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前所未有的解读)》
第51节

作者: 迅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1-15 23:17:16
  36、和解关东
  吕布从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境内)逃奔南阳,袁术对他非常优待。吕布自恃对袁家有功,放兵劫掠,袁术为此深感头痛,吕布得知后,心存不安,遂离开袁术,投奔同乡、河内太守张扬。但《三国志·吕布传》却说:吕布投奔袁术,袁术厌恶吕布是个反复小人,拒不接纳。
  李傕等人以朝廷的名义悬赏捉拿吕布,情势非常危急,张扬也无法保护吕布,吕布只好再次流亡,向邺城投奔了袁绍。
  整个初平三年东汉帝国的形势较前一年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袁绍与公孙瓒反目成仇,并击败公孙瓒,开始向青州方向渗透;曹操占据了兗州,收降青州黄巾军,实力大增;刘表得到了李傕等人控制的东汉朝廷的认可,由刺史改为州牧,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开始对盘踞南阳的袁术施加压力;东汉朝廷进入后董卓时代,李傕等人把持朝政,并提出了与关东诸侯和解的方案。

  李傕等人的和解方案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听从了毛玠的建议,派从事王必(后为曹操丞相府长史)取道河内,想西去长安向汉献帝进贡,但却遭到了河内太守张扬的拒绝。还是在袁绍担任盟主之时,陈留太守张邈就曾斥责他骄傲自满,引起了袁绍的嫉恨,曾暗中命令曹操刺杀张邈,曹操没有同意,自此张邈与袁绍二人也是面和心不合。袁绍的手下董昭担任巨鹿太守后不及,魏郡(治所邺城)太守栗攀又被乱民所杀,袁绍又调任董昭担任魏郡太守。当时,由于袁绍率军在东部前线,后方空虚,“郡界大乱,贼以万数,”董昭利用反间计,屡屡大破乱民。但是,由于董昭的弟弟董访效命于张邈,袁绍听信了谗言,将要惩处董昭。董昭遂弃官西去,打算前往长安投奔汉献帝,行至河内,却被张扬扣留,遂让张扬派人向长安送还了魏郡太守的印绶,被长安方面拜为骑都尉。这时,董昭见张扬拒绝曹操使者借道,遂劝说张扬道:“袁绍和曹操虽然是一家,但从事态上看,二人终究会分道扬镳。曹操如今虽然弱小,但却是天下的真英雄,应该与他结交。如今正巧他要借道,这是一个好机会,应该答应他的要求,并且趁机向朝廷推荐,如果这事办成了,曹操肯定会永远记住你的情谊。”张扬遂答应了,并另外上表推荐曹操。董昭又以曹操的名义给长安的实权派人物李傕、郭汜、樊稠等人写信致敬。不久,张扬向曹操派去使者,增进双方的感情,曹操送给张扬各种礼物,从此,曹操建立了与长安朝廷之间的联系。

  李傕、郭汜见到曹操的使者后,认为关东诸侯原本要自立天子,如今曹操虽然派来了使者,但难保真心,打算把使者扣留下来。黄门侍郎钟繇劝说二人道:“如今英雄并起,各自盘踞一方,不从朝廷之命,唯独曹操表示愿意效忠,如果朝廷方面拒绝了他的好意,恐怕会阻止后来的人们效法。”李傕、郭汜遂厚厚地报答了曹操。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与荀彧是同乡。钟繇的曾祖钟皓为郡功曹,博学多才,有一千多门生。当时,颍川郡的著名人物就数钟皓、荀淑(荀彧的祖父)、陈寔(陈群的祖父)了。《世说新语·德行》称:“李元礼(李膺)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钟皓有两个儿子钟迪、钟敷,钟繇就是钟迪的孙子。但《后汉书·钟皓传》以及《法书要录》引张怀瓘《书断》却称钟繇是钟皓的孙子、钟迪的儿子。钟繇年少时家境贫寒,曾与同族叔父钟瑜一起前往洛阳求学,途中遇到一位看相的,说:“这个童子当大贵,但却会遭遇水厄。”钟繇等人前行不出十里,在过桥时,马匹受惊,钟繇落入水中,差一点被淹死。钟瑜觉得看相的人预测准确,更相信钟繇将来会富贵,遂供应钟繇学费,让其专心攻读。谢承《后汉书》称:“南阳阴修为颍川太守,以旌贤擢俊为务,举五官掾张仲方正,察功曹钟繇、主簿荀彧、主记掾张礼、贼曹掾杜祐、孝廉荀攸、计吏郭图为吏,以光国朝。”后钟繇被任命为尚书郎、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令,又晋升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三国志·武帝纪》对此只字未提,曹操巴结李傕、郭汜等人,征得朝廷的认可一事,只散见于《董昭传》、《钟繇传》中,《董昭传》更把曹操给李傕等人写的书信,说是董昭代替曹操所写的,显然是出于对曹操的回护。理由如下:一、曹操与长安方面联络的目的。在曹操占领兗州之后,长安方面以献帝之名派来了兗州刺史金尚,却被曹操赶跑,但曹操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为了得到朝廷方面的认可,曹操才接受了毛玠的建议,向长安派出使者,其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讨得一道朝廷的正式委任状。曹操自然知道长安方面的当权派是李傕等人,献帝不过是李傕等人手里的傀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曹操当然不会仅仅给献帝上表,而不借机向李傕等人表示忠心。二、董昭的身世。董昭在此之前与曹操并无瓜葛,其基于对形势的判断而劝说张扬同意借道,并建议张扬结好曹操,这也都是为了新主子张扬的利益,没有理由费尽周折替曹操给李傕等人逐一写信。三、史书的有意回避。《三国志·钟繇传》称,在李傕等人接受钟繇的建议后,对曹操“厚加答报”,到底什么叫“厚加答报”?说的含糊其辞。显然,曹操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三年后,到了兴平二年十月,东汉朝廷正式任命曹操为兗州牧。史书的这种有意回避,反倒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曹操的兗州牧是得自于董卓余党李傕等人之手。显然,在不承认献帝的袁绍看来,曹操此举是对同盟的背叛——虽然同盟已经瓦解、董卓已经死亡,但双方还没到翻脸的时候。

  靠巴结李傕等人得利的还不止曹操一人,初平三年十月,荆州刺史刘表也派使者前来长安进贡,东汉朝廷又晋升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镇南碑》称:“遣御史中丞钟繇即拜镇南将军,锡鼓吹、大车,策命褒崇,谓之伯父。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开府辟召,仪如三公。复遣左中郎将祝融授节,以增威重,并督扬、交二州。”
  日期:2014-01-15 23:18:01
  由于李傕等人采取了与关东和解的政策,关东以袁绍为盟主的同盟已经名存实亡,董卓当初对刘艾说担心的二袁、刘表和孙坚四人,如今虽然二袁依然拒绝接受朝廷的命令,但态度已明显和缓,且他们两人之间势同水火,明显失去了原来的号召力;刘表如今已俯首称臣,愿意接受长安政府的领导;孙坚已经死去。不过,时势造英雄,大浪淘沙,如今在关东地区有产生了一些新的军阀:曹操、公孙瓒、陶谦、朱儁等等。曹操也已表示归顺,只有公孙瓒、陶谦等人还没有服从朝廷,但公孙瓒远在遥远的幽州,且与袁绍为敌,暂时对关中地区构不成威胁,而陶谦和朱儁却有点让人头痛。

  李傕等人的和解政策第二个效果就是成功瓦解了第二次关东联盟。
  董卓生前,朱儁就扯起了反董的大旗,董卓趁朱儁立足未稳,派李傕等将倾巢出动,一举将其击败。董卓死后,徐州刺史陶谦与下属各郡太守又共同推举朱儁担任太师,并向各地州牧发出檄文,呼吁建立第二次同盟,以朱儁为盟主,组建联军西上讨伐李傕等人,迎还汉献帝。
  《后汉书·朱儁传》记载,陶谦等人写给朱儁的推举信称:“徐州刺史陶谦、前杨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敢言之行车骑将军河南尹莫府:国家既遭董卓,重以李傕、郭汜之祸,幼主劫执,忠良残敝,长安隔绝,不知吉凶。是以临官尹人,搢绅有识,莫不忧惧,以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济祸乱!自起兵已来,于兹三年,州郡转相顾望,未有奋击之功,而互争私变,更相疑惑。谦等并共谘诹,议消国难。佥曰:‘将军君侯,既文且武,应运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颙颙。’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咸阳,多持资粮,足支半岁,谨同心腹,委之元帅。”这次联盟从表面上看是要对抗关西,但实际上是陶谦等人想借讨伐董卓余孽为名,在关东地区建立一个能与袁绍、曹操相抗衡的军事集团。署名的这些人大多都是袁绍、曹操的异己势力,比如北海相孔融,《后汉书·孔融传》就称:“时,袁、曹方盛,而融无所协附。左丞祖者,称有意谋,劝融有所结纳。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说孔融当时就知道袁绍、曹操终归要篡夺汉室有些夸张,但说孔融不愿与袁绍、曹操站在一个战线,却是实情。

  得知陶谦等人试图组建第二次关东联盟后,李傕等人采纳了太尉周忠(已接替皇甫嵩担任太尉)、尚书贾诩的计策,以汉献帝的名义征召朱儁入朝为官。朱儁的下属都不愿入关,商议响应陶谦,但朱儁却说:“上级征召下级,下级当立即接受命令,何况是天子征召呢!且李傕、郭汜、樊稠不过是一群浑小子,并无什么经国大略,又势均力敌,相互之间势必发生内讧。我身处其间,见机行事,则大事可成。”遂推辞了陶谦的建议,竟然西入长安。到长安后,东汉朝廷任命其为太仆,不久,又取代周忠担任太尉、录尚书事。陶谦策划的第二次同盟随即流产。

  《通鉴辑览》对此评价道:“(朱)雋与皇甫嵩同著威名,乃俱就逆贼之征,而雋较嵩尤陋,观其对诸将方谓‘庸儿小竖,变乱可乘’,乃反为劫质,大言不惭,莫甚于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