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相阴阳》
第16节

作者: 惊奇face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是王立涛博士认为,不管是哪类图腾,陶罐上的图腾蛙嘴给人的感觉,是要吞下什么。
  他觉得这会不会是一种暗示,这些人是在进行一场祭祀活动,是要献祭什么给蛙神。
  大家其实都持有这个观点。
  因为在远古时期,大型祭祀活动中存在着人牲献祭,这都是比较常见的,也同样不是稀奇的事情。

  之后我们又大量查阅的一些古籍资料,但依旧无法找到有关的线索。
  唯一能猜测的是,骨片上的字符,如果跟陶罐是同一时期,也许就是那些崇拜图腾的史前文明刻上去的。
  在研究这两样物品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最后大家把希望,放在了那卷陶罐中的皮质卷轴上了。
  欣慰的是,不管是皮质材料还是那上面的文字符号,在历史之中还是有迹可循的。

  皮卷展开长约6寸宽3寸,边缘被裁剪的相当整齐,并且应该是用了特殊的技术封边。
  皮质看起来非常薄,近乎透明,但是具有一定弹性。
  王立涛博士在放大镜下发现,这个皮面还有一层淡淡的纹路。
  从纹路上看,只有纹路并无鳞片,皮质又很透明。
  洪江博士认为这很像是蛇蜕才有的特征。
  但蛇蜕皮质薄脆,一般用来入药比较多。

  做成这样有弹性的皮质,肯定是用了非常特殊的鞣制方法。
  洪江博士还发现,从整体皮卷的色泽均匀度来看,如果是蛇蜕,也是蛇腹部的皮。
  如果皮卷是蛇腹皮蜕,应该会有蛇腹‘覆瓦状’皮肤连接纹,但皮卷上并没有任何连接纹,看起来是张相当完整的皮卷。
  这就说明,皮卷是从一截完整的覆瓦状蛇蜕上裁剪成这个大小。那么间接代表着,原有的蛇腹皮蜕很大,那是比六寸长三寸宽的一截覆瓦状皮蜕,这肯定是一条硕大无比的蛇才能有的。
  这跟那块大三角形头顶骨似乎有些呼应。
  洪江博士推测,也许头顶骨和蛇腹蜕,是在同一种生物身上取下来的。
  我们没有太多资料,能查出这种巨大的蛇类,手头上能有的,居然都是些神话传说。
  我当时甚至觉得,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巴蛇。

  接着,我们对皮卷上的文字,进行了研究。
  皮卷上的字,跟蛇顶骨的字符不是同一类。
  皮卷上奇怪字符图文为深褐色,应该是用的特殊颜料书写上去的。
  字符大概有52个,乍看又像图又像文字。

  我当时非常欣喜,因为这跟曾经出现的一种文字非常的像。
  这种文字,除古文字学界以外,很少有人知道。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陆续发现了几卷经书。
  其中有一卷《虐曼史答》的经书,意思是‘看太阳的’或者是‘看日子的’。
  这卷经书,乍看之下很像是一套连环册,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文字并非图画,这种文字被称作‘尔苏沙巴文’。
  ‘尔苏人’居住在四川西部地区,‘沙巴’指他们民族中从事原始宗教活动的人。
  ‘沙巴’是尔苏人的祭师,在社会生活中,相当于纳西族的‘东巴’、摩梭人的‘达巴’、彝族中的‘毕摩’。
  ‘尔苏沙巴文’也就是尔苏人经师使用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起源目前还不清楚,据尔苏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和诸葛亮打仗时就有这种文字了。
  但我认为,这种文字应该更古老,说不定跟‘古蜀图文’和‘古夷文字’的起源发展类似。
  陶罐中皮质卷轴上的这些文字跟沙巴文很像,但也有些许不同。
  皮卷上的这段文字一共30多个字符,分列成行,字形少有重复。
  上面的一部分字符形体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有明显的一致性,可以从单字体就能推知它所代表的意思,但有一部分晦涩难懂,还有一些异形字。
  我当时虽然尝试着释读,但因为缺乏对这种文字的深入了解,所以大致释读出的也不是很清晰。
  但不管怎么样,在那段字符之中,还是有一处惊人的发现。
  皮卷上面,提到了一个从没被记载过的神秘文明。
  这个文明叫做‘古黾(měng’。
  文字内容大概是跟古黾国的独特宗教祭祀有关,但其表达的意思,因为没有任何相关资料支撑,所以无法揣测其意。

  随后我们沿着‘古黾’这个罕见的名称,开始在浩瀚的正本古籍之中查找,但收获甚微,几乎文本记载中没有提到过一星半点。
  所以我们怀疑,也许是因为我们释义过来的文字有所偏差,再或者这个文明存在的时代,正是华夏处在萌芽之中,古蜀还处于石器时期,所以关于它的信息,并没有过多记载。
  在这些正本之中没有找到线索后,王立涛博士并不死心,他打算去查阅一些志怪杂谈的古籍,想从中找到蛛丝马迹。
  但我们当时并不赞同他这样做。

  一方面,这类古籍中的东西都是备受争议的内容,难登大雅,并不能成为可信的历史;另一方面就算是找到了线索,以此佐证也难以在考古界有信服力。
  但王立涛博士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真的去查了很多这方面的古籍。
  最后还真被他找到了一点线索。
  那是出自先秦的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大荒杂本》。

  书中有一篇提到了一个以崇拜‘司惹’的半人族群,叫‘鼃黾(wā měng氏’,曾经在华夏未成之前就活跃在四川西南的群山之中。
  这是王立涛博士在很多这种怪异古籍之中,唯一能找到跟‘黾’有关的记载,并且还是发生在巴蜀地区的。
  并且‘鼃黾’在古时形容的是一种蛙类,在字意上更贴切于陶罐上的图纹和皮卷上提到的古国。
  更重要的是,不知是不是巧合,这段传说,还跟巴蛇有关。
  据古籍记载,鼃黾氏族人并非人类,它们的祖先曾是半蛇半人的异类,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鼃黾氏演变成了长有一只眼睛的人类。
  而鼃黾氏崇拜的‘司惹’,也并非是一个图腾,那是存在于群山地底深处的一位神灵。
  古籍中描绘这个神灵有着巨大慵懒的身躯,如蛙类般巨腹的人形。
  它在终年不见阳光且人类无法想象的黑暗深处居住。
  并且神通广大,对它的信徒持有一种奇特的善意。虽然不乏有血腥的献祭,但这位神灵似乎很愿意庇护它的子民。
  但是书中还记载着,鼃黾氏其实起初并不是崇拜‘司惹’。他们更加古老的先民,就是那些半蛇半人的异类,最初崇拜着一条大的难以想象的蛇。

  这条蛇被描述的很不可思议。
  说它的身躯沉在群山之下,环绕着整个巴蜀,而它的头颅则安歇在地底的深渊里。
  这条蛇被鼃黾氏先民称作‘巴蛇’。
  巴蛇如此巨大,只要稍动一下,就会地动山摇,导致山崩地裂,因此它通常会保持静止。
  古籍上并没有记载鼃黾氏先民为何之后会放弃崇拜巴蛇,也没有提及为何会转而崇拜‘司惹’。
  总之后期鼃黾氏族人崇拜司惹之后,就从半蛇半人的状态,演变成了拥有一只眼睛的人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