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
第9节

作者: 迅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何妥的奏表呈上后,苏威对他恨之入骨,二人意见往往相左,苏威大怒,说道:“少了一个何妥,不愁找不来博士!”何妥应声回答:“没有苏威,也不愁找不来宰相!”当时,隋文帝下诏命令群臣制定皇家音乐,苏威的儿子苏夔担任太子通事舍人,意见又与何妥的不同,群臣因苏威的缘故,大多都支持何夔的意见。何妥又羞又气,说道:“我教书育人了四十多年,今天难道要栽到这个后生小儿的手里吗?”遂上奏隋文帝道:“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人互为朋党。朝廷官员称王弘是世子,李同和为叔,意思是说他们二人一个是苏威的儿子,一个是苏威的老弟。”又提及苏威采取不正当手段任命其堂弟苏彻、苏素等人为官等事。隋文帝下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负责查办,结果,何妥所言大多属实;经过调查,有关部门上报称:房恭懿是尉迟迥一党,不当入仕。苏威、卢恺二人举荐,后被任命为海州刺史;备选人才很多,卢恺往往不给人家任职,就打发回去了。苏威的堂弟苏彻、苏素二人被举荐后,苏彻的文书后到而先用,苏素左脚残疾,没有一点才能,卢恺因苏威的缘故都授予了朝请郎。隋文帝大怒,说道:“卢恺竟敢用天子之官来换取个人利益!”卢恺谢罪道:“皇太子想要将通事舍人苏夔任命为舍人,臣认为他不该被晋升,再三坚持才作罢。臣如果与苏威有私情,岂能如此!”隋文帝说道:“苏威的儿子,人所共知,你才故意坚持,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至于人所不知的,你就朋比为奸,这正是奸臣所为!”开皇十二年七月一日,隋文帝下令免去了苏威的官爵,以开府仪同三司(正四品)的身份回家闲居;开除卢恺的公职,因此事而受到牵连的知名人士就有一百多人。

  日期:2014-06-09 11:43:24
  在这一百多人中就有吏部侍郎薛道衡等人。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是隋朝著名的诗人。他在北齐时期就很有名,曾任北齐散骑常侍、尚书左外兵郎、中书侍郎,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脍炙人口的《人日思归诗》:“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就出自他的笔下。这次,薛道衡也受到牵连而被流放到岭南。当时,晋王杨广镇守扬州,曾派人暗示薛道衡取道扬州,答应上书隋文帝将其留在自己的幕府。薛道衡不愿与杨广走得太近,遂接受汉王杨谅的建议,取道江陵南下了,杨广得知后,一直心怀不满,但却爱惜他的才能,对他仍然非常敬重。

  开皇十二年苏威免官事件决不是偶然的。北周以来,门阀制度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在选人用人方面不太讲究门第,等到卢恺担任吏部尚书以后,与薛道衡、陆彦师等人开始甄别士庶,以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因此招致结党营私的抨击。不久,隋文帝说:“苏威是位德才兼备之人,只不过受人蛊惑罢了。”遂下令命其“通籍”(即纳入可以觐见皇帝的名单中),其余受到贬斥的人不少也都免于处罚了。

  苏威被免职后,隋文帝又任命内史令杨素为尚书右仆射,与高颎一起掌管朝廷政务。右领军大将军贺若弼自认为自己立下平陈大功,常常把自己看做是宰相的最佳人选,等到杨素被任命为宰相后,贺若弼非常不满,经常口出怨言,最后惹得隋文帝大怒,竟然下令将其打入大牢。隋文帝对他说:“我任命高颎、杨素当宰相,你却经常说这二人只会张嘴吃饭,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回答:“高颎是我的老朋友了,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对他们二人一清二楚,所以才说了这话。”群臣上书称贺若弼罪该处死,隋文帝说:“群臣坚持要我依法处置,你自己找个活命的理由。”贺若弼回答:“臣仰仗陛下的神威,率领八千子弟兵横渡长江,生擒陈叔宝,我觉得这就是我活命的理由。”隋文帝说:“这我已经对你进行过厚赏了,还提它干什么!”贺若弼又说:“过去我因此受到厚赏,现在我还想因之而求活。”隋文帝深思良久,最终还是决定饶了他一命,只是将其开除公职。不久,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不过,隋文帝一直对他十分猜忌,不再授予他任何实职,然而,每当宴会时,对他还是非常优待。

  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七日,与贺若弼争功的韩擒虎也去世了。据说,在韩擒虎去世前,邻居家的一位老婆婆看到韩擒虎家门前来了一群仪仗队,就像是王爷的仪仗一般。老婆婆问是什么原因,其中一人回答:“我们是来迎接大王的。”说完,仪仗队就不见了。又有一个人病重,突然跑到韩擒虎家,说道:“我要拜谒大王。”韩擒虎的家人感到莫名其妙,就问:“你要拜谒什么大王?”那人回答:“阎罗王。”韩擒虎听了,说道:“活着当上上柱国,死后又当阎罗王,我也满足了!”不久,韩擒虎就生病死掉了,终年五十五岁。韩擒虎的外甥就是唐初名将李靖。到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北宋朝廷根据唐朝惯例为中国历代名将立庙祭祀,圈定了七十二位名将,韩擒虎即在其中。

  阎罗王的传说来自佛教,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阎罗王有四个:韩擒虎、包拯、寇准、范仲淹。
  日期:2014-06-10 12:22:48
  八、封禅泰山(1)
  开皇十一年间,有关部门向隋文帝禀报:“政府仓库内的粮食、布帛等均塞得满满的,已容纳不下了,只好堆积在走廊、过道上。”
  隋文帝说:“我向天下百姓征收的税赋原本就很少,加之又经常赏赐群下,怎么会这样?”

  回答:“收入经常多于支出,粗略地估计一下,每年用于赏赐的布帛不过数百万段,对库存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于是,隋文帝下令又兴建了左藏院进行储存,并下诏说:“宁可将天下的财富藏在百姓们家里,也不要藏在政府的仓库里。今年,河北、河东的田赋减少三分之一,兵役减半,查役全免。”
  当时,天下户口不断增加,长安、洛阳周边地区出现了人多地少现象,百姓吃穿都成问题,隋文帝向各地派出使者,重新丈量、分配土地,一些耕地很少的地方一名成年男子才能分得二十亩地,老人和未成年人分的更少。
  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隋文帝下诏在岐州(今陕西省凤翔县)以北(今陕西省麟游县境)修建行宫——仁寿宫,由尚书右仆射杨素负责监工。杨素上奏前莱州刺史宇文恺为检校将作大匠、记室参军封德彝为土木监。于是,填平山谷,削平高山,修建雄伟的宫殿;亭台楼阁,婉转相连。工期紧张,杨素等人要求严厉,很多被征发的农夫都累死了,那些因疲劳过度而昏倒在路边的民工立刻会被推入坑中,填上土石,填成平地,死亡的民工上万。

  盛衰相替。任何事物达到鼎盛的时候,往往是走向下坡路的拐点,少有能长久持满务溢的,而隋文帝开皇十三、四年则是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暗藏着由胜而衰的玄机。除了兴修仁寿宫外,在这两年里,隋文帝还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