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街(2012世界的逆转)》
第1节

作者: 摩罗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1 23:06:42
  很抱歉,重启炉灶。
  我是《摩罗街》的主人公,叫我摩罗客吧,在这条古玩街,我是个客人,在这个城市,我也是个客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客人。
  之前,有位当编辑的神马小朋友记录了我的一些故事,他是个很有心的朋友,有些事情,我告诉了他,有些则还没有来及告诉他。
  他和是我忘年交的朋友,小我几乎三十岁。人十分地聪明,我们大约2年前在海南认识,很偶然的机会,和我聊了许久,健谈的他让我想起来曾经的我,也许是一种机缘吧。

  我一直希望能有个机会将一些事情说出来,看到他,我知道机会到了,也是时候了。
  我曾告诉他,希望他能以我的口吻来描述一些我所经历的事,他同意了。
  不过看样子,他似乎有些骑虎难下了,呵呵。既要保留自己的生活,还要充当我的代言人,的确有点难为这个小朋友了。
  正如我们广东话说,点讲都是求人不如求己。还是我自己慢慢来吧,年纪大了,脑子跟不上,手脚也可能有些慢,还请诸位见谅。
  日期:2011-1-1 23:11:00
  现在是2010年的12月21日晚24时,上海,我在离地面超过300米的金茂凯悦酒店一件房间内写下这些文字。

  距离2012年12月21日下午3点14分35秒还有大约两年整的时间。
  也许我所说的一切没人相信,但是我还是希望可以记录下来,到了那天,也许你会相信一切。
  我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事情,可是我不想一一去证明,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细节,因为你已经感受到了某些不一样的地方,只是你还浑然不觉而已。我不希望你们看了以后能幡然醒悟,因为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一切可能都太迟了。
  开篇
  我是个普通商人,出生在上海,在香港有一家古董商店,开在临近荷李活道Hollywood street旁的摩罗街上。

  很多内地客如果到香港旅游,肯定会到迪斯尼公园、海洋公园游览,也许还会到中环或者铜锣湾来购物。
  但是有一条街,一些内地来的懂行的人都会去逛下,因为,这条街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条街,不仅记载着香港的百年沧桑世事变迁,还可以淘到不少宝贝。
  这就是位于香港上环,横贯香港岛中西区的荷李活道。
  关于荷李活道的历史,我找了一段资料在这里补充给大家。
  “1844年,在太平山脚下,东起云成街,西至皇后大道的地段,荷李活道建成了。很多人都认为,这条街的名称是取自美国

  “好莱坞”的译音。但实则不然,这条街的名字,原本是来自于街道早年种满的冬青树。冬青树的英文读音,被人念成了“荷李
  活道”。
  香港的荷李活道,20世纪80年代被美国《时代》杂志列入“世界十大购物街”。
  在荷李活道两旁的店铺,看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斋”和“宝”。斋,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屋子的称呼,也就是说,这里的
  一个个店铺并非单纯地做买卖,也是在广交朋友、交流文化。
  可是,真正让荷李活道变成大古董交易市场的,还是与它临近的另外一条街道——摩罗街。

  摩罗街和荷李活道其实就相隔一排房子,位于皇后大道与荷理活道之间,东接楼梯街,西接乐古道。
  摩罗街,我们本地人又名“猫街”Cat street或“贼仔市”,原因是早年那是贼赃的出转手地,而港人俗称贼赃为“老鼠货”,所
  以来买货的人就像猫一样。
  至于这个称呼的来历,“摩罗”这个词据说是从前对印度人的称呼,香港开埠初期,许多印度水手喜欢聚在那里,亦会把行船时搜罗得到的货物带到那里摆卖,于是便把这条街称做“摩罗街”了。从那时起,摩罗街便充斥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物品,琐碎至钥匙圈、襟章等特色纪念品,甚至连旧的电器、家具等大型物品都可以找到。
  很多香港电影电视剧里,主人公去购买一些旧电器或小物品都是在这里拍摄的。有点点类似上海的虬江路的感觉,不过,不
  像虬江路那么杂。

  许多人只是把这里当作是是寻找廉价纪念品的宝库。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埋藏着个巨大的秘密,一个关于另一个世界的秘密。
  至于我,我并不是纯粹的香港人,如果有人问我,我是哪里人,我一般都会回答,我是上海人。
  我是16岁来到的香港,店是我小外公的店,我只是接手而已。
  小外公的意思说他不是我亲外公,而是我亲外公最小的弟弟。

  我们这个家族在解放前是个大家族,有很多的产业和不动产。
  我的外公的外公非常地有名,他的名字伴随了整个晚清的历史,有荣耀的,有屈辱的。
  直到今天,按照家族的谱系来说,现在的上海市市委书记和我还算远亲。
  我之所以从上海来到香港,完全是因为小外公。
  而他们的父亲,我的太公公很早就过世了,外公是长子,在当时的市政府工作,按今天话来说,是个普通的公务员。家中还有我的母亲和带我母亲长大的乳娘。
  小外公是我外公最小的一个弟弟,也是最关心的一个弟弟。他们2人间相差了整整10岁。小外公小时候身体很差,总是吃药,药是外公托人从杭州吴山脚下的胡庆馀堂专门配回来的,每月家中众人的伙食费,小外公的药费,诊费,以及母亲的生活费等开支让只有点固定工资的外公十分地吃力。

  我的外婆也算是名门闺秀,读过洋学堂,但是生下我的母亲之后就仙世了。外公痴情一生,终生未娶。
  小外公在外公的悉心照料下,身体逐渐有所好转,后来在亲戚的建议下,去投考了广州的黄埔军校,同学里最要好的是后来的历史学家黄仁宇,他对我小外公的一生影响巨大。
  小外公入校没多久,抗日战争开始,他随校转移到四川,很长时间都生死未卜。
  直到1946年外公去世,他也没有一点音讯。
  我的母亲后来经人介绍和当时是个外科医生的父亲相识相恋,并在1948年结婚,于次年生下了我的姐姐。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父母的日子相当不好过,先是被当做资本家的后代,赶出了我们家原来在霞飞路的老房子,搬到了位于南市区一个下只角的里弄里。老房子被征用为新政府的某局的办公地点。
  随后的日子里,受到小外公身份的影响,父母又被当做坏分子给监视起来,还被居委会的人员勒令打扫整个里弄的垃圾,甚至还要在很早起来给各家倒马桶,洗马桶,就连我的姐姐很小的年纪也被逼着一起打扫街角,清扫厕所。
  这样的日子过了很久,直到我的降生,才给整个家庭增添了些许的欢乐,父亲很开心地对母亲说,一儿一女,是为“好”字,我们的好日子要来了哦!
  可是,我的出生并未给这个家庭真的带来什么好运,而是平添了一张吃饭的嘴,父亲这个时候已经被赶下手术台了,拿惯手术刀的手被迫拿起了锥子,帮人补鞋子;母亲则还是托关系,才找到了在家糊洋火盒子的机会。
  我出生的时候,母亲已经没什么奶水了,可是买不起当时最便宜的奶糕,平时只能用米汤喂我,只有夏天时候,会很奢侈地买根奶油棒冰在奶锅里融化了,让我喝。小时候的我,总是饿的哇哇大哭,可惜我的父母一点办法也没有,周围邻居有同情我们家的,会悄悄放点奶粉包在报纸里,偷偷地塞给我母亲,母亲每每这时,总会伤心地抱着我痛哭一场。

  我的姐姐,从小就很懂事,也不吵不闹,每次看见我饿了,就会伸出手指头沾点糖水放在我嘴里,让我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