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16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天启这边则是费了大心思,连续动用内帑发往辽东,短短一年之内,前后共计四百余万两,其余加派的军饷也陆续押赴辽东。各地招募的官兵也纷纷抵达广宁,到大战前夕,在广宁附近的兵力有十四余万,整个辽西战场共计兵力二十万左右,马五万匹,炮数百门,其余枪械、兵器、甲胄不计其数。
  值此危机时刻,天启想起了“守辽一载,未有大失”的熊廷弼,重新任命为辽东经略,赐给尚方宝剑一把,可以对副总兵以下的官员先斩后奏,并处理了以前弹劾过他的官员。
  这时,辽西还有一个叫王化贞的,是专门抚慰蒙古出名的,女真事起,而蒙古“皆不敢动”。此时,他正企图借助蒙古林丹汗的兵力来对付后金,叫“以虏攻奴”。现在多数人都对这个想法批评甚多,我觉得倒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援兵借自然最好了,只要别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别人身上就行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尽管林丹汗没有出兵,但是王化贞也并没有完全依靠林丹汗,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只是没有打赢罢了。所以说“以虏攻奴”最多只能说不切实际,但是也没有什么“负”作用。辽沈战役一起,兵民纷纷西撤,王化贞趁此机会做大了,这才当上了辽东巡抚。

  七月,他派遣的毛文龙,仅率领部众两百人左右从海路袭取了后金后方的镇江,举朝轰动,天启下令表彰,称为“奇捷”。因为从明清开战以来,从来只有后金攻伐明朝,而明朝寸土未复,这就让王化贞的腰杆更加硬了。至于毛文龙暂且按下不表,以后这个人也闹出了不小的动静。王化贞此人确是“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漫语。”更是许诺只要六万兵就可一举荡平后金,真是癞蛤蟆打哈气——好大的口气,然而话刚出口不到一个月,整个辽西战场全失。

  此时王化贞掌兵十三万,屯驻广宁;熊廷弼只有一万人,驻扎在右屯卫。尽管经略的地位在巡抚之上,但是由于明廷并没有明确规定战事由谁来统一指挥,导致两个人矛盾重重、互不相让,正是“经抚不合”。发展到后来只要一方赞成,另外一方就立刻反对,也不管议题究竟是什么,这种“门派之争”,自古不绝,到了今天,又成为了一些搞学术之人的做法。如果喜欢某人,那么就不管他所说的是什么则一概正确;若是不喜欢某人,或者说不喜欢某人的某个观点,他所说的则一概驳斥。这种以人定是非,而非以观点、事实定是非的做法不光在学术界,恐怕多数民众也是如此。

  我就亲眼见证过一个笑话,上海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青年作家,不少人都喜欢他,对他的观点也推崇备至。结果有人就以他的名义发表了一篇狗屁不通、逻辑混乱的文章,具体是不是他写的我不清楚,反正他的博客上我没有见过,所有的转载也并没有标明出处。原本被大多数人厌恶的事情,反而被大多数读者们称好,而反驳他的人估计是要被骂了,若是哪天爆出来说他没有写过这篇文章,反而反对这篇文章上的观点,这些人可得好好想想怎么去狡辩了。

  日期:2012-09-22 17:07:53
  至于两个人所属的党派倒也没有多么复杂,一般认为,熊廷弼之前守辽不错,所以有本事,有本事自然有道德,有道德就不会跟阉党搞在一起,所以就是东林党的。反过来说,跟东林党作对的王化贞就是阉党了。实际上此时的魏忠贤还在向东林党的大人们讨好呢,而且官场是十分复杂的,经常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哪里来的这么多“成份”划分。何况才干跟品德不一定成正比的,有的人有才干,但品德差;有的人品德高尚,但是才干一般;当然也有全优和全差的。更何况才干还分好几种,品德也一样。干嘛非要找“典型”!

  “经抚不合”这事越闹越大,朝廷也知道这么搞下去不是办法,劝解书下了一封又一封,天启皇帝都亲自出面了,可还是不管用。怎么办?你以为这帮老爷们能有多高的效率?开会呗!八十多个人参加,由兵部尚书张鹤鸣主持,我胡琢磨了一下,会议的名称大概是:关于辽西战场的辽东经略和辽东巡抚不合等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结果自然是鸡一嘴、鸭一嘴地说个没完,意见也不统一。不过还好,最后搞出了一份书面材料,毕竟还是张鹤鸣有水平,把所有人的意见整理起来,凡意见差不多的,归为一类,分别写上姓名:主张经抚两臣同舟共济,功罪一体的有三十四人,分别是……如此这般、那般,总共十几种意见,把皮球直接踢给皇帝。天启皇帝年纪虽然轻,但是办事很干脆,立刻发出了最高指示:令兵部和吏部合议。但是没来得及议,后金就大举进攻了,于是令两人同舟共济,功罪一体。

  努尔哈赤这边的情况也差不多,只是稍微单调了一点,天命七年(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下令出征。八旗全军开拔。
  辽河以西,除了广宁以外,周边还有众多城堡,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西平堡,要攻克广宁,必先取西平堡。努尔哈赤于二十日到达西平堡,参将黑云龙轻易出战而死,副总兵罗一贯龟缩城内死守。努尔哈赤派出李永芳前去招降,前面说过,李永芳是最早投降后金的明朝将领,当然若要说他是第一个“汉奸”也可以,一般碰到要招降汉将之类的事情,多数是他出面,这个罗一贯很有气节,拒不投降。其实王化贞是非常欣赏他的,但是却只给了他三千兵马。后金只能强攻。

  数万后金兵围着几千人的小城猛攻,罗一贯凭城坚守、激励军民,放射火炮,后金兵死伤甚重,但是仍然攻城不止。毕竟西平堡城小人少,最终把能放的炮弹都放了,把能扔出去砸人的东西也都扔了,外又无援兵,二十一日中午,城陷。罗一贯拼死进行了巷战,一只眼睛也被射中了,仍然奋战不止,但到底寡不敌众,临死前向着京城方向跪拜:“微臣已经尽力了。”随自刎而死,三千明兵全部被歼,但是后金的伤亡也不小,我估计不少于两千人。

  此时,来自广宁的数万援军也已经赶到了,由总兵刘渠和王化贞的心腹孙得功统领。王化贞曾派遣孙得功前去招降李永芳,此时身为后金“额驸”的李永芳早已荣华富贵,怎肯投降。不过孙得功此去也并非没有收获,因为他反而被李永芳招降了,并约定为后金奸细,以献上广宁城和王化贞的人头作为进阶之礼。
  两军在沙岭刚一接触,孙得功便退到阵后,狂奔大叫:“兵败了!兵败了!”军心大乱,八旗兵乘势冲杀,明兵大溃,总兵刘渠战死,士兵死伤更是不计其数。这里的战场一直无人打扫,直到清军入关以后,有一个和尚募资想将这些抛尸荒野的士兵掩埋,据说是每天都能挖出几十具尸体(此时都已成白骨了),用了近十年的功夫才完成,可见当时交战时的惨状。而孙得功则趁机赶回广宁,打算兑现他对努尔哈赤的诺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