾(lǘ)”,五百二十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古称两边都有住宅的通道而两头无门者为“街”,有门者为“巷”。闾则是巷的门,是邑最基础、也最原始的公共设施。若以两老、夫妻、三个儿女算一家的话,一闾大约一百七十余人。这在上古,已是不算小的族群了,其邑也算得上中等了。而“党”为闾的近二十一倍,“乡”则是党的近二十五倍。

  鄕,繁体的写法从乡、从皀、从阝。乡与阝,都是“邑”字的变笔。皀,今音jí,古音bī,甲古文为在盛食物的象形礼器“豆”上堆满谷类食物,上加“四个点”,表示谷类食物熟后的馨香。故这个字又音“香”。其下的“匕”,是古人取食的小木片,演变到今天,就是吃饭的小勺,本意为近前取食,引申为近前、接近、亲近。其在“两邑之间”,意为先人建“鄕”,目的是让邑邑相亲,而不是党党相斥。

  那么,乡又是用什么来联邑而治,让邑邑相亲,而不是党党相斥的呢?
  立社。
  日期:2016-11-28 08:46:14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解说本身,就是一种断章取义。
  既知圣,也就应该知道孔子即圣人,对圣人之言断章取义,不是糊涂,就是别有用心。

  从上述文义看,应该是糊涂。
  孔子的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六篇三十章,原文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能满足社会需要,谁有困难就能及时帮助谁,是不是仁?孔子回说能做到这个的,何止于仁啊,这是圣啊!当年公认的圣人尧和舜,都没能做到这个啊!这个仁,是你想要做个成熟的人,也一定会努力让身边的人走向成熟;自己想做个明白事理的人,一定也会努力让身边的人明白事理。能用自己不成熟、不明理的事,以身示法,向人们说清事理,就是一种成熟的行为,就是仁起的作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