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13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以往的大鳖朝历史官方观点总认为,原始人类最初实行的就是族内通婚,是在发现族内通婚不好于是才逐渐实行族外通婚,所以他们得出了原始人经历过一个族内通婚的阶段。这实在是一派胡言,因为我们知道,大猩猩族群够原始了吧,它们实行的就是族外基因交流。如果嫌大猩猩不够原始的话,非洲草原上的狮群更加低资格了吧,但是狮子实行的就是族外基因交流,雄狮总是来自于其他狮群,本群的雄狮成年后总被赶出族群。

  连狮群都处在族外通婚的状态,凭啥说最原始的南方古猿族群就经历过族内通婚的状态呢。所以寒山认为,族外通婚是大部分物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所以上文才说,古人的祖先的祖先的……祖先的祖先如何如何,当然不一定是意识到,而是逐渐形成的本能。
  话归正题,出于上文解释的<本能>,相同的父系<或者是母系>血缘组成的一个族群就是氏族,往往会与相邻氏族之间长期交换女子<或者可能是男子,如果前提是氏族基因以母系为准的话>,于是乎就形成了亲戚氏族,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这些亲戚氏族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部落。部落小的也会有三五个氏族,大的甚至可以有数十个氏族。
  随着文化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部落活动半径的增大,就会接触到其他的部落,就会产生战争与和平,和平与战争。随着活动半径进一步的扩大,很多个部落彼此间接触,假如某个部落比较大的话,其他部落不敌,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弱小的部落相互联合来对抗强大的部落,而强大的部落面对对方的结盟就会陷入弱势,也会想办法拉拢别的部落,总而言之,你来我往,我来你往,最终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之间的相互帮助必然产生相互的交流,最终也会形成相近的语言和相近的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各个遗址间的文化如此接近,而分布又很有地域特色,应当是几个氏族组成的部落,而几个部落又组成了部落联盟。显然余姚境内的河姆渡、鲞架山、田螺山三个遗址代表了三个氏族,组成了一个部落,而宁波境内的三个遗址又代表了三个氏族,组成了另一个部落。当然,遗址只能代表遗留下的被发现的氏族遗迹,并不是说余姚部落就只有三个氏族,也许还有十个八个氏族没有留下遗址,或者留下了没有被发现。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这些部落拥有相同的文化,显然是已经产生了足够的交流,在这背后存在着一个地域涵盖整个宁绍平原和浙东沿海的部落联盟。
  和两湖的大溪文化时代一样,大溪时代也存在着一个涵盖三峡到洞庭湖范围内的部落联盟。当然在两湖的篇章中讲过,大溪文化的三元宫类型可能是存在文化交流的另一个部落联盟。
  河姆渡联盟的陶器中,夹砂陶的比例已经比较少,泥质灰陶的比例居然也比较少,占主要的不是处在两者中间的泥质红陶,而是黑陶。在这一点上,河姆渡就超越大溪了,要知道,两湖地区在下一个时代屈家岭时代尚且还处在灰陶黑陶逐渐变多的趋势中,而河姆渡已经是以黑陶为主了。
  不过大溪的陶器也有优势的地方,虽然在材质上比河姆渡落后,但是在器型的要求和外面的纹饰上要先进一步。大溪文化中1.5毫米厚的陶器,河姆渡文化中就找不到。而且河姆渡陶器的纹饰也比大溪多元化的纹饰落后,因为河姆渡的陶器还依然是以绳纹和刻纹为主。不过在少量的彩绘陶器这一点上还是同步的。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河姆渡陶器刻纹中有个经典的家猪刻纹,这头家猪的嘴要比现代的家猪长很多,却又比野猪的嘴稍短,可见当时还正处在家猪驯养的征途中。
  河姆渡文化的各个部落生活的地域环境与两湖相比,大体上类似,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考虑到当时正处在均温比现在高两三度的小温暖期时代,海岸线比现在要更靠近内陆,所以河姆渡又与大溪不同了,河姆渡有了近海的优势,他们是沿海居民。
  这也就意味着,海洋又为他们带来了一项食物收入来源,所以,河姆渡虽然也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和稻草,但是没有像大溪那样很明确的培育出了粳稻。不过河姆渡人在农业的工具上有比大溪有了一些特色,他们用大型动物的肩胛骨做成了著名的掘地工具——耒耜。不过和大溪人一样,河姆渡人收割水稻的工具也略缺乏,大体上他们也是用连根拔起的方式来收割水稻的。
  说到工具,河姆渡和大溪就有一个显著的区别了。大溪人已经脱离了旧石器,磨制石器成为主要的工具来源,而河姆渡人却很少用石器,磨制的也比较粗糙,他们更多使用的是骨角器,也就是动物的骨骼和角制作的工具,木制工具的比例也很大。虽然没有发现船的遗迹,但是木桨还是可以间接说明他们已经利用江浙众多且平缓水系,来把船作为他们的交通工具了。
  房屋对比的区别就更加大了,大溪人尚且齐地而居,甚至还有半地穴的房屋,而河姆渡人的房屋却远离地面,利用木头在地面打出一层粗木桩而把房子悬空在木桩之上,不与地面接触,这就是著名的干栏式房屋。

  河姆渡人不仅全用木材来制造悬空的房屋,而且在缺乏金属钉子的情况下,发明了榫卯结构,用来链接木架。这种榫卯结构,一直传承后世,影响整个中土,一直到明清,都是房屋建造和家具打制中使用的构造,钉子的家具在古代的大中土比较少见。
  这一区别可以窥见当时荆江沿岸的环境和江浙地区环境的差异。荆江沿岸的环境足以保持房屋地面的干燥,以至于可以穴地而居,而河姆渡人则需要远离地面来防潮,可见江浙地区气候之湿润远超现在。
  河姆渡还有一个领先大溪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纺织工业。河姆渡人不仅发明了纺轮,还连带拥有了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这是一整套的原始纺织机械,从纺纱到织布一应俱全,河姆渡的古越人比两湖的古苗人提前好几百年走入了麻布衣时代,古苗人要到大溪时代之后的屈家岭时代才拥有了纺织的工具。
  除此以外,河姆渡人还拥有了骨哨、竹哨和陶制的埙,这应当是大中土发现最早的埙了吧,虽然比中原的裴李岗文化发现骨笛要晚了两千多年,但是毕竟古越人在这个时代拥有了原始的乐器和音乐,相信他们氏族和部落聚会上少不了载乐载舞了。
  日期:2015-06-06 12:45:51
  3.马家浜时代
  与河姆渡几乎同时从跨马湖文化分化出去的,就是太湖平原的马家浜文化了。
  马家浜文化的跨度要比河姆渡来的短,到河姆渡时代中期的6000年前左右,它就进入了承袭者崧泽文化时代了。
  和河姆渡一样,马家浜文化下『体』现的也是一个部落联盟的群体。除了嘉兴乍浦镇的马家浜遗址外,还有同在嘉兴的吴家浜、干家埭、钟家港遗址,湖州白雀乡的邱城遗址,桐乡的罗家角、谭家湾、张家埭、新桥、吴家墙门遗址,海宁的郭家石桥、坟桥港遗址,海盐的彭城遗址,平湖的大坟塘遗址,余杭的吴家埠遗址、常州的圩墩遗址、吴江的梅堰遗址、苏州的越城遗址、吴县的草鞋山遗址、武进的潘家塘遗址等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