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捉鬼人,说一说祖上几代人和我的真实经历》
第15节

作者: 途中的旅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些黄金直到我爷爷这辈都没用完,我们家的传统就是勤俭节约,很少大手大脚花钱,虽然被我太爷挥霍掉不少,但是还有一点存货,只不过呢,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家被扣了个地主的帽子,我奶奶被打成了“牛鬼蛇神”,整天被游街批斗,因此这些东西我奶奶也就没敢传给我父亲,我父亲当时呢,也挺鸡血沸腾的,觉得它就是牛鬼蛇神,愣是不学。没土改之前,我奶奶盖了一座新房,那些黄金被全砌到墙里了,土改的时候,那座砌着黄金的房子,分给了别的人家,在我十来岁的时候,那家人翻盖房子,把黄金从墙里挖了出来,不过那时候,它们已经不属于我们家了。

  那家人四个女儿一个小儿子,我和他们家的三女儿同龄,还是小学到初中的同学,他们家拿着黄金过了一段好日子,不过没过几年,也就在我十五六时,他们家的小儿子莫名其妙自杀了,死的极惨,晚上喝了点酒跑到铁路上,跟火车碰了头,被火车头的某个部位挂住,一直把他的身子拖的只剩下两条腿和一个空胸腔,脑袋没了,肚子里的东西也没了,最后火车停下,司机下来把他那空身子拽了下来。到了后半夜,也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一群野狗,把他那身子又给分吃了,他们家里人好不容易从狗嘴里抢过几块肉,就那么埋了。

  我们家还有一块匾额,也是在土改的时候被别人家分去了,做了切菜的砧板,我们这里叫案板,结果呢,那家人家里两个儿子没过几年,全疯了。
  这些说明什么呢,有的时候,不是你的东西,你拿了,就会遭报应。
  日期:2014-08-02 19:29:00
  言归正传。我高祖父和我高祖母成亲以后,在蔡府住了大概有两个月左右,之后,我高祖父带着王守道和我高祖母返回了三王庄。
  因为之前的屋子太小住着不方便,高祖父拿出些黄金盖了座像样的房子。

  这个时候呢,王守道似乎一下子老了很多,几乎已经不能下地,整天躺在床上念叨着抱徒孙,整天催促着我高祖父。
  1866年,清同治五年,丙寅年。我高祖父三十九岁,王守道一百零七岁,我高祖母蔡清君有了身孕,王守道听了很高兴,破例下床让我高祖父扶着他,在村外转了一圈,原来,他是在给自己找坟地,坟地找好之后,让我高祖父记下地方,然后他就躺在床上硬撑着一口气等着徒孙的降世。
  1867年春,清同治六年,丁卯年,二月初七,我太爷降生,原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王守道却在前一天晚上咽了气,也就是二月初六的夜里,享年一百零八岁,不过他却没能熬到和徒孙见面那一刻,临咽气时还叨念着抱孙子。
  王守道,别称王三更、王半仙,给人驱邪逐鬼一辈子,名传黄河两岸,到头来他自己却抱憾而终,仔细想想挺心酸的,这或许是他生平最大的憾事,永远挽不回的憾事。
  日期:2014-08-02 19:53:00
  王守道去世之后,我高祖父就觉得头上的天塌了一半,比当年他自己父母过世还要难过。

  孩子的降生,师傅的去世,一悲一喜,悲喜交加,让他整个人都乱了,除了哭,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时候我高祖母蔡清君就劝他,让他去找村里几个和王守道交好的老人,问问他们该怎么办,最好商量着先把王守道的丧事办了。
  村里有几个老人和王守道是莫逆之交,虽然年龄几乎差着辈儿,他们之前也都受过王守道的恩惠,最后几个老人一商量,办丧事就不再让我高祖父操心,因为我太爷刚刚降世,我太爷和高祖母还要人照顾。
  王守道过世六天后,也就是二月十三,王守道出殡,也就是下葬。
  那天出人意料的来了很多人,几乎人山人海,大多数人我高祖父根本就不认识,有的甚至不远千里赶来,就连董有财也带着儿子来了,并且让他儿子给王守道披麻戴孝。
  不过,王守道没有直系亲属,谁都不知道他的家里人在哪里,他在三王庄其实属于外来户,而且是只身一人来这里定居的。董有财只是他远房的一个表亲,在一个偶然之下才相认的,对他家里情况也不了解,表亲还是从王守道一个姐姐那边论的,但是王守道的姐姐已经过世五六十年,就连他姐姐的儿女都已经过世了,也就再没人知道王守道的家室来历。
  这就导致在孝子这一方面,只有我高祖父一个人,我高祖父嫌冷清,怕他师傅临走面子上过不去,就把自己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也叫了过来,我高祖父那两个弟弟和妹妹的孩子加起来能有十几个了,最大的都成家了,人人给王守道披麻戴孝,就跟当年他们父母去世一样。这么一来,在孝子孝孙的人数上看着也算壮观,至少这让我高祖父觉得很安心,王守道在天之灵也会觉得很欣慰。
  当奶奶讲到这儿时,我问我奶奶,王守道到底是什么来历?我奶奶说,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王禅的后人。鬼谷子王禅,也就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的师傅。至于王守道是不是王禅的后人,这个,已经不可考证了。
  日期:2014-08-03 12:23:00
  王守道过世之后,唯一让我高祖父耿耿于怀的,就是他没能让师傅在临闭眼之前看到徒孙,这是王守道的遗憾,也是我高祖父的遗憾,并且我高祖父还有点自责,责怪自己没能早点成亲,只是这时候人已经不在了,说什么都晚了,就像那句话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我高祖母为了宽慰我高祖父,也为了纪念王守道,就给我太爷取名为刘念道,字秉守。
  日子,就那么一天天过去了,家里虽然少了个老人,却多了个孩子,并不显得冷清。

  我高祖父依旧每天夜里打更,前晌休息,后晌帮忙照顾孩子,偶尔有人来请,出门给人帮下忙。
  三年后,也就是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年。我高祖父四十三岁,高祖母二十五岁,太爷三岁。
  这一年很邪性,全国各地发生了上千起儿童失踪案件,失踪儿童年龄大多为三岁以上十岁以下,官府查无实果,搞得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失踪儿童案在天津尤为突出,当时外国教会在天津开设有“育婴堂”,近似于现在儿童福利院的形式,专门收留收养孤儿。
  同年六月初,天气炎热,疫病流行,教会“育婴堂”中有三、四十名孤儿因患病而死。
  天津民众因此怀疑儿童失踪案与外国教会有关,怀疑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害儿童作为药材之用。于是民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教情绪高涨。
  六月下旬,天津数千民众包围教堂,与教堂人员发生口角,继而冲突,愤怒民众打死打伤包括法国领事馆工作人员在内数十人,焚烧包括法国领事在内基督教、天主教教堂数座,史称“天津教案”。

  这个时候的黄河两岸,也发生了十几起儿童失踪案件,单三王庄就有三名儿童失踪,也是查无实果,很是蹊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