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袁大头——民间异术后人的传奇经历》
第17节

作者: 飞行电熨斗
收藏本书TXT下载
  “啊……”一群大老爷们听说要下到那个又黑又深的井里去摸死人,都忍不住往后退了一步。
  “我看……咱们还是先报警吧!”一个年轻小伙子低声说道。
  “啪!”还没等舅爷搭腔,小青年身旁的一位大叔照着他脑袋就是一巴掌,怒斥道:“你个兔孙,知道什么?!县城丨警丨察哪次办疑难杂案不得请你陆大爷?指望他们?他们来了,尸体捞走,就算破案,这井你还用不用了?这是丨警丨察能办的事儿么?临了还不得请你陆大爷来解决!快,给你陆大爷赔不是!”
  “呵呵,不用不用。”舅爷微笑着摆手道:“年轻人,不知道咱们早些年的事情,不怪他们。”
  “可是,陆师傅……”那个大叔见舅爷没生气,赶忙陪笑道:“咱们自己下去看不是不行,就是我们没您那身本事,就算下去了,也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啊!”
  舅爷并没有直接回应他,而是笑着伸出两根手指头。

  日期:2011-12-26 10:15:00
  一点新听来的
  今天来一段题外话:
  想关注故事的可以直接跳过去,大家谁没事儿也可以把后面的内容当故事看,但下面我要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故事,还望大家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今天(2011年12月17日)家里没人,我买了碗烩面回来,和奶奶一分,两个人吃了,完后就坐在沙发上没事儿闲谈了起来。
  老太太别看明年就九十了,记性那叫一个好!说到我的新小说,奶奶知道把她讲的故事都写进去了,很高兴,话匣子一打开就又收不住了,我俩一个问一个说,又闲扯了一个多小时,直到老太太说累了去午睡,我才赶忙把刚才的话记了下来。

  由于故事主线已经开始,这些内容注定了没法儿再加进来,我就只好当题外话说了,呵呵。
  本来今天是想问问奶奶,老家还有些什么怪事儿,不过老太太只管讲她的,想到哪儿是哪儿,于是说着说着就讲到了日本鬼子的一些事情。
  在我们老家,对于“鬼子进村”的时候,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逃老日”。大概意思就是说鬼子来了,大家都跑吧!
  那时候当地武装很废物,他们也跑,而且跑得比老百姓还快!(不小心又说到爷爷了。)
  反正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对鬼子还只是怕,不知道反抗,结果来了一次两次,就是抢,抢粮食、抢大姑娘。到后来人们知道鬼子不是好东西,就有人专门负责在山顶瞭望,看到鬼子就敲钟敲锣,然后人们就跑,家里值钱的、牲口、粮食,反正能带的都带上,往后山跑。

  慢慢地,鬼子来的次数多了,发现镇上都没人,一方面是生气,再一个是见人们都怕,心底的那种邪恶感随即出来了,于是开始看见人就杀。
  鬼子也不笨,见每次来都扑空,知道有人放哨,于是往往在离县城最近的一个山脚后面集合,整顿好,再一股脑杀进城。
  这时候就乱了套了,等放哨的看到鬼子,它们已经开到县城边上,再敲锣打鼓通知各家各户,就有点晚了,于是逃得慢的往往就被鬼子给抓住,变着法儿的杀了。
  当时奶奶记得最清的有三个地方,可没少死人。
  一个是县城西边的树林,那里地比较差,没人种田,于是就种了许多的树,每次鬼子来的时候,都会把抓来的人用铁丝绑在树上,然后浇上汽油,点着后活活烧死。到后来这里就成了一副人间炼狱,几乎每棵树上都至少绑着一个烧死的人,甚至有的被烧死了还不算完,鬼子又用刺刀把肚皮挑破,将内脏掏出来喂他们的军犬。

  其二是南山后面的一个山洞,关于那个洞好像还有什么神仙传说,但奶奶只记得那一年刚开始“逃老日”,许多人觉得不用跑太远,临时躲一躲,鬼子来了见没人,自然就会走。所以刚开始跑的时候,就有人往那南山的洞里藏。
  一次两次鬼子没发现,但知道的人却越来越多,直到鬼子又一次来,洞里跑进去了好几百人。但这次跑得慢,被鬼子瞧见了,就一路跟到南山背后的这个洞口。
  其实我很不想讲这些,因为它们真的是一群完全没有人类思想的禽兽。
  当发现洞口后,这些渣滓连话都不喊,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杀人取乐。
  于是两挺机枪在洞口一架,也不管看见看不见,就开始往里面扫射。一直开枪到什么时候呢?就是那血水像小溪一样,从洞里面哗哗往外流,这才停住。
  但鬼子还不死心,因为看不见,怕有没打死的,就往里面成筐成筐地扔手榴弹。

  反正最后据那些收尸的讲,他们进去都不点灯,因为太惨了,先是被枪打死,然后又让炸得山洞顶上、四周石壁上哪都是,只能摸着什么就往外面搬什么。
  第三个死人多的地方,是城外的一口老井,比上一章讲到的那口井要小些,但也算是大的,这口井挖在田里,主要作用就是灌溉。
  老井所在方圆几里都是一马平川的庄稼地,所以当时有人跑的时候,眼见跑不及,就会选择跳到井里暂时躲一下。可是呢,有人一旦看到你跳下来,就也会跟着跳,到最后,井里都是人,被竖着塞满了。然后就分上中下三层,最下面的,也是最早跳下去的,由于头顶有人,自己还泡在水里,基本上都是被淹死的;中间一层由于上下都是人,绝大部分都是被挤死或是窒息而死,所以凡是跳进井里的,往往只有最上面那十几个人还能活下来。

  但是到这时候,人们都慌了,慌不择路,所以尽管每次井里都会死很多人,但至少鬼子从来没有追到这里过,所以他们下次该跳还跳。
  奶奶说记得有一次,也是他们的本家亲戚,一个老太太,腿脚慢,跑到这里,眼见鬼子追来了,本想往山上跑,但没办法了,只得也跟着跳进井里。
  老太太的两个闺女原本在地里干活,所以早早跑上了山,在山上眼睁睁地看着老娘跳井,等鬼子一走,赶忙下山去救老太太。
  好在老太太是最后一个跳进去的,还没死,两个闺女正打算把她拉出来,没想到鬼子又杀了个回马枪,老远看见两个人在井边忙活着,就开枪了。
  俩闺女一看开枪,只得转身又跑。但是她俩最终还是把那口井给暴露了,鬼子追过来一瞧,里面躲得都是人,于是直接扔了几个毒气弹下去,再把井口一封,满满一井的人呀!就这么都给呛死了!
  不过奶奶说命最大的还是这个老太太的二闺女,在后来有一次“逃老日”的时候,由于缠着小脚,被鬼子从后面追上,一刀砍在右脖颈,就给砍翻了,鬼子怕她死不了,又照着左脖颈补了一刀,这才离开。

  谁知道两边脖子一边一刀,都没能给这个二闺女砍死,她当时是昏了过去,但不久后又爬了起来,跑回家里。到后来奶奶还亲眼摸过她脖子上的那两道伤疤。
  抗日战争爆发了两年左右,老家县城的人才有了抗日的思想,在本地武装指望不上后,开始冒出了一些民间的组织。但他们大都没有什么武器,甚至连基本的劳动用具都武装不起来,于是一些走偏门的路数就被搬了出来。
  那时候县城的主要抗日组织有大概四五只队伍。有叫红缨会的,有叫提篮会的,还有叫什么兜兜会的。反正性质和当年的义和拳差不多。
  红缨会和提篮会还好点儿,有乡绅赞助,至少一人能发杆红缨枪。他们唯一的区别就是,红缨会的枪在枪头尾部坠的是撮红缨,而提篮会挂的则是一个鸡蛋大小,手工编的篮子。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个铃铛。
  兜兜会就惨得多了,由于成立晚,他们的头头儿还比较迷信,于是就一人发了一个红肚兜兜,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鬼画符,据说只要打鬼子的时候带着这个,就能刀枪不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