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第14节

作者: 也爱看纪录片
收藏本书TXT下载

  “匈奴只知道抢劫……他们的残暴野蛮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他们的身体又粗又矮,外表可怕,他们的内心也如同畜牲一般。他们的食物不经过烧煮,也不加任何调料。他们吃被马鞍压软了的肉……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寒冷、饥饿和干渴。他们的牧群拉着他们的家属迁徙,在车上,妻子们纺着线,缝制衣服,生育孩子,如果问到他们从那里来,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他们穿着用碎野鼠皮缝制的宽袖上衣,暗色的裤子腐烂在他们身上了,除了不穿时脱掉,从不更换。鞋也没有式样和大小,不利行走,但只要一跨上马,他们就像被钉子钉在马背上一样。他们的马又小又难看,但不知疲乏,奔跑起来如闪电一般。他们在马上度过一生,有时像妇女一样侧身坐在马背上。他们在马背上开会、吃、喝、做买卖,甚至趴在马颈上睡觉。袭击敌人时,他们会发出可怕的叫声。发现有抵抗就逃走,但会以同样快的速度回来,冲破一切障碍。他们有无可比拟的射击术,能从惊人的距离射出由骨头制成的,像铁一样坚硬的致命利箭……”

  这个罗马人的观察显然比司马迁细致,但仍然没有说得很清楚。匈奴之所以“外表可怕”不是因为长相特别难看,而是因为他们脸上满是刀疤。史书记载,匈奴有这样的习惯,当两人结为兄弟时,要用刀割破自己的脸,让血流在杯子里共同喝下,以示同心同德,刀疤从此留在脸上了。结拜兄弟越多,刀疤就会越多。此外他们在送葬时也要用刀划破自己的脸以示哀悼,对此《魏书?高车传》《旧唐书?突厥传》都有明确记载,所谓“剺面”习俗是也。

  至于匈奴说不清自己从何处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游牧民族常年驰骋在广阔的原野上,具有超强的方位感,不会迷失方向,但限于当时人们的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又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世界地图,要他们把从祖先以来连续不断的,如此遥远的迁徙征战路线说清楚,也是不可能的,这应是匈奴说不清自己从哪里来的原因。
  从古代西羌到后来的蒙古人都有不洗澡,不洗衣的习俗,蒙古帝国甚至颁布严厉的法律,禁止被征服地方的百姓下河洗澡。此外蒙古人也不洗碗和锅。他们有一种古老的观念,“长生天“赐下的一切东西都是洁净的,到河中洗涤会玷污水源,铺晒衣服是冒犯上天,晒衣服的人会遭到雷劈,甚至会祸及整个氏族。有如此观念当然就不能洗衣服了,只能穿得烂掉为止。
  至于这个罗马人说匈奴的鞋子没有式样,他们是马背民族,鞋子式样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能套住脚就行。这个古罗马人所描述的,确是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的显著特征,能与中国史书记载对应起来,都是真实可信的。可以想见,匈奴这般形象上万年前就已经如此了。
  日期:2013-12-23 16:12:29
  对于13世纪席卷欧亚大陆的蒙古风暴,由于为时尚不十分遥远,西方人的记载就更多了,阿尔泰游牧民族许多特殊战争技能都被西方人观察到了,《马可波罗游记》有这样的记载:
  “蒙古勇士可以连续行军十天而不必停下来做饭,他们喝马血,每人出发时带一大块干奶团,每天割下一块装入一个皮袋中,用体温加势,作为一天之粮。他们带着干肉,一边行军,一边嚼食,冻硬的生肉会置于马鞍之下,使之变软,蒙古人也有生食兽肉的习惯。
  “蒙古军会乘着黄昏燃起小火烧煮食物,他们宰杀病弱的畜只为食。这时远处之人看不清火光和烟雾,容易隐蔽,不被发现,这是一天中唯一的熟食。之后他们便散成小群,三五一群,睡在遍布广大地区的低凹隐蔽处,第二天天一亮就四出侦察周围的情况。”
  游牧军队外出打仗无需辎重粮草就是一大优势,对此宋代赵珙《蒙鞑备录》有言:
  “(蒙古人)出入止饮马乳,或宰羊为粮。故彼国中有一马者,必有六七羊,谓如有百马者,必有六七百羊群也。如出征于中国,食羊尽,则射兔鹿野豕为食,故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
  清代蒙古人写的《蒙古风俗鉴》记载,蒙古人习惯把晒干的咸熟牛肉捣成粉装在熟牛皮袋中,人人带一袋,一人可吃三个月,因此他们在外出征战时没有食物补给之忧。并且他们从小习惯风餐露宿,无需铺盖住所,不必炉灶碗筷。定居民族军队总是要面临的许多后勤供应难题,这对于游牧军队来说是小事一桩,完全不成问题。
  在食物断绝的时候,游牧军队还有吃人肉的习惯,对此《史集》有记载,窝阔台汗时期,蒙古军队分兵三路南下伐金,拖雷的右翼军从晋地南下,但受阻于黄河涨水,由于迂回遥远,他们被困于城池坚固的晋地,进展缓慢,最后食物断绝。于是蒙古人就猎人来吃,一年之后拖雷右翼军团才与窝阔台的中军回师。
  13世纪,英格兰一个名叫“帕里斯”的传教士这样写道:
  “(蒙古人)是一个巨大的游牧部落,属于可恶的撒旦的后裔,他们叫鞑靼人,来自一条叫鞑靼的河,他们披着牛皮,体格结实,战无不胜,劳而不倦。他们没有用盔甲护住后背,只护住前胸,他们喝牛羊的血,当作美味佳肴,他们会喝浑浊不清的水。鞑靼人的战马强壮,这些马可以以树叶甚至树干为食……蒙古人总是伴随着极端的暴行,他们闪电式地进入,所到之处一片虚墟,不断地大屠杀,难以形容的恐惧笼罩在人们的心中。”(载1238年巴黎《历史编年纪》第四卷)

  13世纪俄罗斯人诺夫哥德这样说:
  “鞑靼人来时,数也数不尽,就象蝗虫一样。他们长着强壮有力的胸脯,短小的鼻子,眼睛乌黑,皮做的盔甲前厚后薄,所以他们不试图逃跑。最突出的是使用弓箭。如果被俘,他们从不乞求怜悯,他们有迫使世界都归其统治的坚定信念。”
  游牧民族这种战争优势建立在个体素质,生存方式,以及游牧文化之中,他们这种军事优势其实已经存在了上万年,当我们了解了蒙古人的文化习俗之后,也就了解了这种优势从何而来。
  《蒙古风俗鉴》中有这样的记载:
  “蒙古人从小练弓,弓有十分力,十六分力,二十四分力几种,每份力为八斤,一般人的弓以十六分力居多,能拉开二十四分弓者被视为英雄。
  “蒙古人平时打猎就按照军队打仗的方式进行,有围猎,诱猎,堵猎,突破猎群等环节,还有超越,围歼,放猎,收猎等活动,长期狩猎中自然就练出了各种作战的本领,每一个蒙古人从小就熟悉出发,开仗,驻防等战术。
  “打猎有小围和大围的区别,大围要用几个“努图克”(故乡或血族的意思)联合起来进行,其中又有鸡围,鹿围,狼围,虎围四种,并且以打虎围最为隆重。虎围要由一个大官来指挥,如可汗,他要调用数十名上等猎手,分几个层次来打围。首先是集合大家洒酒祭祀山神,求山神放老虎入围,再就是大家表示一定按照猎规来行。围猎方法有围,赶,追,吓,堵,埋伏等,猎手又分快手,神射手,手轻者,扎枪手,砍手等,每个人都有明确分工,如果行动失误都要被问罪处罚。所有猎手都自带马,武器,猎狗,食物。食物一般是熟牛肉,荞面膜和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