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往事》
第54节

作者: 笑一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赵匡胤意味深长地说:“人生在世,如同白驹过隙,大家追求富贵,不过是想多挣点钱,多点享受,让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既然如此,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再买些歌姬舞女,日夜饮酒相欢,颐养天年。赵氏宗亲再同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更好?”
  这嗑唠得硬啊,赵匡胤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皇恩浩荡,众将纷纷叩头,俯首听命,山呼万岁。

  第二天,石守信等众位将领,纷纷上表声称自己有病,要求解除兵权。
  赵匡胤很满意,欣然同意解除他们的禁军职务,升任地方节度使。
  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名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于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地解除了功臣宿将对大宋禁军的掌控权。
  当时,石守信还暂时保留一个“侍卫都指挥使”的虚名头衔,已没有任何实权,一年后也给免了。
  赵匡胤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他把大女儿嫁给了王审琦的儿子,二女儿嫁给了石守信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三弟赵光美。加上之前把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四位好兄弟全跟赵家结为了亲家。
  接着,赵匡胤将各位将领统统派往各地,镇守一方。

  派韩令坤镇守常山、王彦升镇守原州、董遵诲镇守环州、郭进镇守西山、李继勋镇守昭义、姚内斌镇守庆州、李汉超镇守关南、马仁瑀镇守瀛州、贺惟忠镇守易州、何继筠镇守棣州、武守琪镇守晋阳、李谦溥镇守隰州、赵赞镇守延州、冯继业镇守灵武。
  酒能成事,酒也能坏事,赵匡胤就靠一杯酒,成功解决了历朝历代都让开国皇帝头疼的大问题,彻底杜绝了禁军将领发动军事政变的可能,成功化解了开国君王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
  这是何等的智慧?也只有大智大勇、率性敢为的赵匡胤做得出来。
  自古帝王多无情,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功臣良将们,跟着皇帝打天下的时候,大家称兄道弟,一团和气。等到天下定了,要分享富贵了,矛盾就出现了,皇帝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必定向自己当初共患难同生死的兄弟们下毒手。

  比如那个把宋太祖当做偶像膜拜的明太祖朱元璋,就亲手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洪武四大案”:洪武九年的“空印案”、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这四个案件牵扯冤死的人达十多万,其历时之久、手段之狠、刑罚之酷、牵连之广、杀人之多,史无出其右者。
  我们就拿“蓝玉案”来说。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出塞追击蒙古军队,直到今贝尔湖畔,俘获男女七万七千人,大胜而归。此后,蓝玉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凉国公。蓝玉是继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之后,最有名将军。在军中颇有威望,麾下骁将十余员,个个勇猛善战,这肯定会让明太祖朱元璋睡不着觉了。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从蓝玉家中发现倭刀近万把,遂指控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刻以“谋反罪”将蓝玉下狱,抄家产,夷三族,将蓝玉剥皮实草,传示各地。
  本案被株连的者达到一万五千余人,连蓝玉府上教书的先生也被处斩。列名《逆臣录》的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一个“蓝玉案”就死了两万多人,让大明的“元功宿将,相继尽矣。”以至于后来,明太祖的孙子朱允炆上台,燕王朱棣谋反,全国上下,朱允炆想找个带兵打仗的将军都找不到。
  杯酒释兵权,让赵匡胤成功收拢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展现出了赵匡胤的大智慧大格局和慈悲胸怀。不杀一人,就能将军权收回中央,以柔克刚,一招兜罗绵手,抚平一切血肉厮杀,其乐融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君臣合作共赢,前无古人,一千多年来,鲜见来者。

  整顿完军队武将,紧接着,赵匡胤开始对这些名臣硕老的文官们,动动心思脑筋了。
  太祖年间,有一件非常隐秘的事情,被众人传得沸沸扬扬,无论是故事里的事,还是只是传说,虽然没有人亲眼见过,一直被传得神乎其神,它的存在,甚至改写了整个大宋历史。
  赵匡胤的性格就是粗狂豪放处可以跑马,心思缜密之处可以绣花。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宰相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作为百官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作为世人瞩目的当朝风云人物,几千年来,拜相封侯,一直是天下士子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宰相,在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周称太宰,秦汉称丞相,南北朝的录尚书事,隋称尚书令,唐称中书门下侍郎,宋称同平章事,清朝称军机大臣。
  古代讲究坐而论道,早朝时,出于对宰相的尊敬,皇帝通常会赐座、赐茶,让宰相坐下来边喝茶边议论国家大事,宰相坐朝的惯例自秦汉至唐、五代一直沿袭了千余年,直至宋初。
  多年以来,在朝堂上能坐着议事的是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周朝元老。
  宋代周后,仍然是以范质为侍中,称为昭文相;以王溥为司空,称为史馆相;以魏仁浦为右仆射,称为集贤相。

  对于赵匡胤而言,以前都是你们坐着,我站着,现在,我终于可以坐着了,你们还坐着。
  范、王、魏三人都是后周世宗柴荣的托孤重臣,赵匡胤对他们忌讳甚深,心中总有些不快。之所以用他们,完全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江山社稷的需要。
  乾德二年(964)正月,范质和王溥如往常一样坐朝议事,聊到一半时,赵匡胤突然说道:“我今天有些眼花,看不清楚这奏折上的字,你们两个过来帮朕看看。”
  一个不满三十五岁的人说自己眼花了,这里面一定有猫腻,有文章。两位宰相,只得上前,帮着皇上勘读奏折。
  看完后,二人想再坐下,发现椅子不见了。

  两位堂堂的宰相,当着众文武的面,着了赵匡胤的道,中了人家的“调虎离山”之计,好尴尬呀!
  《闻见后录》载:“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座矣。”二人一头雾水,但毕竟都是老狐狸,马上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这肯定是皇上有意为之,如今椅子都被撤掉了,想要再在放回来,恐怕有难度了,只好顺坡下驴,自嘲道:“还是站着好,可以活动活动筋骨……”,算是默认接受了这番“特殊礼遇”了吧。
  第二天,三位宰相上书要求废止“坐论之礼”。
  在维护国家统治和加强皇权这种事上,没有赵匡胤不敢干的,不擀,那是煎饼。赵匡胤自导自演,用一个看似玩笑,却又十分认真的方式,破除了一个沿袭千年的“宰相坐着议事”的朝堂规矩。
  宰相失去了与皇帝对坐的权利,其实他们失去的,又何止是一张凳子呢?
  从此之后,宰相们只能和寻常官员一样站立在朝堂之上,开大会。
  如果您在影视剧中,看到大宋之前的宰相是站着参加朝会的,就可以发弹幕指责导演那个谁谁谁,搞错了,重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