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脚步》
第33节

作者: 刘一鸣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好几次我睡在那床上想:“这辈子如果能在城里拥有属于自己的那样一间房子,会有吗?!”
  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喜欢做白日梦的人!
  那招待所的饭菜特别好,在前台化5角钱买一张饭券,4两米饭加一份菜。

  我喜欢喝瓶啤酒,打饭时叫服务员打三两,她会找我一两饭票,这一两面额的一叠饭票我一直留着。
  刚才说到的那条小路往北就是去公丨安丨局那里,有两种走法:走水泥路是一个直角远一点,走屋弄里是一条石子路斜线。
  我一般走斜线,因为路近,还有因为有一次我在前面走,听到后面两位故娘大声的私语:
  “好帅啊!”
  其实我也喜欢听好话的。
  不过我也不止一次的走过那条直角的水泥路,不是因为去大队办事,而是去祭仰一位先辈,一位偶然知道的象山籍的先辈,一位你我都在中学时代就熟知而敬仰的革命先烈。
  他就是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翻译者,被鲁迅礼赞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的殷夫。
  丹城回钱仓的晚班车是3点55分,而城内的交通主要靠步行,所以如果是当天早上我买好菜再到丹城的话,一般都会在丹城住一个晚上。
  我在丹城没有一个称得上朋友的人,整个小城对我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所在,但也充满了新奇。
  那时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吃好中饭我就从招待所拐到与县府街垂直交叉的那条街上。
  街上也没有几个临街的店面,基本上是公家的单位、个人或公家的住房与零星的店面混杂在一起。
  和老家毛峙、小沙相比,就是地方大了一点,路宽了一点,房子高了一点,还有就是人多了一点。

  最大的不同点是在路的两边人行道上摆着不少的小摊,以卖针织服装为主。
  早就听说丹城附近的爵溪轻纺很发达,很早就接轨上海。
  人行道的小方砖上堆着包装好的针织内衣,行道树的树枝上挂满了样品,有些地方树与树之间拉着线绳,把各式样品吊在线上。
  有些地方聚着些人,看起来也蛮热闹。
  路对面有个照相馆,我就兴匆匆地进去拍了一个照。
  穿上军装后还没拍过照呢,急着想让家人和亲戚看到我穿军装的样子。
  照相馆往东一点是新华书店,在里面呆了不少时间,翻了几本书,完了买了一本杂志。
  回到招待所,我问服务员:
  “象山有没有烈士陵园啊?”

  “有啊。就出门右手几十米路。”
  在我当时的头脑中,读书时一年一度到县城祭扫烈士墓就是旅游,而且我所见过的风景最好的地方就是烈士陵园。
  我转身就去找我最想去的地方。
  出了招待所往右100米不到,紧挨着县府大院就是象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走进大门,翠柏葱郁,古樟参天。
  院内正中是一四方花坛,耸立着6一7米高的纪念碑,正面刻着郭沫若题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一行字。
  我马上联想到舟山烈士陵园门口那块题着“海山增辉”的玉白色门楼,也是郭老的字,拉近了一份亲近感。
  北首是一条鹅卵石小经,直通烈士事迹陈烈大厅。
  厅堂是一个殿堂式仿古建筑,有4一500平方的样子,阵列着100多位烈士的遗像及事迹。
  在其中一位烈士的遗像前摆放着其后辈刚献不久的一只花圈,让整个氛围更显肃穆。
  我从左到右逐个詹仰过去。
  当我看到殷夫的名字的时候,有点震惊。
  高中时反复背过“左联五烈士”的名字: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
  想当年是那么的抽象,似乎离我很远。
  此时,我看着他年轻的照片,逐字逐句的读着他的生平事恋,脑中闪过背过无数遍的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的词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殷夫出身于富裕家庭,但他放弃身为国民党军官的哥哥的庇护。
  他追求自由,追求真理,不惧四次入狱,献出了21岁的年轻生命。
  此时,白莽、徐白、洛夫这些他的笔名变得这么好记。
  此时我也感到特别的荣幸,能有机会守护这块英雄辈出的土地。

  后来我好多次独自走进那个院子,默默地与他不羁的灵魂对话,反复地聆听他“我是海燕,我是时代的尖刺!”等不朽的诗句。
  至今,我都没有忘记纪念馆正门两侧的那副楹联:
  拯救民族出生入死天地惊鬼神泣,振兴中华励精图治山河奋风雷鼓。
  殷夫的老家就在我们所处的大徐区一个叫徐村的地方。
  象山人习惯把这个区域叫东乡,对应的西周墙头那一片叫西乡。
  整个东乡片就是珠山山脉及其周边缓冲至海边的地域。
  珠山,又称珠岩山,《四明谈助》记载,珠山“山顶一石,圆耸如珠,海上望之,时现宝气,因名。”

  珠山顶峰海拔500多米,是象山的第二高峰,明代诗人应云鸾曾经写过《望珠山》:
  几年欲上此山游,风景依然入望眸。
  万壑松涛秋气重,平空峰色夕阳收。
  霜林隐约烟霞抱,水国苍茫日月浮。
  定拟登临坐吹笛,梅花飞渡海仙楼。
  我们有一次团支部搞活动就去爬过珠山,山间石径悠悠,山上空气清晰,满山遍野的野杜鹃,绽放着多彩的颜色,整座山就象是一幅五彩的画。
  徐村就是珠山脚下的其中一个村落。
  如果天气晴好,站在我们派出所的院子里,就能看清整个珠山峰顶的轮廓。
  我骑车去菜场的路上,也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季节天气远望珠山峰顶的万千变幻。
  随着天气变暖,赶集的路上也变得轻松起来。
  原来穿在军用棉衣里面的戎衣换成了从老家带来的毛衣背心,有时干脆就在衬衣外面穿一件空心棉袄,这样骑起车来更加轻松自如。

  部队的这种棉衣是用特殊的棉絮制作的,薄薄的,很柔软,很轻便,被冬装外套包穿在里面也不显臃肿。
  这棉衣也特别的抗寒保暖。
  如果骑车时间一长,有点出汗,散热也很方便,单手把车,用一只手解开衣扣,很快收汗。
  骑自行车的车技也进步很大。

  在中堡村那一段,来回都有50多米的上下坡,我都凭着提前加速和持续加力冲上斜坡,不再需要推行。
  而在塗茨下来的那段几百米下坡,有时敢于双放手,感受冒险的刺激。
  当然也是狠狠的摔过一回,幸好没有大碍。
  买菜的门道也更加熟络。
  塗茨集市海产品花样多一点,价格也便宜些。
  崔夹岙疏菜类略便宜点。
  汤岙集市的规模很小,但也能买到新奇的品种,有一次用三角钱买了两只很大的红膏枪蟹,大家抢着下饭特有味道。买紫菜也便宜一些,质量也特别好。
  每一个集市各种东西的摆放位置也更清楚,摆摊人的面孔也熟悉起来,不再需要来回寻找,反复论价。
  我发现部队营部买疏菜的价格比我买的要低,因为他们买的数量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