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海军——揭秘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
第34节

作者: 月映长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鸿章:高丽属于中国已经几千年,谁不知道。和约上说的“所属邦土”,土指的是中国十八行省,这是内地,是内属,征钱粮,管政事。邦指的是高丽,这是外藩,是外属,钱粮和政事都由高丽自己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并不是从本朝开始的,怎么不算是属国?
  面对森有礼的挑衅,李鸿章不急不燥,因为他知道日本人的伎俩,一旦动气口不择言,就会被日本人钻了空子,自己反而被动,所以他与日本交涉向外持重,先礼后兵,讲完道理之后,对森有礼的胡搅蛮缠小心应对,并最后警告他说不要打朝鲜的主意。
  日本人惯于狡诈,森有礼自知理亏,在李鸿章这里讨不到便宜,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央求李鸿章转向总理衙门,劝说朝鲜接待日本的使臣。在李鸿章的坚持下,总理衙门照会森有礼,明确告诉他两点:一是重申了中朝的宗藩关系,二是要求日本严格遵守《中日修好条约》中的规定,不要对中国所属邦土进行侵略。
  李鸿章的态度是很强硬,可惜强硬得不够彻底。在据理力争的同时,他又建议总理衙门请礼部要朝鲜接待日本使臣,他还是希望通过软硬兼施来息事宁人。这是李鸿章一贯的风格,与早年在苏州杀降比起来,他的性格已经变了许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身上的虎气越来越少,持重稳健越来越占上风。1876年2月,在日本的压力和清政府的暧昧态度下,朝鲜与日本签订了第一个条约——《江华条约》。朝鲜的门户从此被日本打开,同时也为此后中日在朝鲜问题上的一系列争端打下了伏笔。

  这个条约一共有十二条款,主要内容是榨取权益,包括朝鲜现日本开放通商口岸,在通商口岸租地造房,自由测量海岸,派驻领事,领带裁判权等等。西方国家曾经强加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被日本依葫芦画瓢地转嫁到朝鲜。但是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日本绝不仅仅是为了摄取权益,在这些权益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日期:2012-07-30 21:33:49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在条约的第一条煞费苦心地写道:“朝鲜国乃自主之邦,拥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
  日本看起来是抬高了朝鲜的国际地位,实际上是为自己日后做铺垫。这段波澜不惊的文字,正是日本利用了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为从国际法角度瓦解中朝宗藩关系、影响和控制朝鲜,将其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在做处心积虑的准备。这是日本整个阴谋的第一步。

  对于日本在《江华条约》中否认中朝宗藩关系,清政府表现得很淡定,事后既没有向日本表示抗议,也没有动用“宗主”身份向朝鲜诘问,等于在国际上默认了日本的说法,表示放弃中朝宗藩关系,承认朝鲜自主的地位,这就为将来日本在朝鲜屡屡生事,并不断使自己陷入被动种下了极大的隐患。
  说来也是奇怪,清政府一方面把朝鲜视为藩属国,可在实际行动上又不按这个出牌,总是活在一厢情愿里,看来自慰的习惯还是没有改过来。直到十几年后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也一直没有放弃中朝宗藩关系,也没有承认日本在《江华条约》中的单方面说词,当时之所以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是因为清政府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在清政府看来,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是两国之间的事情,也是内政问题,只要朝鲜仍然承认中国是宗主国就行了,至于第三国日本承不承认一点也不重要。

  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落后与糊涂,直到清政府灭亡的时候也没有得到改善。按照近代国际关系法则,宗藩关系这种中世纪的外交体制已经过时,主权独立,国家平等,已经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换句话说,宗藩关系在国际上是不被人承认的,但是清政府却不懂万国公法,包括李鸿章也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仍然固守中世纪的那一套传统,不肯向近代靠近半步,结果被日本人钻了空子,在国际上变成了有理,而中国则变成了无理。

  以当时的情形而言,处理朝鲜问题首先是要从宗藩体制这种落后的东西里走出来,使中朝之间的关系国际法,合法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制日本的侵略行为。可是清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转过弯来,害得以后处处被动。在这一点上,李鸿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号称晚清第一外交能人,连他都是这个水平,别人就更指望不上了。日本在这个方面就做得要高明得多,他们利用清政府的愚昧和失策,打着万国公法的旗号,以冠冕堂皇的名义不断向朝鲜渗透,使朝鲜就像一锅正架在柴火上烧着的水,让清政府颇感棘手。

  在玩弄文字游戏和国际法规则牌的同时,日本也在暗中不断使出黑招和损招,妄图一举吞并朝鲜。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就是日本精心策划的两起志在控制朝鲜的活动,在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反击下归于失败,不过日本也不是一无所获,因为这两起事件在了结的时候,他们都处心积虑地设置了极为阴毒的圈套,为日后卷土重来创造了条件。
日期:2012-07-30 21:46:31

  壬午兵变之后,日本人拿袁世凯没办法,就带兵向朝鲜政府施加压力,鉴于实力有限,只是勒索了五十万元作为房屋赔偿,而且还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特权——在驻朝使馆驻扎军队的权力。这就为十二年后日本大举入侵朝鲜提供了便利。这是日本连环阴谋的第二步。
  甲申政变之后,中日两方签订《天津条约》。在这个条约中,有一款非常重要,为日后在朝鲜挑起战争打下了伏笔。这个条款是这样写的:“将来朝鲜国如有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出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每次看到这个条款,我都非常无语,油然而生出替清政府感到的一丝悲哀。实在无法理解清政府到底是怎么样的,既然死守着宗藩关系不放,怎么又承认日本与中国对朝鲜问题有同等的处置权呢?!这不等于是告之四海,宣布清政府已经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了么?除了怒其不争,只能莫名其妙了。
  天津条约,是日本圈套的第三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把三步棋连起来,就会发现日本的阴谋: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是中国的藩属国,所以中日两国都有同等的驻兵权和出兵权。这正是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由头。经过二十几年的步步为营,日本终于取得了随时进兵朝鲜的权力。
  十年之后,日本将利用这个条款与大清帝国开战,实施大陆政策的第一步。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两国的海军将展开一场殊死搏斗。为了这一战,明治政府已经准备了整整二十六年。从入侵台湾算起来,也已经过去二十年。
  终于等到了甲午年,日本不想再等了,于是策划在朝鲜挑起第三起争端,以便为发动战争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再回到跨国追杀案,金玉均的尸体被运回朝鲜之后,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发兵雪耻的喧嚣之声。李鸿章闻讯之后非常警觉,电令袁世凯查证。也不知袁世凯是不是调查了,他在回电肯定地说,没有这回事儿,中堂大人您多虑了。
  出于对袁世凯的信任,李鸿章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可就在不到半个月之后,日本却借着东学党起义生事,毅然发兵朝鲜,挑起事端,一步一步地将大清帝国拖进战争的泥潭。该来的总会来,逃避是没有用的。面对挑衅,你要做的,唯有面对,勇敢亮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