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6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首先,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动的战争都是在中国内部,针对的都是要统一的对象,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从而统一了中国;而普鲁士发动的统一战争都是对外的,都不是要统一的对象,第一次是对丹麦,第二次是对奥地利,第三次是对法国,这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由于六国被完全消灭,其统治阶层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完全可以看做是秦国本身的扩大,统一中国是秦国自身扩大的结果;但普鲁士统一德国却不是这样,普鲁士在德意志内部的领土扩张很少,德国统一是德意志各邦国在普鲁士武力威胁下的联合,而绝非普鲁士本身的扩大。相反,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倒是非常担心普鲁士本身会因德国的统一而被稀释,就好像纯洁的革命队伍里混进了臭鱼烂虾,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混乱了队伍搞乱了人心。事实上威廉一世并不愿意担任什么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因为他不愿“同老普鲁士分离”。威廉一世还认为接受德意志皇帝称号等于“把老的普鲁士称号撂下”,因而起初不肯接受“普鲁士国王”以外的新称号。

  第三,由于统一后的德国实行的是联邦制而非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中央集权制,所以各邦国都或多或少的保留了独立性,并且还在帝国联邦议会中有投票权。
  第四,所谓的德意志帝国皇帝其权力远远不能与中国古代的皇帝相比。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一条的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但是也要注意,普鲁士国王在其国内实行的却是独裁专制的统治,当其权力扩展到德意志帝国时虽然由于国体联邦性质的限制并不能做到如臂使指,但其权力仍然非常大。德意志帝国就其权力结构来说是独裁君主制与民主代议制的混合;在统一后的德国中普鲁士一国就占据了德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口则占全德国的五分之三,军队占了德军总数的三分之二,这就导致了普鲁士一强独大的局面。而正由于普鲁士一强独大的地位,所以统一后的德国国体又是中央集权制与联邦制的混合。德国的这一混乱的政治架构给其内政外交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只有明白了德国统一的性质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德国在统一后的一切内政外交政策,尤其是他对奥匈帝国外交政策。
  德国统一是欧洲近代史最具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从此欧洲地缘政治的格局被彻底改变。长期保持欧洲大陆霸权的法国被严重削弱,不再具备左右欧洲局势的能力,相反其自身安全还受到德国的严重威胁。法国从此不得不更深的依赖与英、俄两国的外交来维护其自身的安全,并实现自己复仇的心愿。由于统一后的德国国力远远超过欧洲大陆的任何一个国家,德国因素成为各国政治、经济尤其是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考虑条件。相对于法国较为温和的霸权,军国主义盛行的德国更富侵略性,一个当时流传甚广的比喻是“从此欧洲少了一个女管家,来了一个男主人(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59页)”(1)。

  (1)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59页

  日期:2016-02-17 20:42:35
  第三章《法兰克福和约》
  德国统一后继续对法国的战争。其实在色当战役后法国就已经不再具备阻碍德国统一的能力,德国继续向法国腹地进军并包围巴黎其目的就不仅仅是要统一德国而是要彻底削弱法国了。普法战争的性质也就由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战争演变为德国对法国的侵略战争。1871年3月8日巴黎爆发革命,起义工人成立“巴黎公社”,梯也尔领导的临时政府被迫逃往凡尔赛,俾斯麦趁法国后院起火的大好机会迫使法国在和谈中做出更多的让步。出于对革命群众的共同仇恨,反动的俾斯麦和更反动的梯也尔达成协议,德国释放了十余万法军战俘充当梯也尔政府镇压革命群众的打手和鹰犬。为了镇压巴黎公社的革命群众,俾斯麦甚至允许法军通过德军的防线去进攻巴黎。可见这些反动头子们虽然为了争抢一根骨头就可以打的你死我活,但在镇压各国革命群众方面却是是出奇的一致。在政府军的疯狂进攻下巴黎公社终于在5月28日失败了。

  5月10日梯也尔领导的临时政府与德国签下了极其丧权辱国的《法兰克福和约》。和约规定:1、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连同战略重地麦茨要塞并入德国;2、法国赔款50 亿法郎;3、在赔款付清前普军继续驻守法国领土,一切供养费用由法国负责。

  我们对比普奥战争后俾斯麦对奥地利的《布拉格和约》就可以发现《法兰克福和约》是极其苛刻的。首先,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虽然居民都说德语,但已归属法国数百年,法国上下都认为这两地是法国领土,如今被德国强行割去无疑是极大的伤害了法国人的自尊心。《最后一课》一文就非常深刻的反映了法国及当地人民对于这两地的不舍,虽然这篇小说的真实性非常可疑。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的居民大部分的母语是德语,很难想象小镇上的居民们会跑去上法语课,并以此来表达对法国的热爱。

  其次,赔款的数目极其巨大。50亿法郎大概相当于当时大清的7.2亿两白银。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甲午战败后大清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1、割让台湾(注:原有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后在列强干涉下由大清出价三千万两白银赎回);2、赔款二亿两白银。
  《马关条约》签订后全中国上下无不认为是奇耻大辱。台湾的土地面积约有3.6万平方公里,但台湾当时尚未开发,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蛮荒,而且与大陆的联系并不密切,即便如此割让台湾仍然极大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阿尔萨斯和洛林土地面积约有1.3万平方公里,阿尔萨斯是法国棉纺织业中心,其产量占法国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洛林则是法国第一大棉花和煤炭产地,煤炭产量占到法国的四分之一,同时还是法国最大的铁矿所在地。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以煤和铁作为工业发展基础的,失去了这两块地区对法国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普法战争后在巴黎的协和广场竖立起斯特拉斯堡市(注:阿尔萨斯省省会)的雕像,它的上面悬挂着黑纱。

  在整个普法战争期间由于战场在法国境内,法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包括赔款在内法国共计损失高达200亿法郎。普鲁士士兵在法国的土地上**掳掠无恶不作,也让法国普通民众对新生的德国充满了憎恨。自从《法兰克福和约》签订的那一天起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向德国复仇就成了法国上下共同的愿望,从此法德成为世仇,再无和解的可能,一直到二战结束这两地重归法国才算是了断了两国间七十余年的恩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