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海军——揭秘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
第27节

作者: 月映长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29 17:34:42

  颐和园当年叫做清漪园,建于1750年,是乾隆送给七十大寿的太后的生日礼物。虽然不如圆明园大气磅礴,不过园中有著名的昆明湖和万寿山,湖光山色十分怡人,这里虽然也遭受过战火的蹂躏,但是破坏程度不如圆明园严重,重修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费用也不用那么浩大,最重要的是能够掩人耳目。
  这里练海军是有说法的,当年汉武帝为了练水军,修了一个大池子,叫做昆湖湖,乾隆帝在修漪清园的时候,也仿效汉武帝的做法,把园中的池子也要昆明湖,弄来几条船在上面操练讨太后欢心。醇亲王旧事重提,那是有深意的。因为再过几年,慈禧太后也要过六十大寿了,按照才祖宗的惯例,这算是向前辈们学习了。
  既然要练海军,三军总司令慈禧太后自然要来阅兵,这样一来园子就得修一修,那些请毁坏的景观自然要恢复,被打烂的围栏也要砌起来,被弄坏的路面总得整平了,要不到时候老佛爷崴了脚怎么办?这可是为国家大事操劳,面子总是要的,如果不“稍加修葺”一下,到时候出了问题坏了老佛爷的雅兴谁来负责!

  一直让人头疼的经费问题终于迎刃而解了,既然是练海军,经费自然从海军衙门里拿,谁也不能叽叽喳喳说三道四了。醇亲王这个海军部长终于派上了用场,大笔一挥,银子滚滚地向颐和园一去不复还。
  公开练兵,暗地修园,偷梁换柱,移山填海。好一个挂羊头卖狗肉!
  1887年1月,昆明湖水师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就在同一天,排云殿的上梁典礼也在紧张进行。排云殿是专门为庆祝慈禧太后生日对外公外的工程项目,地下工程项目选在同一天上马,显示了慈禧的复杂的心情。
  慈禧既希望普天之下能够都为她的生日而疯狂,同时又害怕此举引来非议,两个工程同一天动工,既能让自己偷着乐,又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岂不妙哉!两个月之后,朝廷以光绪帝的名义下旨将清漪园正式改名为颐和园,工程就此正式启动,
  修了好几年,银子花了上千两,园子终于修得像模像样了,慈禧太后想进去看看工程进度,可又怕让人看出真相,急于挂块牌坊。
  醇亲王又想出了一个高招。他说,海军也训练有几个年头了,应该搞下阅兵式,请老佛爷前来检阅一下。
  1889年,李鸿章接到朝廷的命令,让他将北洋海军部分官兵带来昆明湖配合水师堂刚毕业的学生参加海军阅兵式,检阅首长是慈禧太后。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模拟演习,参加阅兵的这官兵共有三千多人,还有从外面抬进来组装的小火轮,北洋舰队的铁甲舰和巡洋舰因为太大没能参加这次阅兵。慈禧太后坐在南湖岛观看了阅兵的全过程,李鸿章全力策划组织,官兵们的表现让她非常满意。
  昆明湖阅兵看似滑稽,其实背后大有深意。聪明的领导都喜欢用一些仪式典礼之类的玩意儿为自己的政治意图服务,工于心计,精于权谋的慈禧更是擅长此道。慈禧通过这次阅兵,既显示了对北洋海军的高度关注,表达了对海军官兵诚挚的慰问和殷切的期望,又放松了自己的心灵,满足了游乐的嗜好,另外还告诉大家自己才是三军最统帅,更重要是告诉大家修颐和园并非出于一己私欲,而是为了国防大计!

  的确是一着好棋。一个快要六十岁的老女人还能够拥有如此政治智商,难怪连李鸿章这样的男人都要拜倒在她的淫威之下。
  这种“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的拙劣把戏,忽悠老百姓或许管用,可是岂能骗得了李鸿章,小小的昆明湖,岂是能操练海军的地方?别说偌大的军舰不可能弄到湖面,就算弄去了也开不了,最多也就练练龙舟赛差不多。
  三海一修,修掉半个北洋舰队。颐和园一修,修掉两支北洋舰队。慈禧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可是李鸿章的心头在滴血,然而他却无能为力。他知道老佛爷的脾气,记得她曾经放过狠话:谁让我一天不开心,我就让他一辈子不开心。李鸿章还没吃过豹子胆。
  重修颐和园是一个“地下”工程,搞的是暗箱操作,可是毕竟纸包不住火,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工程逐渐浩大,朝朝上下开始传得沸沸扬扬,看样子不能再把大家当傻瓜了,慈禧决定摊牌,干脆下旨向大家说明了此事,我就是要修颐和园,你们能咋地?
  慈禧在朝廷有着致命的杀伤力,只要她轻启朱唇,百官立马噤若寒蝉,颐和园工程便顺利地从偷偷摸摸转为大大方方,李鸿章开始紧张起来,只好说在下能力有限,不能孝敬银子支持您老人家。好在老天有眼。
  1889年,紫禁城发生一场大火灾。

  与历朝历代荒淫无度的昏君一样,慈禧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天爷。这还得感谢董仲舒他老人家创造性地发明了“天人感应”这个说法。京城起了火,说明老天爷有意见了,于是慈禧发话,既然老天爷有意见,那就缩小工程规模,没有动工的就不要动工了,已经动工的就把它修完吧,弄一半也不像个样子。看来只有老天爷才能救大清帝国。
  园子越修越气派,海军建设只能越来越不景气。现在既然勉强成军了,那就停了吧,反正“海疆无事”,买那么多军舰干什么?!
  要说慈禧限制北洋舰队发展,还有防止汉人坐大威胁满人的意思,毕竟这是满清一贯的传统,可户部尚书翁同龢是个汉人,他来凑哪门子热闹?!
  不当家不知油盐贵这句话也有些道理,户部钱紧张是事实,可钱就像奶,使劲挤总能挤出一些来,实在不行可以从别的地方节省一点啊?

  满清统治中原已经有两百多年了,满汉之分在满人那里一直是牢记在心的,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那都是逼出来的,可朝廷这根弦一直繃着,从来没有放松过。倒是有些汉人官僚,在朝廷做官做得久了,也就把满人的朝廷当成汉人的朝廷,咸吃萝卜淡操心,总是想着防范汉人坐大。
  当年曾国藩打下武昌之后,咸丰本来是要提拔他做湖北巡抚的,结果因为军机大臣祁寯藻多了一句嘴,说要防范曾国藩,结果被换成了胡林翼,害得曾国藩好几年背着副部长的空衔带领湘军与太平军苦战,受尽了地方实力派的欺负。
  翁同龢的想法,就是当年的祁寯藻的翻版,是要限制李鸿章的实力,以免对朝廷构成威胁,让汉人夺了满人的江山。这是很多人的看法。这个说法恐怕还是值得商榷的。翁同龢的情况有些特殊,他是光绪的老师,帝党的骨干分子,他之所以限制北洋舰队的发展,恐怕也有限制后党实力的意思在里面,谁都知道李鸿章是太后的人。要想扳倒太后,先得拿李鸿章下手。北洋舰队最后打成那个样子,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李鸿章把思路理了一下,做了一个概括。朝廷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北洋舰队到此为止,这是终点。如果自己不识时务,以后自己恐怕会有穿不完的鞋子,当然都是小鞋。
  在这种考虑之下,李鸿章终于下定最后的决心,命令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六艘军舰前去应约访问。
  这六艘军舰包括旗舰定远、镇远,还有刚刚下水加入北洋的四艘新式巡洋舰:靖远、致远、经远、来远,除了济远呆在家里,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几乎全部出动,李鸿章心想这下总能镇住小鬼子了!
  如果不在北洋舰队的巅峰状态开出亮一下相,到时候军舰旧了,开出去也没有现在这样威风凛凛了。

  鉴于长崎血案的教训,李鸿章还是觉得心中不安,保不定小鬼子又故伎重演,连俄国太子都敢杀,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所以他叮嘱舰队司令丁汝昌,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再闹出乱子,大清国再也丢不起这个人,北洋舰队的军威不能再损!
  丁汝昌咬紧嘴唇,认真地点了点头,道:“中堂大人放心,卑职一定不辱使命!”说完走上定远旗舰,传令升火启锚,率领舰队向日本驶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