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回到了17岁》
第59节

作者: 发面大包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论姜斌心里咋想,在这四九城里老钟心里是多了真个朋友。
  没有过多的寒暄,姜斌就把老钟安排进了海淀医院。老钟不仅脸上有伤,身上同样断了肋骨,不过还好,只段了一根,比那个叫方叉子的强多了。
  为了确保不留下后遗症,姜斌是切切实实的又当了一回保姆,楼上楼下的一顿跑腿,检查、化验,一项不落。
  年轻人确实抗造,没啥大毛病,两人都是松了一口气。
  回窝棚是肯定不行的,就钟爱护这个样子,怎么也得好好将养一段时间。姜斌只好厚着脸把钟爱华领到了刘东的小院,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就在东厢房住下了。
  送佛送到西,姜斌留下了100块钱,作为老钟的生活费。
  重生一年多,这是姜斌最大的一笔支出了,为了一个男人!

  1978年,与往常总是有些不同,12月18日,国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对的,你没看错,居然与我党的日子是同一天,而且同样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些巧合,总是有那么点出乎意料。
  姜斌当然不会去关注那个小岛,他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见证历史时刻上。
  当邓公的报告结束,姜斌深深的松了一口气。
  一个时代即将来临。

  就像最后一日的闭幕汇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向前看,看什么,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姜斌的理解就是可以向钱看了。
  改革的萌动,开放的探路,悄悄地改变着古都京城地面貌,也改变着北京人地行为。
  因为总有一些人是敏锐的,会议刚开完不久,一些有生意头脑的北京人,就提前嗅到了钱的气息,开始沿着繁华的建国门外大街两侧摆起了地摊,向周围使馆区和外交公寓的“老外”们出售新鲜蔬菜、手工艺品等日常杂货。
  摊主们会英语的几乎没有,后世还能有个计算器让人按来按去,谈价也是一目了然,现在可没有那种便利,经常要用蹩脚的外语和手势与外国顾客做生意,也算是京城的又一道奇景。
  要说按照往常,小摊小贩那是“投机倒把”的典型,这么多早就被丨警丨察查抄了。可是最近却有了新变化,彷佛与摊贩之间有了默契,只要不影响交通,不生事情,那就当没看见。
  姜斌听说了这件事情也是一阵激动,收养的“病患”终于可以安排个“工作”了。
  姜斌又掏了100块钱给钟爱华,自费教起了他做生意。
  钟爱华感觉自己一定是遇着了“贵人”,随手就是好几百的往自个身上花,那能不是贵人嘛。
  琉璃厂他是去过的,找了家工艺品店,进了些小巧的挂件,钟爱华这个地毯“摊主”就算开张了。

  他可是在四九城混迹了小半年,脸皮都不用锻炼,直接就是正式上岗。
  为了方便与老外交流,姜斌还特地做了一套小纸片给老钟带上,也算是个秘密武器,砍价的时候能派上大用场。
  还别说,这帮老外是真的有钱,没过几天,老钟就有了进账,这可比捡垃圾体面多了,大大激发了他的热情。
  每日穿城而过,都不会让他感到有一点辛苦,这才哪到哪儿,钱的魅力是无穷的。
  京城的冬天是较为冷的。风凛冽而刺骨,吹得人们睁不开眼睛,而且它几乎无孔不入,哪怕你穿了厚重的棉衣,只要离开了房子的保护,便会被迎面而来的寒风吹个透心凉。
  不过,再冷的天气,也挡不住回家过年的热情。
  1979年的春节,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春节。除了更加的热闹,此时的人们兴许都没有发现这个春节有什么不同,可是不经意间,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
  考试结束后,已经快到腊月中旬了,班主任郑培发正式宣布了放假时间,同学们无比的兴奋,这是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出来快一年了谁不想家呢?
  用归心似箭来形容大家此刻的心情,一点都不为过。
  姜斌思量着家里应该早就围绕着过年做准备了吧,虽然他不再是盼着过年吃好吃的、收压岁钱的年纪了,但期盼团圆的心情依然是热烈的。
  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弟弟妹妹们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年味渐浓,思念渐深,虽然这些年穷的像个孙子,但快乐的却像爷!
  火车票是学校一个月前就订好了,姜斌倒不用操心,等着回程的日子就行。
  春节回家,空手肯定是不行的,他这一年挣了不老少,这个时候不花什么时候花呢?

  再说京城可是全国物资的集散地,平时老家稀罕的东西,在这儿可是常见,姜斌怎么可能错过?
  回到宿舍,各人都在忙活自己的行李。张继伟和刘建武最是省心,不像曹景行和姜斌两人家在偏远地区,他们俩一个京城,一个沪上,根本不用操心家里的年货,轻身出发就行。
  午饭过后,各自行动,张继伟和刘建武两人一刻也不耽搁,各自回了家。曹景行和姜斌则分别去了五道口和西单,年前的采购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路上,姜斌看着手边准备的麻袋,心想着就照这一麻袋来吧。
  今年的大集,与往年不同,热闹的厉害,很多年货都直接摆在了街上,引得过路的群众纷纷上前凑热闹,人气旺的很。
  姜斌随着人群瞅瞅这儿,看看那儿,倍感新奇,遇着好的物件都想装进自己的麻袋里。
  不过,了解了许多商品都还是计划供应,姜斌心里有些发紧,也不知自己提前准备的票证够不够用。
  西单商场算是京城西边的地表建筑,一、二层为商场,三层以上是大众影院。
  相较于上次来,商场中又多了不少稀罕的商品,自行车、缝纫机等亮相在两边巨大的展示橱窗中;进大门,左边是小电器柜台组,有全钢防震17钻上海牌手表、时钟,红灯牌、美多牌、熊猫牌三波段电子管收音机;右边是针棉和生活日用品柜台组,销售各色毛线、袜子、衬衫、被单等针织品,还有面盆、茶杯、热水瓶、百雀羚雪花膏、美加净等等;最里面的还有体育用品柜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二楼场地比起一楼有些小,上了宽宽的楼梯,大大的场地是布料柜台组,柜台上和背后的货架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质地的布料。
  这就是姜斌的第一站了,京城的就是不一样,不是老家淮阳能比的,这里的布料品种多样,款式新颖。
  姜斌刚走近,就有营业员过来热情地打招呼,在一番问询之后,很快就确认了衣服地用料和尺寸。营业员麻利地把布料打开,一扎一扎在柜台边缘地尺码上量好,然后用粉片在布两头点上标记,稍微一折叠,一把锋利地裁缝剪刀娴熟轻移,听到“哧”地一声,布料就裁好了。

  最让姜斌惊奇的是收款方式,也不用到收银台交钱,而是直接交给柜台营业员。营业员便把开出的票据和现金用一个大铁夹子夹起来,挂在柜台上方的钢丝线上,然后一按墙角的开关,夹子沿着空中的钢丝轨道飞快的滑到收银台,稍等片刻,算好的找头和票据又滑到柜台。
  姜斌是多年未见这种景象了,甚是好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