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两宋》
第51节

作者: 海历
收藏本书TXT下载

  必须得说的是,和历史上以往的渡江战役不同,宋朝在战前并未明确地对南唐宣战,而且南唐这时候是宋朝的臣子,如果宋军只是一路直行且沿途没有任何的攻击行为,那么南唐的水军只能看着,因为这些年宋军水师经常进行这种例行的沿江巡视,如果南唐反应过度反而会沦为笑话。这有点类似于狼来了的故事,宋军经常带着船队沿江巡视,巡视了一百次都只是转了个来回最后又回了老窝,久而久之南唐这边之前总是绷紧的神经就松懈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可在第一百零一次的时候宋军突然有去无回,直接杀奔金陵,到了那个时候被他们甩在身后的南唐各路水军就只能是鞭长莫及。

  宋朝大军开始奔向战前的预定集结点,但南唐这时候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赵匡胤同样也是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李煜其实是很乖的——除了执意不肯进开封朝见,让赵匡胤对这样的一个人下狠手他着实有些于心不忍。尽管大军已经派出去了,可他还是想再给李煜一个机会,他派遣左拾遗兼知制诰李穆到金陵去见李煜,再次要求李煜进开封去跟他见面。
  李煜可能也是感觉到了什么,他觉得危险真的降临了,如果他再不去就真的要大祸临头了。就在他决定放下所有的矜持和固执去开封时,他被自己的臣子阻拦了,这些人全都是他所倚重的人,里面就包括陈乔和张洎。在二人的劝说下,李煜动摇了,他以自己生病为由拒绝前往开封。他不无悲戚地说道:我对朝廷一直恭顺听命,我只想保全祖宗的基业,皇上如此逼迫我,我也只有以死明志了。据说他说完这番话后还试图像当年的郭无为一样当场表演自杀,但当时有那么多人在场他肯定是没法自杀成功的,但这已经足够了,他是在向赵匡胤隔空示威——我宁死也不会去开封!

  见李煜如此决绝,李穆也是无可奈何,他扔给了李煜一句话:去不去开封你自己要想好,朝廷如果因此而发兵江南恐怕你这边是根本无力抵挡,此事还请慎重考虑,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李穆回到开封将李煜的态度转达给了赵匡胤,这一下赵匡胤再也没有心理包袱和顾虑了,他扔掉所有的幻想,以李煜“倔强不朝”为由随即再又命令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侍卫步军都虞候刘遇领兵赶往长江北岸的军事集结点待命。
  为了从多个方向同时攻击南唐,赵匡胤又命令大宋水军出开封经由大运河南下扬州,然后会合宋朝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一同攻击南唐都城金陵的东面诸州。庞大的宋军水师在皇帝陛下的亲自欢送下经过几天时间才完全离开开封,然后一路浩浩荡荡地向着扬州进发。
  一团又一团的黑云向着金陵的上空卷涌而来,但李煜这时候却毫无警觉性,他根本没想到自己再一次地拒绝赵匡胤会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被惯性思维麻痹了好些年的他还以为自己只要再送银子过去就能让赵匡胤平息胸中的怒火,于是就在李穆回到开封不久他真的就派人来送银子了。这一回来送银子的人是李煜的另一个弟弟、南唐江国公李从镒以及南唐的水部郎中龚慎修,讽刺的是,这两人到开封的时候宋军的水师正在从开封出发南下扬州。赵匡胤把这两人带来的钱和东西都留下了,而他们两人也被赵匡胤给留在了开封。

  这次倒不一定是赵匡胤又在存心耍流氓,他也没想到李煜会在这时候派人上贡,既然如此庞大的军事调动都被他俩看到了,那他怎么可能还放他们回去?如果李煜知道宋军的南征大军已经出动了,那他肯定会下令各地的南唐守军进入战备状态,如此一来,赵匡胤意图通过水路顺流而下直扑金陵的计划就要胎死腹中,继而让整个战局从一开始就全面陷入胶着状态,这对赵匡胤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他要的就是突袭。有鉴于此,他甚至都没有在战前发布什么征讨檄文,而李煜那所谓“倔强不朝”的罪责也只是他的口头说辞,根本上不了台面。

  当初宋朝吞并荆湖是对方主动请求发兵入境,后蜀灭亡是因为其跑去北汉相约联合出兵夹击宋朝从而给了宋朝发兵的口实,而讨伐南汉更是顶着一顶“吊民伐罪”的大高帽,而南唐呢?所谓师出有名,仅仅一个“倔强不朝”无疑显得有些牵强和恃强凌弱。但是,即使是这样宋朝也没有宣战或下发征讨诏书,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一次宋军第一阶段的军事行动需要由水军来唱主角,要想实现这个战略计划就必须要偷偷摸摸地发动突袭战。

  兵者,诡道也,如果说世间所有的战争都要讲究一个师出有名,那么这个所谓的兵者诡道就无从谈起,从这一点上来说,赵匡胤的做法倒也没有多少值得去指责的地方。在战争这个吞噬生命的黑洞里,在这个讲究弱肉强食只凭实力和胜败说话的竞技场上,胜利者从来都是可以不受任何指责的。然而,为了给自己的良心一个交代,赵匡胤还是三番五次地给了李煜机会,直到李煜宁死不朝。如此一来,赵匡胤要想在名义和形式上彻底统一天下就唯有再起兵戈了。

  在领军的将领即将出发奔赴前线时,赵匡胤把他们都召集在了自己的跟前,其中就包括此次出征的大军主帅曹彬和都监潘美以及大军先锋都指挥使曹翰。赵匡胤对曹彬说道:此次征战的一切事宜朕都交给你了,但一定要切记不可残暴地对待南唐百姓,更不可掠夺民财,要展现出中原王朝军队的威武和信义,要让百姓打心底归顺我们,此事可缓不可急。
  说完,为了让曹彬在军中说话更有分量和威慑力,赵匡胤又将一把剑交到了曹彬的手里,他再又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除潘美以下,其余人等若有抗命者皆可以此剑杀之!
  此言一出,包括潘美在内的所有将领全都浑身一凉,一时间无一人敢抬头。赵匡胤之所以要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想有人重蹈当年平蜀主帅王全斌的覆辙。

  日期:2020-11-19 22:40:14
  王全斌,太原人氏。在他12岁之时其父被李存勖怀疑谋反,为表忠心无二,王全斌主动提出愿意去京城充当人质以证明其父没有反意,从而就此让家族免于灭顶之灾。此后,王全斌成为了李存勖的亲军侍卫里的一员。在王全斌18岁那年,兴教门之变发生,叛军攻入皇宫,李存勖的侍卫大部分都作鸟兽散,他的身边只有十几个人护卫在他的左右,这里面就包括后来扬名天下的王全斌和符彦卿。在与叛军的厮杀中,李存勖身中流矢而无法再战。叛军势大无法力战,王全斌和符彦卿将身负重伤且奄奄一息的李存勖扶到一处宫殿之中躲藏。最后,二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皇帝陛下气绝身亡,王全斌当场痛哭,最后不得不舍弃李存勖的遗体出殿逃生。

  到了公元964年,此时已经56岁的王全斌已经是宋朝的忠武军节度使,他奉命领兵攻伐后蜀。在打下成都之后,由于宋军在蜀川境内欺压当地降卒且毫无军纪地粗暴对待蜀川百姓以至于最后激起兵变和民变,宋朝被迫对后蜀进行第二次征服,期间杀戮生灵无数,蜀川战火连天,王全斌更是因为担心成都城内的后蜀降兵与城外的叛军里应外合而将数万降兵全部诱杀。一场血雨腥风之后,蜀川最后总算是平定下来了,可王全斌也因为约束部属不力以及诱杀降卒而惹得赵匡胤及满朝大臣勃然大怒,群臣建议将王全斌处死,可赵匡胤最后保全了他,只是从此以后王全斌的军事生涯就此终结,再没有受到重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