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惊梦(《明末那些事儿》之二),历史上最纠结惨烈的“三角虐斗”》
第46节

作者: 赤脚踏沧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5-14 13:53:42
  ▲▲ 中 旨
  七月二十四日上午,从内宫忽然传出一道圣旨:“经阁臣马士英推荐,特任命吏部右侍郎张有誉为户部尚书。”
  舆论大哗。
  张有誉何许人也?他跟马士英什么关系?
  张有誉,字难誉,号静涵,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
  弘光帝有一次召对张有誉,张有誉毫无忌讳地说:“经统计,国家一年的经费需一千多万,可如今国库的收入只有八百万,因此只有‘裁冗兵、节冗食、汰冗费”,才能渡过难关。愿陛下厉行节约,做天下人的榜样。”
  弘光帝身边的大太监张执中奉命前往江南五府征收白粮(专供宫廷的额外漕粮,主要是粳米和糯米),因巧取豪夺打死了老百姓。张有誉不顾其皇帝宠幸的身份,毅然上疏揭发其罪,并将其手下涉案的差役逮捕归案,大煞了张太监仗势欺人的嚣张气焰。
  按说任命这样一位刚直廉洁的能臣做户部尚书(财政部长),该不会有人提出疑义吧。可将这项重大任命交给首辅大学士高弘图颁发时,高弘图却将诏书封起来,毫不客气地退给了弘光帝。他提出的理由是:
  “有誉才堪大用,而中旨必不可开。臣死不敢奉诏!“
  原来按照明朝制度,凡朝廷任用重要官员,需经内阁重臣开会讨论提出推荐意见,报请皇帝批准,再以诏书或圣谕形式公布。这个程序叫做“会推”。
  凡由皇帝直接任命,不经内阁讨论而由宫廷直接决定的谕令,叫做“中旨”。
  很明显,会推和中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委任方式。
  会推虽然也可能会被某些人或集团操纵,但一般说来,手续繁杂,集思广益,多方斟酌,因此在用人上较为稳妥、严密和民主。
  而中旨则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往往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随意性大。特别是当皇帝被权奸、太监包围的情况下,这种任命方式的弊端就更显而易见。
  弘光帝任命张有誉的“中旨”一经公布,就引起清流派大臣的激烈反对。吏科给事中章正宸、兵科给事中陈子龙等人纷纷上书。其中,对”中旨“的弊端分析得最深刻的,莫过于大学士姜曰广。他联系历史,结合现实,痛心地指出:

  “臣观先帝(崇祯)善政虽多,而以坚持逆案为最美;先帝时期弊政也有,而以频出中旨最为突出。先帝不论任用阁臣、部臣,还是任用勋臣、武将乃至言官,都不经会推,不顾众议,只依靠中旨,结果得到的阁臣,是阴险贪婪的权奸温体仁;得到的部臣(尚书),是狡诈怯懦的陈新甲;得到的勋臣,是狂妄幼稚、渎职误国的襄城伯李国祯;得到的大将,是纨绔无能的总兵官王朴;得到的言官,则是蛮横无耻的陈启新。

  “中旨这种任命方式的产生,是因为有些粗鄙之人热心仕进,又得不到公论认可,只好剑走偏锋,跑皇上身边得宠之人的门路,从而借机接近皇上,往往一语投机,就能立即得到重用或提升。先帝年代的教训,令人痛心疾首,先帝已误,陛下岂可再误?”
  对于这样一篇锋芒毕露、说理透彻的奏疏,弘光帝似乎并未在意,他还是不住地催促首辅大学士高弘图,让他快快执行圣旨。
  马士英举荐张有誉,其实并不是欣赏其人品和才能,而是企图为好朋友阮大铖复出铺平道路。起用阮大铖,既然“会推”通不过,那就只能另辟蹊径,绕过群臣直接由弘光帝下旨。
  马士英耍了个自以为高明的花招,想堵住清流派大臣的嘴。如果中旨任用张有誉你们不反对,那么又何妨使用中旨起用阮大铖呢?他在这里其实是给高弘图、姜曰广等人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

  可高弘图也是官场老油子了,马士英的这点伎俩哪能欺瞒了他?他直截了当地指出:
  “张有誉才望堪用,但中旨决不可开。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我封还诏书,不是要阻挡有誉任用,而是反对采用中旨这种弊多利少的委任方式。因为中旨频发,必然会私门大开。”
  可弘光帝朱由崧在马士英的怂恿下,似乎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再一次给高弘图下达命令:“朕已慎重考虑,请爱卿不必疑惑,仍按前旨执行。”
  高弘图据理力争,仍不退让,再次毫不客气地把圣谕封驳。
  朱由崧发怒了,高弘图虽坚决不奉诏,但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最后张有誉还是以中旨的方式成了弘光朝的户部尚书。
  清浊两派大臣的较量,马士英等人又一次占了上风。从此以后,弘光朝中旨频发,私门大开,阮大铖等一伙龌龊的阉党余孽都要弹冠相庆、粉墨登场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