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22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6-16 20:42:17
  4.霸权更迭的马家窑时代
  紧随着大仰时代的结束,陇西地区便迎来了有属于他们本土文化的马家窑文化时代。
  这个时间,恰好也是江浙良渚文化的开始时间,也恰好是辽西小河沿文化开始的时间,而两湖的屈家岭时代已经走过300年的历程了,而后的时段加上石家河时代,恰好与马家窑时代同时。
  马家窑时代的文化中心已经转移到了大地湾的西面,渭水的最上游,临洮县境内的马家窑遗址。
  在大仰时代的末期,似乎是一场大火烧毁了陇西古羌人世代居住的部落中心——大地湾村落,又或者也许是一场瘟疫,让大地湾从此率领,西面的马家窑才得以崛起,替代大地湾成为陇西古羌人诸部中的中心村落。
  不过事实上在5000年以前,马家窑文化就已经在酝酿了,和大仰文化大同小异略有区别的石岭下文化,从5800年前延续到5000年前。
  而在正式进入马家窑时代后,一直到4000年前,这一千年内又可以划分出三个小时期。5000年前~4650年前的马家窑+边家林时期,延续了350年。4650年前到4350年前的半山时期,延续了300年。4350到4050年前的马厂类型,也是延续了300年左右。
  先不谈他们之间的物质文化区别,而是先来看他们各个时期的文化中心所在。
  先马家窑时代——石岭下时期,中心位于同在渭水河畔的、大地湾所在秦安县西面的邻县的邻县,武山县。到了马家窑时期,马家窑位于武山县西面邻县的邻县的临洮县,边家林则位于临洮的西邻康乐县,半山时期的中心位于康乐县西邻的和政县,马厂时期的中心则位于西北面相距不近但也不远的青海民和县,湟水河畔,可以直抵兰州。
  其实俺们再看后来齐家文化的中心所在,就会更加惊奇了,齐家文化的中心就在方才马家窑、边家林、半山三个所在县的北邻——广河县。
  从地理分布来看,不难看出,除了石岭下和马厂时期的中心分别位于东西面以外,其他几个时期包括后来的齐家时代的中心,都窝在临洮县周边这一带。

  而顺着时间来推,各个时期的中心几乎呈现出自东向移动的态势,最后一直移动到湟水流域,最终在下一个时代才又回到临洮地区。
  其中的有没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深意,只不过是在长达千年的漫长的马家窑时代中,每隔数百年就有一个部落崛起而取代原来的最强部落,成为陇西地区诸羌的霸主而已。霸权更迭,自然文化的中心位置就变化了。
  其实寒山怀疑,大地湾之所以突然衰落,可能与石岭下部落的进攻有关系。大地湾部落最终败给了石岭下部落,而石岭下又败给马家窑,如此下去,四个时代,各领风*数百年。
  单从陶器上区别四个时期的特点,石岭下的陶器和大地湾时代一样,彩陶刚刚萌发,大体上是红陶黑彩。马家窑时期是黑彩和红彩都出现了,但大体上红彩和黑彩绘制在同一个陶器上的情况比较少。半山时期,红黑相间的彩绘就大量出现了,锯齿纹大量出现。到了马厂时期,在红黑彩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白色彩绘,锯齿纹在这个时期开始减少。
  马家窑时代古羌人的房屋和墓葬依然延续了大地湾时代的特点,房屋分布杂乱无章,墓地分布也是同样的情况。房屋主要还是半地穴式,平地房也出现了不少。出现了分间的房屋,房屋总面积也扩大到了10~40平方米,以及墓葬中出现的随葬品多寡分化的现象,寓示着这个时代的氏族部落内的阶层开始分化,贵族阶层正在形成。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马家窑时代的畜牧业,家禽出现了,只有一种,那就是家鸡。人们的墓葬中会出现整只的猪狗和羊的陪葬,这是陇西新石器时代首先发现羊的时代。在以后的岁月里,陇西地区的人们把羊作为最美好的家畜,以大羊为美,以羊我为義,以羹為最美之食,以鱼羊为鲜,著名的姜姓就来源于一个形象的会意,牧羊的女子,而他们的族名羌人也来源于羊。著名的中土羊文化的源头,就源自于这个时代的陇西。

  和现代人类的基因全部起源于非洲一样,现代的家羊也起源于1万年前左右中西亚的野山羊和野绵羊,那么在这个时代的陇西出现的家羊,必然与中西亚有着一定的联系。考虑到后来的岁月里,河西走廊地区成了月氏人的地盘,而月氏人是印欧人种中吐火罗族群的一支,从遥远的西亚边陲一直迁徙扩展到了河西走廊,因此陇西地区的家羊很有可能是月氏人从西方带来的家畜,通过部落间的贸易交换到了古羌人的手中。

  联系到这一点,俺们不禁联想,大中土的青铜技术,会不会也是随着家羊一样,从大西亚传过来的呢?
  日期:2015-06-17 11:37:20
  5.没有文字的文明——齐家文化
  4000年前,传说中的<夏朝>已经在中原建立了几十年的时间了,陇西地区也基本上同时段内走进了齐家文化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文化中心依旧是在临洮县那一窝子,但是它的分布范围远比马家窑时代要广的多。除了陇西这一带以外,整块陇北、陕北和晋中北的黄土高原都成了这一文化的分布范围。
  这个时代的古羌人在大中土的西北边陲,坐看了中原地区夏人、东夷有穷氏和商人之间霸权争夺的变迁,一直到商人定鼎的时代,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商人与西北古羌人战争的记载,<伐羌><获羌><用羌>等,可见这个时代,商人已经把他们称作<羌>了。与这个时候同时,周人在黄土高原的诸戎之间发展壮大,后来定居关中周原后,联合商人征讨陇西、陕北和晋北地区的诸戎。

  很明显的,到周的时代,齐家文化下的各个部落已经被分家到中原的远方兄弟称作<戎>了,甚至晋北地区的诸戎还被和河套、大辽西地区的草原先民混在一起称作山戎。
  诸羌各部的住房和前代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是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房屋,所不同的是地面也采用白灰面覆盖来防潮了。
  这个时代虽然也有粟等粮食的出土,但农具不是很多,石铲、石刀、石镰发现的数量比较少,与这种现象相对的是,猪牛羊狗的骨骸被大量发现,而且还马也在这个时代大量出现了。这反映出诸戎的生活形态,已经从以前的农耕为主,转变为半耕半牧,并且以畜牧业为大头了。这与羌人族名中羊的重要性非常吻合,也和西戎人善牧也是吻合的。
  这个时代的陶器工艺和前代相比反而倒退了,原先的各种彩绘各种纹饰都趋于消亡,很多陶器的表面是素面的,没有任何纹饰,剩下的就是最原始的绳纹了。不过在陶器质量上还是维持了前代的水平,泥质红陶能烧制成橙黄色的水平,少量的陶器还有白色的陶衣。器型上也趋于单一,主要为平底陶器,尖底、圜底和带足的其他器型成为非主流。
  这个和衰落后重生的辽西夏家店早期文化是一样的情况,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气候的大变化,在生存艰难的情况想逐渐领悟到,一些花里胡哨的工艺可以淘汰,所以纹饰彩绘和各种器型都淘汰了,实打实的陶器质地和烧制火候的工艺关乎陶器用起来质量的好坏,所以都保留了下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