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相--由八十年代陈三尺真人真事改编的悬疑写实》
第35节

作者: 孤子一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15 23:34:00
  那倒插竹在广州,这倒插竹在四川,风马牛不相及,师傅不明白马魁怎么会扯到这上面去,便继续听马魁扯。
  马魁早来师傅几天,没闲着。天天就在这山包之间转悠,据马魁的分析说这个地方原本就不是交通要道,算得上是蛮荒之地,陵埋在这里便有问题,更有问题的是这个陵。
  按说能搞成二十八宿的陵绝对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待遇,而且需要开山建陵,工程浩大,这脉也不是一般人能用上的龙脉。马魁猜测着陵中人起码也是个王级别的人,能开山建陵的纵观历史也就是唐和明,按照当时的葬礼来说,这陵前起码有个神道,有石象生、石望柱、风水池,但是马魁走遍了整个棋盘山也没发现。
  修建陵需要数年的光阴,所以墓前应该是有各种生活痕迹,比如铺就的石路或者房屋遗址,马魁怎么也找不着,越发怀疑起来。

  倒插竹村的人都姓王,马魁捡了半天舌头也没有这陵的蛛丝马迹,倒是对这个插竹村的村名有所了解,这倒插竹和广州的倒插竹并不一样。
  倒插竹这个村子由来已久,连村子里最老的人也说不出来是多久,早年间是有族谱的,最后被走火给烧了,那老人只记得是剑南道的时候这里就有人居住了。
  剑南道是唐初贞观十道中的其中一道,也就大约是今天的四川地区,剑南道总共三十五郡二州。
  据说当时这个村子不叫倒插竹,这棋盘山也没有竹子。在某一天,有一个行脚商人来到这里,一行有好几个人,用骡马拖着货来到这里,贩卖盐和针线头脑类的家庭必备品。
  当时的村子相当穷,穷的叮当响,靠天吃饭,时常混不饱肚子。那行脚商人看这村子如此困苦,就把别处找来的一颗倒插竹(竹子种类,竹节处时有凸异之状,很适合老年人作手杖用。)随手插在了一个山包上,说竹子若活了,村民就砍竹做些竹家伙什赚钱,若不活那就是天意。
  听完马魁的讲述,师傅就纳闷,这马魁净说些扯淡的事情,正事是一件没说。转眼一想,显然师傅没给他好脸色,诚心卖弄,便想出言制止。
  那马魁相当有眼力见,看见师傅脸色不好,也不扯淡了,而是话锋一转问师傅:你可知道那行脚商人为什么这样做?
  原来那行脚商人也是个盗墓贼,这随手一插可不简单,那行脚商人的风水造诣相当高,早就看出来了这里有个大穴,但是却不敢乱来,所以就佯装插竹,虚是做善事,实为做记号。谁知道无心插柳柳成荫,那竹子活起来不说,长的叫一个好,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就成了今天这样,绿竹遍地。当地人还为了纪念这个行脚商人,将村名改成了倒插竹。
  师傅听完,问马魁那陵不是已经被盗过了?
  马魁摇了摇头说这不一定,能开山建陵,不说陵中机关,光那陵壁就不容易进入,这陵不树不立,本意就是不让人发现在哪里,所以陵门肯定有玄机,而且陵中更有玄机。
  师傅呵呵的笑,说马先生你既然懂得这么多,还需要我这个老不死的做什么。听说你们盗墓本事了得,问土辨代、听雷闻型,下铲知门,如今又有『炸』药『雷』管,何愁找不到这陵。

  马魁笑的很尴尬:不瞒你说,这老人家是怕坏了陵的风水,所以高科技是指望不上了,只能靠本事了。祖师爷传下来的本事早已经掉了八成,我除了还知道一些机关构造,其他的听风辨穴的本事对这种高人所布的陵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还仰仗您呐。
  吃过提供的晚饭,师傅找来一张大白纸,对照着刚绘制的军用地图将一个个的山包给标注出来,想从那二十八宿中找出点玄机来。
  那山包有好几百个,大小高度和距离都差不多,根本无法找出有用的信息来,二十八星宿可以变着花样的存在在这棋盘山中几百次。看的师傅头疼,只得睡觉,那床上用品是新的,床却是旧的,也不知道是虱子还是什么,咬的师傅睡不着,便起来抽烟。
  冬月的天相当冷,师傅一支烟没抽完冻得只哆嗦,天上一颗星星都没有,乌云密布,四川多雨水,说不定还要下雪来。
  老年人瞌睡少,师傅就在农家厨房里找了些柴火,在灶头烧起来取暖,下半夜那风刮的紧,木门被吹的框框响,师傅起身用柴火去抵门就发现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