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56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百姓的休养生息而言,统治者大力救灾抚恤是一方面,而主动节制欲望,不要滥用民力财力是另一方面。二者做法各异,目的相同,都是王道,都是为了休养生息,富国安民。鉴于历朝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李世民认识到,要想老百姓不怨恨政府,政府必须与民同利,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领导,领导一定要率先垂范,以理性来约束欲望。
  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据史书记载,贞观初年的李世民也每每打算造一座宫殿,上一个项目之类,有时甚至把材料都准备好了,但是一想到秦朝、隋朝那些教训,就不敢胡来了,不等大臣们跑来劝阻,便主动停工了。
  这个该怎么说呢?李世民毕竟是封建帝王,是人不是神,人性的弱点,帝王的欲望,他怎么可能没有?重要的是用理性来将其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

  秦和隋的覆灭充分证明,理性也是治国和施政之要。
  秦朝何等强大?说没就没了。隋朝何等强大?使劲折腾个十来年,也就玩完了。事物都有两面性,帝王的欲望是把双刃剑,升华为理想,便可以励精图治,纵情于骄奢,便可能丧身灭国。欲望也好比一把火,没火不行,火烧得太猛了也不行。必须加以控制。
  李世民显然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
  在封建时代,这样一个人显然也应该成为中国大地上最理想的统治者。

  就借鉴历史的广义性而言,其实任何时代都同理。
  日期:2013-03-31 09:21:22
  连载52
  二、求贤若渴
  人才不但是李唐的开国之资,也是立国之本。为了充分挖掘人才,做到一种野无遗贤,人尽其才的境界,李世民除了推行恩荫制和科举制并行的双轨制,建立制度化选官用人机制以外,还想方设法地到处搜罗人才。
  这是他一个优秀的老传统了,想当年在秦王时代,忠心耿耿的房玄龄同志便为他网罗豪杰、吸纳英才出过大力。自即位以后,便更是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只要是人才,只要能帮助自己治国,他便不分亲疏贵贱,统统加以提拔,如张玄素、张蕴古等人官微职卑,李世民一听说他们官声不错,或者能阐述一些治国之道,便立即予以升职,甚至是曾经的敌人,如王珪、魏征、韦挺、薛万彻等人,也都以诚相待,各自委以重任。

  不过渐渐地,李世民便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很显然,以自己一人之力,绝不可能把天下英才一网打尽,怎么办呢?他很快想出了一招:让大臣们推荐人才。
  荐人其实也是一种权力。起初李世民只把这种权力下放给朝中重臣,比如封德彝、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杜淹等人。当时众人纷纷响应,绝大多数都行动起来了,可也有极个别人置若罔闻,一直在推诿敷衍,是谁有这么大胆子呀?老封!
  莫非老封怕自己推荐的人才受到领导重用,抢了自己的风头么?
  很难说不是。
  想当初老封在升任右仆射之前,曾做过一段时间的中书令。他这个中书令怎么来的?就是武德末年由萧瑀推荐的。岂料老封不知感恩,自当上右仆射以后,每每在领导面前自说一套,大出风头,还让萧大人有气撒不出,害得被领导撤职。老封自己都这样,焉能不怕别人也如法炮制?
  本人辛辛苦苦荐了人,倘或一不留神走了眼,荐得是个白眼狼怎么办?
  荐人?这个绝对不行!
  老封算得很精,但时间长了,一直没行动,这就让李世民不满意了。
  谁知当李世民质问老封的时候,老封竟愁眉苦脸地回了这么一句:“陛下,为臣不是不尽心,只是为臣遍观当世,实在是没有什么能人啊。”
  看这意思,老封是认为只有自己才算是能人了。
  真亏老封能说得出来。要论读心术,普天下无人能及老封,但要论治国之才,普天下比老封强的,当不在少数。

  所以此言一出,李世民当即把脸一沉,驳斥道:“自古用人之道,在于不拘一格各取所长,怕得是自己不能知人善任,你怎么可以诬蔑普天下之人!”
  李世民这回的口气就严厉多了。
  老封一见风头不对,满面羞惭退下去了。
  是啊老封,不管任何时代,天下人才都比比皆是,虽深山野泽,草根平民,也不乏藏龙卧虎之辈,不患天下无贤才,患不知人也!

  您脑瓜好我们都承认,可您老也别把全天下人都给看扁喽!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古用人之道,在于用其所长,人尽其才,而不必求全责备。每个人都有长处或优点,有局限或缺点,只要管理者知人善任,将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并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效能,就可以了。
  这也是李世民的用人之道。贞观一朝人才济济无疑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世界从来就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
  再到后来,李世民又把荐人权下放到了内外五品以上,不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员,只要是官居五品以上,都可以直接向皇帝推荐县令一级的人选。
  李世民认为,县令一级的官员身处基层,经常与老百姓打交道,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是推行国家政策法令的有力执行者,能否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县令队伍事关国家大计,不可不慎重对待,择优任职。
  除了重视基层,李世民对地方中层干部也非常关注,在他寝宫内的屏风上写满了刺史、都督一类官员的名字,并将其施政情况简要地标注在名字旁边。无论是坐着、躺着,都要抓紧时间研究,即便睡觉前看两眼也算,为的就是亲自掌握情况,以便进行提拔或降免。
  对于人才这种重要资源,李世民有一种强烈的渴望,真正称得上“求贤若渴”四字,同时他也有着识别人才的非凡眼力。
  下面就来讲一个真实的例子。这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正好可以用来反驳老封的论调,证明天下不缺人才。而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我们早先在常何出场时提过的唐初名臣:马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