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宅男》
第46节

作者: 缎子马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没想到这几个孩子,还都很不错,很快就跟原来的孩子打成一片了,这让刘一凡白白虚惊一场。

  自打那天以后,在工作之余,刘一凡还关注起了那些东北军动向,因为他对他们的印象都是来自书本,还真没和他们打过交道。刘一凡发现,这些东北军除了炊事兵出来买粮买菜,平时都待在军营里,其余的人基本不怎么上街。
  唯一可以算例外的是,有几个年轻军官常借出公差,顺便在街上溜达一圈。原本刘一凡还想找借口和这些军官套套进乎,但是试了几次之后,发现对方戒心很重,所以也就把这事放下了。
  只是让刘一凡没想到的是,那几个军官没过多久,就成了学校的常客。因为他们非常偶然的参加了本地的青年学生读书会,而这个读书会其实就是张心宝从西安上学回来后,在本地青年人中发起的一个小组织,每个周日时,本地的青年学生们一起聚一聚,刘一凡本人也算会员之一,只要有空也会参加活动。
  常去读书会的是三个20多岁军官。通过闲聊才知道,他们以前都是东北的大学生,“918事变”后,随东北军流亡关内,后来因各种原因加入东北军,并成了东北军里的下级军官。
  本来按照刘一凡给自己编造的掩护身份,他是“一二八事变”以后流浪到西北的上海学生,类似的经历让他和这三个东北军军官有了共同语言,久而久之也算是成了朋友。
  成为朋友以后,聊天就更能深入了,对他们的了解就更加深入了。别看他们三个在东北军中级别不高,也不是东北讲武堂毕业,都属于所谓的野路子,但是由于都是正经上过大学,那也都不是无能之辈。
  就拿那个郭继先来说,虽然在团副官处当个副官,可是东北大学数学系毕业,对数学相当有研究。可惜他爹是东北军的一个副军长,非让他从军不可,原本不想的,但他怕他爹打他,才不得不从军了。
  而张少康则是冯庸大学肄业,现在在团部当个参谋混日子,他上学本来学的是化学,天天老想着自己开个实验室做实验,而对从军兴趣不大。

  这三个人里边最年轻的是何宁义,才18岁。在刘一凡的那个时代,18岁也就是刚成年。可是人家何宁义现在都当上团部警卫连副连长了,但人家一点也不稀罕,他就想去搞搞地质,按他的话讲,中国地大物博,随便找找都是
  各种矿,一不留神就成富翁了。
  反正在刘一凡的眼里,这些都是家里有点背景,不知民间疾苦人一群大少爷。不过他心思一动,这是好机会啊,要是能把他们拉入伙,在未来他们成为合作伙伴,那他的人生就是一道光明大道了,想想都兴奋,这是天都在助他啊!哈哈哈哈.......
  就在刘一凡胡思乱想的时候,张校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他的身边并说着什么,无奈刘一凡这会真魂出窍,张校长说了半天,口都干了,然后才发现刘一凡一点反应都没有,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张校长真是一头黑线,这人怎么回事,他今天找他来,一来是了解下这几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二来是让他去这几家家访一下,怎么还神游上了呢,真是让人不放心啊,只能生气的提高了声音,喊了一声:“刘老师,你在想什么呢?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
  “啊,啊,啊,什么?校长你说什么?”刘一凡这才回过神来。
  “东北军的那几个孩子功课你要好好关照一下,不然家长那边不好交待,然后你最近要去他们几家做个家访。”张校长有点不高兴的又说了一遍。其实他心里不高兴倒不是因为刘一凡走神,而是他本人对东北军没什么好印象,更不要说,这几个学生的学费还是要减半的。
  刘一凡看张校长不高兴了,马上回答道:“校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9月是收获的季节,抬头望去,无边无际的农田,一片金黄,微风荡起,就像金色的波浪。怪不得人们格外偏爱秋天,刘一凡现在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秋收了,真是一个让人愉悦的季节啊!

  他现在一想到他们从春回大地起,耕地、播种、施肥、打药、除草、不知付出多少心血,流过多少汗水。
  就如那经典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们用汗水浇灌的禾苗,终于结下了丰硕的果实。。
  眼下秋收了,他们用了一年的汗水和辛勤,终于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
  这几天,刘一凡回到王家村和大家一起忙秋收,中间还应沈先生的要求,完成了一次小规模的交易,提供了一批药品。等秋收完事,接下来就要忙王铁蛋的婚礼了。
  如果放到现代,那么应是男方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搭棚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场场的,以示富有。男方亲属应邀带礼品赴宴,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扶老携幼来坐吃媒席,以表示赞同,
  可惜在这个时代,就要简单多了,压根没什么酒席可言,也就是村子里的人到场热闹一下。所谓的酒席,也仅有几个人参与,能给亲友发点糖就不错了,不过应有的礼节还得有,这事情就不用王铁蛋操心了,他舅舅都揽了下来。

  原本刘一凡要出一份厚礼的,但王铁蛋不让,说欠的钱还没有还,这个一定不行。
  刘一凡只能作罢,心想还是以后找机会吧,这样王铁蛋就不能拒绝了。
  婚礼的当天,天还没有亮,大家就早早的准备了。
  这里讲究早娶,即天不亮就要将新娘接回家中。王铁蛋就去对方家接新娘了,他们是一个村子的就出了村绕村一周。到了王春花家里,男女娶客分坐两处,女方做面条招待,并给男女双客一人一个封(用红纸包着的钱),或一人一个手帕,表示酬谢。
  把新娘接到了家门口,娶女客与送女客到男方家中,与男方执事者互拜,进门后,送女客搀扶新娘前走,娶女客随后,一手提斗,斗内装有麸子、碗豆、剪碎的谷草和少量古铜币,及红绿黄纸剪成的形如古钱的碎花,撤在新娘头上身上,边撤边唱道:“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当新娘走到门口时,娶女客又接着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这时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走向花堂,然后在傧相指导下,随着唱礼拜天地、拜祖先、拜媒人、拜亲朋来宾、夫妻互拜,礼成。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盖头,新娘脱去凤衣凤冠,新人吃和气饭(一般多为面条,由娶女客端来,先由女方吃一口,男方再吃一口)。

  要钥

  匙,亦称交钥匙。随后,新娘梳头洗脸,男方一年轻人给新娘端洗脸水,其脸盆为女方所备,盆口用红纸封着,上面贴有双“喜”字,先用水将红纸冲破,俗称“浇花”。然后端水,不是装脏水,便是凉水,目的是耍闹,向女方索要“封”钱或小手帕,目的达到后,端来干净的洗脸水。
  到了晚上,便有一帮年轻人来闹新房,俗称“耍房”。有“三天不论大小”之说。耍房花样很多,其内容幽默有趣,常令新娘害羞不止,有时近乎粗俗,旧时还有“听房”(即偷听新婚夫妇私房话)的风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