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23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明朝方面的损失则要更大,分战场觉华岛七千守军大概除了少数人划船逃跑以外,其他的全军覆没;至于宁远城内不到两万的守军,伤亡比例应该也不会太小。尽管明朝阵亡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后金,不过这并不能够改变双方胜败的本质,战争的输赢并非是看双方付出的代价,而是看战后双方的战略目标是否达成。后金铁蹄止步辽西走廊,明军的关宁锦防线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更为关键的是扭转了努尔哈赤战必胜、攻必克的态势,给明朝守军打了一剂强心针,增加了坚守国土的信心,又给后金的士气以一个非常重大的打击,这份财富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不久以后明军又取得宁锦大战的胜利则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如此看来,宁远大战被称为宁远大捷一点也不为过。

  另外有一种说法,就是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大炮打伤,不久以后因为伤势发作,加上疽病缠身去世,反正在宁远城下的努尔哈赤是受了重伤的,这一点我无法苟同。第一,从文字记载来看,仅有朝鲜人李星龄写的《春坡堂日月录》中明确记载了此事,说是当时朝鲜官员韩瑗正在宁远城内,由此知道努尔哈赤重伤。韩瑗其人究竟如何且不讨论,但是如果在宁远城内的朝鲜官员都知道此事,明朝官员就不可能不知道了,如此大功,“九千岁”岂能放过,自然是要上下渲染一番,但是明朝所有的史料并没有记载此事。其次,宁远大战发生在正月,努尔哈赤却是在八月去世,什么伤势能拖这么久?况且这段时间内努尔哈赤还率军讨伐蒙古喀尔喀部,半路因毛文龙袭击后金后方,又回军。不久还接受了蒙古科尔沁部的参拜,出城十里相迎。这哪里是重伤之人能够做的事情。再看,从韩瑗说努尔哈赤“先已重伤”的话来分析,可能是说他在攻击宁远城的第一天或者第二天受伤。这就更加说不通了,努尔哈赤是第一天攻城,第二天攻城,第三天转攻觉华岛,第四天才回军,如果真的是第一天或者第二天受了重伤,怎么还能撑下去转攻觉华岛,而且一撑就撑到八月。所以结论是努尔哈赤受了轻伤是有可能的,宁远城上的袁崇焕也受伤了,城下的努尔哈赤当然也有可能受伤,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无生命危险。不过努尔哈赤心灵上的创伤也许很严重,但是身体上的创伤是不大的。

  日期:2012-09-27 11:42:59
  第五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最后,再来看一下胜败的原因,我总结了一下前人所说的原因,大体上面是:后金政权不稳,汉人反抗频繁;三年没有打仗,军无斗志、兵士懒散;思想上轻敌傲慢;战术上舍长取短,强攻坚城。袁崇焕则是采取正确的策略:凭城坚守,发挥火器的作用,以长攻短;凝聚军心、民心,积极备战;排查奸细,坚壁清野。差不多是这些了,这些原因我都认同,顺便再铺开一点。

  此战袁崇焕可谓居功至伟,前面我说过,专制王朝每到国家有难的时候,总会有人不顾生死,挺身而出的,所以到了王朝末年就会集中出这种人。袁崇焕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也做错过事情,但那是以后的事情,况且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毕竟人无完人。就总体来说,袁崇焕是一个有精神、有信念的人,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当辽东最高长官下令撤退,大批军民后撤的时候,他还抱着必死的信念激励军民,镇守孤城宁远。难道是活腻了?这种违反人性的事情若没有精神支撑是绝对做不到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所以袁崇焕的这种精神支撑在这场战役中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但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如果双方实力相差过大,你就是再有精神也没有用,也无法取胜,比如后来史可法就没有守住扬州城。咱们还得看一下努尔哈赤的情况。
  前面说过,努尔哈赤在攻取辽东以后仍然采用完全奴隶制的统治方式,结果面对的状况是非常棘手的,几年没有出兵,也许他想学的是元世祖忽必烈,清朝在努尔哈赤时代跟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几乎没有区别。但是要知道,明末跟宋末大不相同,宋朝历经三百多年,北方游牧对他的打击贯穿整部宋史,南宋根本就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更何况当时整个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才为蒙古人的大一统提供了基本条件。而明朝统治中国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北方游牧对他的打击十分有限,关内土地也未失一寸,如果还是以这种完全奴隶制的统治方式是不可能吞并整个明朝的。这一点努尔哈赤没有理解,这也正是他苦恼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宁远大战前的几年时间里面,努尔哈赤的心情是非常郁闷的,现实跟他的想象差距太大,尤其在拿下辽沈和广宁以后,或许他认为可以像宋朝时的那些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即使吞并不了整个宋朝,但是也能够杀入关内,夺取大片的汉人江山。可是现实给了他无情的回应,后金在辽东一省尚且搞成这个模样,那么在拿下山海关以后呢?拿下北京城以后呢?拿下华北以后呢?我感觉努尔哈赤在出兵宁远的时候就已经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明朝如此庞大,后金如此渺小。

  在努尔哈赤从宁远回军的路上,被蒙古喀尔喀部截击,当他要出兵讨伐喀尔喀的时候,毛文龙又从海路来浑水摸鱼,周围的敌对势力如此众多。他并非失去了欲望,只是所发生的事情让他感到迷茫,感到彷徨,甚至会有一点恐惧。所以他此次出兵宁远,就是为了鼓舞士气,鼓舞后金国的士气,也是鼓舞他自己的士气,他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打一场大胜仗,来证明自己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并没有错,来证明后金国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我们来看,之前努尔哈赤每逢大仗,一般都是对付双倍左右的明兵,也同样是攻城。宁远大战前夕,关外仅剩袁崇焕的两万人,即使后金不按照两倍比例,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来派兵,也就派个大贝勒,统领两、三个旗的事情,何苦尽发大军前来?在努尔哈赤的设想中,应该是一路势如破竹,拿下辽西走廊,然后兵临山海关,打不打再看情况,结果居然有人敢独守宁远,而当大军攻城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会碰到袁崇焕这样的人,一下子就被打闷了。即使宁远城城坚炮利,那也可以围而不打吧?不说围个一年半载的,围个十天半个月总不成问题吧。此时山海关外就这么一个孤城,所有的明军都在观望,根本没有人敢出战,后金的后方也并没有太大的动静,加上宁远大战的第三天,努尔哈赤又派军袭取了觉华岛,劫掠了大批辎重,后勤根本不成问题,何至于第四天就撤军呢?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了决定战争胜负最重要的五件事,第一个就是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道:“国家(包括土地和居民)不仅是一切真正的战斗力量的源泉,还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古今中外优秀的军事家对战争的看法都有一个共同点: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依附于政治之上,决定战争双方胜负的,不仅是统帅的水平和军队的质量,还要看双方对内、对外所处的形势。

  此时的后金国在政治上早就处于内外交迫的境地,其本身就不具备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因而此战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双方的打法,也并不在于双方军队的战斗力,更不在于军备的差距。而是在于努尔哈赤的内心,在于后金国的政治,他对前途感到一片渺茫,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宁远城下的战斗如此激烈,但就算他付出重大的代价拿下了宁远城,以后又应该如何?打山海关?进驻华北?他想到以后又会面对更多的汉民无休无止的反抗,也许会比宁远城的激战更激烈吧!说到底,宁远之败是后金政治体制的失败,也是努尔哈赤战略上的失败,而非简单的一地、一战之失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