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第29节

作者: 也爱看纪录片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1-02 12:23:13
  51 关于汉字与现代汉语的思考(节选)
  过去也有一些语言学者关注过汉语与阿尔泰语的互相影响,但他们的着眼点是汉语如何影响到了阿尔泰语。至于汉字起源,基于传统的文明起源观,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把汉字读音向阿尔泰语读音溯源,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愿意或者敢于迈出这一步。
  汉字溯源难有突破的原因,还有研究材料的制约。历史上阿尔泰游牧民族很少有自己的文字传世,儒家又卑视戎狄之语,很少去记录古代阿尔泰语,因此可供研究比对的语言材料少之又少,使这种研究难以深入。
  汉字溯源研究的突破,从根本上说,还有赖于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出现和指导。在未有过世界性语言系属宏观比对研究的过去,在未有记录语音的科学手段出现的时候,汉字的溯源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就是说溯源研究其实直到近代或者说直到今天才具备了相当条件。

  汉字必定有过一种“汉化”历史,历史可能长达数千年之久。汉字的汉化虽然早已完成,但留下了许多痕迹,多多指认这些痕迹也有助于我们还原和理解这一过程。
  这种痕迹在古代辞书中就存在,双声词是也,例如:
  扶摇,《尔雅?释天》云:“扶摇谓之猋(飙)。”双声词“扶摇”就是汉化还没有彻底完成就停止了的产物。
  双声词是不能分开的,分开后便失去意义。汉语中的双声词很可能来自阿尔泰语词汇,可能是阿尔泰语词汇以原形残留在汉语之中,故双声词常常有许多异写,如:
  “畔换”,《玉篇》:“跋扈亦作伴换”。《诗》云:“天然伴换”,伴换,跋扈也。《汉书?叙传》曰:项氏畔换,韦昭:“畔换,跋扈也。”有异写说明这个双声词只是汉字注音。
  又如:倘佯——尚阳——尚羊;
  逶迤——委蛇——委佗——郁夷——威迟,
  逶迤,古代汉语中多达三十余种写法。只能说明它不是汉语固有的。汉语中的双声词就象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以食物原形残留在了汉语中。
  此外,汉语中的“儿化音”明显是阿尔泰语的残留。阿尔泰语有浓重的“儿”化音,即卷舌音,发音时舌头常处在卷起状态,说话时舌头要卷起并往后缩,发“r”音时还要使声音颤动。说惯了汉语的人对此是很难学的,也是很不习惯的,特别是南方人就更难这样发音,感觉会特别难受。
  鲜卑拓跋人写的《魏书》称南方人“鸟声禽语”,意思是说南方人说话象鸟鸣一样不会卷舌。这是事实,也是古代百越语的共同特点。
  历史上阿尔泰游牧民族不断融入汉民族中,现代中国人中的阿尔泰血缘浓度是自北而南呈递减状态的,中国人说话时卷舌音多少,卷舌程度高低,能反映这样一种血缘浓度,儿化音越重的地区阿尔泰游牧民族的血缘浓度会越高。
  古代音韵学家早就发现,上古以来汉字读音变化的趋势,是“浊音”向“清音”转化,这其实是一种阿尔泰语向单音节语言靠拢的趋势,阿尔泰语带有浓重的卷舌音,即“浊音”,汉字的汉化中必然有过卷舌音逐渐减少和降低的过程。
  日期:2014-01-02 12:23:57
  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字有4000多,但能解读出来的不到一半,有三分之二无法解读。公认已经解读出来的甲骨文大约只有1000字,对其余知之甚少。即使是金文,很多无法释读。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文字体系总是慢慢丰富起来的,词汇量会有一个从少到多的过程。早先产生的文字必是这个语言最基本的词汇,最有生命力的词汇,这种词汇是不可能大量死去的。解读不出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它所表达的原本不是汉民族先民的汉语。似可这样推测:这些无法解读的甲骨文和金文,是由于没有经过一种汉化的过程,最后大批地,完全地,无奈地死去了。

  从《说文》《切韵》等古代字典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量先秦时代的古汉字没有被继承下来,死在了这些字典中。笔者以为,就是因为它们原本表达的不是汉民族的固有语言,原本不是单音节读音,他们被后人强行单音节化,缺少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读音演变过程,从而没有被广泛接受,只能死亡消失。
  日期:2014-01-02 12:29:34
  现代汉语的形成机理如何?笔者以为,汉字的流传和使用是现代汉语的历史成因。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语言有过类似汉语的历史演变,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民族语言能像现代汉语那样年轻!
  汉字最的创制者和使用者是先秦时代作为奴隶主的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汉字随着大规政权的产生而产生,由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催生出来。阿尔泰游牧文化内在特性使然,早期汉字的主要用途是占卜祭祀,文字始终与神灵有关,汉字一开始就带着神圣的光环。文字本身也必然成为人们敬畏的对象,基于这种敬畏,由文字记录形成的书面语言便有了强大的渗透力,它对民族语言具有一种标杆和示范作用,从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汉民族对于文字的敬畏自古已然,还在半个世纪以前,民间还有这种情形:大人们神情严肃地告诫小孩,写有字的纸是不可掉在地上的,因为不小心会被脚踩上。在人们的观念里,文字是神圣的,写有字的纸是绝不能带进厕所的,否则就是亵渎行为,神灵会因此发怒。我们的祖先就这样世世代代对汉字本身也充满敬畏。
  由于汉字长期笼罩着神圣的光环,人们的口头语言就会被文字语言所吸引改造,文字词汇会慢慢渗透到汉民族语言中去,最终取代百越先民口语中固有的同义词,土著语言即“土话”不知不觉中向“雅言”靠扰。
  可以想见,远古时代土著百越语中的固有词汇很多已经被来自文字语言的词汇替换掉了。这种已经被替换得面目全非的古代百越语就是现代汉语。从世界语言史看我们的“普通话”,这种语言的历史是很短暂的。

  笔者以为,现代汉语就是以单音节的百越先民口语为母本,以单音节化了的汉字为父本,在象形文字神圣光环的引导下逐步演变形成的。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中汉字的作用不可低估,汉字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正是汉字的长期使用造就了现代汉语。
  就像冰川对于山脉的作用一样,漫长的冰川期可以极大地侵蚀山脉原有的地形地貌,但终究无法改变山脉的基本走向,冰川消褪之后,我们发现山脉依然存在——那就是汉民族语言的单音节特征,它坚如磐石,丝毫没有改变。
  在描述现代汉语成因时,我们可以把汉字比作化学反应中的触媒。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炉中,触媒不可或缺。如果没有触媒作为介质,许多化学反应不会发生,或者难以持续发生。汉字在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也有如此这种媒介作用。
  汉语的最终形成时期可能离今天并不遥远,可能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那是一个奴隶主大量没落,大量消融沉降到社会底层去的时代,也一个文字突然繁荣起来的时代。从那个时期开始,汉字日益超出占卜祭祀的传统功用,开始成为人们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工具。其时,在中国范围内,汉字可能已经进入单音节时代了。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社会大变革,为汉语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契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