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37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搞专业自然要忠于本职工作,做顾问自然要对皇帝负责。望着天上那颗耀眼的太白金星,傅奕隐隐感觉到:长安城近期内很可能会发生一件大事,并震憾整个帝国高层!
  究竟是什么大事呢?要不要先报告皇帝呢?傅奕很纠结。
  一、政变是个技术活儿
  其实令傅太史颇感纠结的那件事情与李世民大有干系。
  不过对这一点,李世民却全然不知。自下定政变的决心以后,整个秦府就进入了外松内紧的备战状态,而关于政变操作层面上的一些程序和技术问题,一些预案和细节问题,他们也在进行着最后的布局,只等两个关键人物一到,就能敲定了。
  哪两个人呢?
  自然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啦。
  房、杜二人被赶出秦府后并没有外放,依然呆在长安。李渊给他们下达的旨意是:今后不准再侍奉秦王,只要私会秦王就是死罪!口气如此严厉,可见李渊在潜意识里,是把这俩人当成教唆秦王学坏的罪魁祸首了。
  房、杜二人没脾气,只好乖乖呆在家中等着秦王下决心。正等得心焦的时候,李世民派长孙无忌悄悄找他们来了,目的只有一个:请两位速到府中共谋大事。
  两位是秦王的左膀右臂,如今秦王决心已下,政变在即,哪能少得了你们?
  房、杜二人相视一笑,秦王真下决心了吗?不见得吧?先试他一试。
  怎么试探呢?和长孙无忌合伙使个激将法。
  房、杜二人跟随李世民多年,李世民满以为他们一叫就到,岂知长孙无忌跑了一趟,竟然空手而回,李世民正大惑不解,秘密联络员无忌同志苦笑着说话了:那俩人不肯来,他们说皇帝有旨,只要私会秦王就是死罪,他们怕死不敢来。
  没想到两位铁杆心腹关键时刻当了孬种!李世民盛怒之下,拔出佩刀交给身旁的尉迟敬德:“敬德不妨再跑一趟催催他们,如果他们当真不肯来,你把他们脑袋砍来见我!”
  李世民不下决心则已,一下决心,便是这般绝决!
  尉迟敬德接过刀来,又叫上长孙无忌跑第二趟。接下来的事不必细说,看来秦王这回是真的下了决心,房、杜两位二话不说抽身便走。为防备此举引起东宫、齐府的注意,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换上了道士的服装,四人分头行动,安全抵达秦府。
  随着房、杜二人的到来,一个周密的、完整的政变计划也终于浮出水面。
  李世民将以武力和血腥的方式为夺嫡画上句号!

  前面说过,政变是个系统工程,牵涉甚多,风险性极高,哪个环节都得小心,不能出半点差池,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超高难度的技术活儿,既要统筹大局,又要照顾细节,每一个步骤都得仔细权衡,深思熟虑才行。成功的政变一般都有个周密的预案,可以说政变能否成功,只要拿出预案来一看,就能估摸个大概。
  那么李世民和秦府智囊制定的政变预案是个什么样子呢?
  对不起,史书中没有就此专门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大家也别着急,这里还可以根据史书中记载的政变过程,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出发,依靠逻辑的力量来试着猜一把。
  又打算瞎猜呀?
  实在没办法,因为史料缺乏。
  人家搞政变是个技术活儿,我们搞分析也是个技术活儿。结合一手史料和二手资料,我们可以大致上分析出,此次政变的预案有以下两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首先解决掉太子和齐王二人。
  此二人是政变打击的最主要目标,能否顺利解决他们是政变成功的关键因素。只要从肉体上消灭了他们,一切迎刃而解。
  那怎么才能解决掉呢?
  这里头最重要的是时机和地点问题。最好的时机莫过于在两人离开东宫和齐府时下手,而且最好把两人一次性解决。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时机,那就必须想办法,出奇谋,以非常手段调动二人离开东宫和齐府,并事先在合适的地点暗设伏兵,出其不意,一击制敌。
  第二步:控制皇帝。政变的实质就是在皇帝的一亩三分地上撒野,在太岁头上动土,那么皇帝必然会对政变做出反应。什么反应呢?调集皇宫禁军和京城卫戍部队平定政变。所以在解决太子和齐王的同时,或者在解决掉之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皇帝控制起来,如此就可以利用皇帝的名义,将政变进行到底,并处理一应善后事宜。
  仔细分析下这两个步骤,会发现一个很难协调的地方:皇帝、太子、齐王三人各有各的窝,而且他们的力量加起来远非秦府能比,以秦府区区八百人的兵力,几乎不可能两线作战,同时或先后完成这两个步骤。

  那怎么办呢?
  只有以一个合适的理由,让三人在同一个地方,或相距不远的地方同时出现,并且对政变均毫无防备,才能以伏兵出奇制胜!
  这个条件就比较苛刻了,别的先不说,哪里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设伏呢?
  答案是: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
  唯有玄武门!
  (长安宫城图,其中包含太极宫图。)
  在解释玄武门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先大概介绍下太极宫的整个布局。
  虽然太极宫是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但按照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的设计原则,它又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叫前朝,一块叫内廷。
  前朝又分三部分,从南往北依次是:外朝、中朝、内朝。
  外朝包括南门承天门及其周边附属建筑,是皇帝举行大典及接见天下臣民的地方。
  中朝便是宫内第一大殿太极殿。每逢初一、十五两日,皇帝在此大会群臣,并临朝听政,同时皇帝登基或册封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及宴请外邦朝贡使节也多在此殿举行。太极殿的东侧设有门下内省、宏文馆、史馆。西侧设有中书内省、舍人院,为宰相和皇帝近臣办公的场所,以备皇帝随时顾问和根据皇帝旨意撰写文书诏敕。
  内朝是宫内第二大殿两仪殿,一般而言,只有朝廷重臣、宗室成员或高级官员才有资格进入,得以与皇帝议事,举行小朝会之类。相比于太极殿,这里的气氛要活泼许多,官员们的举止也更自由、随便一些。
  从内朝的两仪殿一带开始,已经算是太极宫的内廷了。从长安宫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颇有一些唐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建筑,它们是:
  两仪殿东侧的武德殿、西侧的承乾殿(后改名为承庆殿)、以及皇帝的寝殿甘露殿(与太极殿、两仪殿同在中轴线上)、立政殿、神龙殿、凌烟阁等等。如果说前朝是皇帝与亲信重臣的办公场所,那么内廷就主要是皇帝与后妃们的生活场所了。

  此外不能不提到的是:在内廷这块生活区的最北端有三处人工湖,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它们被称为“海池”。所谓无水不活,考虑到皇帝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需要放松,需要情调,那么在内廷中挖一些海池,以供皇帝泛舟赏景也是再自然不过了。
  有殿、阁、亭、馆、海池之类,当然也少不了门。门是干什么的?门既是威仪的象征之一,也是安全的的重要保障。整个太极宫里里外外有许多门,我们不可能一一道来,只简单提下最重要的几道门吧,它们从南往北依次是:
  承天门,太极宫南边有三道门,它是太极宫的正南门。
  太极门,通过这道门后,才能看到门下内省、中书内省及太极殿等。
  通训门,太极宫唯一的东门,从武德殿可经由此门进入东宫。
  两仪门和与它平行的虔化门等门,进入这几道门以后,也就意味着进入了内朝或内廷。
  甘露门,经由此门入,才可抵达皇帝寝殿甘露殿。
  以上这些门都很重要,不过对皇帝本人的安全来说,最重要的一道门却并不是它们,而是玄武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