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
第35节

作者: 迅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26 20:31:20
  二十六、汉王之乱(3)
  在蒲津东北方向通往晋阳的,依次是: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吕州(今山西省霍州市),当时均被叛军占领。
  杨素率领大军从蒲津一路北上,他并未见城攻城,消耗实力,而是将这三个城池抛之脑后,在三个城池的外围各留下两千人马进行监视,确保这三个城内的叛军不至于兴风作浪即可。
  杨谅派其大将赵子开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壁(今山西省灵石县南),连营五十余里,挡在杨素大军的前面。杨素命令众将率领大军正面迎击赵子开,他自己则亲自率领一支奇兵,偷偷进入霍山(今山西省霍州市东),他们翻山越岭,避实击虚,迂回到敌人后方,直抵赵子开的大营。越过险阻的杨素,率军在山谷谷口安营扎寨,他亲自坐在营门外面,命令军司进营挑选三百名士兵守营。士兵们怕死,都不愿出战,争相报名留在营内,拖拖拉拉,让杨素在营门外等了很久,致使大军无法按时出发。杨素问军司是怎么回事,军司如实禀报,杨素听后,当即下令留在营内的那三百名士兵出营集合,一律斩首示众,然后,杨素又下令挑选守营的,全军上下无人愿意留下,争前恐后地请求出战。杨素遂率领军队迂回到叛军以北,擂响战鼓,直取叛军大本营,叛军首尾不能兼顾,顿时慌作一团,被杨素杀伤了数万人。杨谅任命的介州刺史梁修罗驻守在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听说前线大败,也匆匆弃城北逃。

  杨素高壁大捷后,叛军的大部主力已被全歼,杨谅大惊失色,遂亲自率领晋阳城内的十余万军队进驻蒿泽(今山西省介休市以北湖泊,现已干涸),与杨素相持。当时,天降大雨,杨谅打算率军撤回晋阳,王頍劝谏道:“杨素悬军深入,早已精疲力竭,大王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与其对决,一定能将其击败。如今,望见敌人就先撤退,显示我们已经胆寒,打击我们的军心士气,助涨杨素军队的气焰,请大王千万不要回头。”可是杨谅早已六神无主,根本没有不予理会,遂率军退守清源(今山西省清徐县)。见杨谅不听自己的忠言,王頍对儿子说:“我看事情已非常危急了,我军必败,你还是随我逃跑吧。”父子二人遂脱离了杨谅集团。

  杨素乘胜继续前进,又在清源大破杨谅,生擒萧摩诃,杨谅仓皇退守晋阳。杨素率军又将晋阳团团围住,杨谅走投无路,只好求降,杨谅投降后,并州各地的叛军也一一被消灭了。隋炀帝大喜,他亲笔写下诏书,派杨约送到军中,把杨素美美夸奖了一番。
  王頍父子躲藏在山中,将要逃往突厥,但通路全被政府军堵死,根本无法成功。自知难逃一死的王頍对儿子说:“我的智谋不下于杨素,只是我的建议都不被采纳罢了,遂落到这步田地。我不能被他杨素生擒活捉,令这家伙成名。我死以后,你可千万不要投亲靠友。”说完,王頍遂自杀了。王頍死后,其子将其就地埋葬在山洞之中。他的儿子数日没有吃一粒粮食,饥饿难耐之下,竟忘记了亡父的临终嘱托,投靠亲戚家里,结果反被告发。杨素不仅抓获了他,连他父亲王頍的尸体也挖了出来,一并在晋阳斩首。

  隋朝群臣上书请求处死杨谅,但隋炀帝还是假惺惺地拒绝了。他下令将杨谅废为平民,从皇家户口中剔除,最终将杨谅囚禁而死。杨谅的部下以及并州的平民,因参与杨谅叛乱而受到牵连被流放到边地的,就有二十多万家。
  日期:2014-06-26 20:31:45
  如今,隋文帝的五个同父同母儿子都有了各自的归宿:次子杨广继位;四子杨秀被废为平民,软禁起来;长子杨勇、三子杨俊、杨谅已死。想当初,隋文帝与独孤伽罗皇后非常相爱,二人婚后发誓决不生下同父异母的孩子,以避免自己年少时兄弟相争的悲剧重演。隋文帝还曾非常自豪地对群臣们说:“前代的天子偏爱小妾,以致于出现了嫡子、庶子之间的纷争,最终废黜了太子,有的还因此而亡了国。朕身边没有姬妾,五个孩子都是一个母亲所生,可谓是真正的同胞骨肉啊,我从不担心他们兄弟之间会发生相争的事。”隋文帝又鉴于北周宗室力量薄弱,所以才命儿子们都独当一面,实力很大。等到隋文帝晚年,隋文帝与诸子之间、五个儿子们之间也开始相互猜忌,虽然隋炀帝登上了皇位,但包括他在内,他们兄弟五个均不得善终,最后,隋朝也在隋炀帝的手上灭亡了。

  司马光在评价此事时,引用春秋时期辛伯警告周桓公的话说:“宠幸的小妾等同于皇后,宠臣的权势与正卿相同,庶子和嫡子的待遇一样,大城的规模和国都相同,这就是祸乱的根本。”司马光认为,隋文帝只知道嫡子庶子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然而,却不知道太子与诸王之间如果势均力敌的话,即便是一母同胞,也不可能不发生争斗。他认为,隋文帝是得其一,而失其三。
  十月,隋炀帝下诏免除妇女、奴婢以及私人军队的劳役,并规定男人年龄二十二岁为成年。蜀王杨秀一案,右卫大将军元胄因受到牵连被除名,在家闲居。当时,慈州刺史上官政也因事被流放到岭南,将军丘和因蒲州失守而除名。元胄与丘和过去是老朋友,酒酣耳热之际,元胄对丘和说:“上官政可是位壮士啊,如今,他被流放到岭南,会不会搞出些什么动静来?”还没等丘和回答,他又抚摸着自己的肚子,说道:“如果轮到这位,是不会没有作为的。”酒后,丘和向隋炀帝告发,元胄竟因此而被处死,而任命上官政为骁卫将军、丘和为代州刺史。

  章仇太翼对隋炀帝说:“陛下是木命(不知他为何要说隋炀帝是木命),雍州在西北,属于金,金克木,不可长久居住此地。另外,谶言称:‘修治洛阳还晋家。’”隋炀帝深以为然。十一月三日,隋炀帝留下长子晋王杨昭留守长安,他自己则亲自前往洛阳。杨素因平定杨谅之功,被隋炀帝拜其子杨万石、杨仁行、侄儿杨玄挺为仪同三司,赏赐五万段丝绸,一千匹绫罗,二十名杨谅的姬妾。
  要营修洛阳,隋炀帝首先想到了要在洛阳周边地区构筑一道屏障。十一月四日,他下诏征发数十万男丁在洛阳周围开挖一道壕沟,这道壕沟西北从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沿汾河一路向东,一直向东挖到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市以北),再往东一直挖到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而后,折向南面的临清关(今河南省新乡市东北),渡过黄河,直抵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再由此折向西南,一直抵达襄城郡(今河南省汝州市),由这里又一直向西挖到上洛(今陕西省商州区)。隋炀帝开挖这一道壕沟,在壕沟沿途设置关卡,是想在洛阳外围,构筑一道远距离的屏障,但这一工程也是相当浩大的,一出手就显示了他讲排场的秉性。

  可是,他自己却毫无察觉,或者还要说些废话给人听。十一月二十一日,隋炀帝正式下诏在洛阳营建东京,他在诏书说道:“《易经》说过:‘变则通,通则久。’‘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洛阳居于天下之中,自古就曾作为国都,控制着三河,四面都有险阻,水陆运输发达,全国各地进贡的路途相等,因此,汉高祖刘邦就曾说过:‘我踏遍天下,只见洛阳很适合当国都。’自古迄今的帝王无不曾想在此建都,但都因种种原因而放弃了。有的是因为全国尚未统一,有的是因为国库空虚。我朝建立以后,即打算重修洛阳,日复一日,一直耽误至今。朕继承大业以后,尊奉先帝遗愿,一直对此念念不忘。如今,汉王杨谅叛乱,导致山东各地郡县落入叛军之手,这都是国都设在长安,部队调动缓慢,并且,在河南地区又有很多并州迁来的流民。况且,要控制遥远的南方和广大的东方,正在此时。朝廷百官均赞成此议,但成周的旧城已不适合再修了,可以在伊水和洛水交汇处营建东京。修建宫室,本来是为了方便居住,孔子说过:‘与其不逊也,宁俭。’谁能说瑶台琼室才能成为宫殿,而住在土台阶房屋内的就不是帝王呢?由此可见,不是让天下人来伺候君主一人,而是让君主一个人来管理天下的。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国家就安定了。百姓富足了,还有什么不足的?如今修建洛阳,务必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决不能让雕梁画栋还在今日复现,我要将简陋的宫室和菲薄的食物传给后人。有关部门要制订实施细则,以令我满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