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权杖——中国历史上的权谋与政变》
第10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卒,高宗继位。高宗懦弱,武后参与政事,逐渐揽权,天下事皆决于武后,天子形同虚设。高宗死后,中宗继立,不到一年被武后废为庐陵王,睿宗继立,在位五年,又被武后降为皇嗣。公元六九0年,武后篡唐,改国号为周,称“则天大圣皇帝”。
  武则天当政,用酷吏、制严刑,穷奢极欲,好大喜功,外有诸武用事,内有面首擅权。先有薛怀义、沈南缪骄宠嚣张,继而张氏兄弟专权跋扈,朝臣为之侧目。
  长安四年冬,武则天卧病长生院。于是,年已八十的宰相张柬之等五大臣便联手发动政变,于次年春、即神龙元年正月,命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率左右羽林军五百余人,先行把守玄武门,然后分兵至东宫迎接太子,随后杀进玄武门,擒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逼迫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于是中宗李显复位,复国号为唐。

  十四度喋血玄武门(三)
  第三次玄武门之变发生在中宗景龙元年。
  中宗复辟后,宠幸皇后韦氏。韦后事事模仿武则天,每逢中宗临朝,便坐于殿上垂帘听政。韦后之女安乐公主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为妻。武三思时任宰相,因曾与上官婉儿私通,故在上官婉儿与安乐公主的援引下,得以随意进出内宫。武三思极力谄事韦后,其后二人私通。中宗畏惧韦后,听之任之。于是武三思更加飞扬跋扈,在朝中作威作福,大肆翦除异己。其尝扬言:“我不知世间何者为善人,何者为恶人,但知与我善者为善人,与我恶者为恶人。”

  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历来遭到韦后、安乐公主与武三思的排挤。其忍无可忍,终于联络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发动羽林兵及千骑兵三百余人,攻入武三思府中,杀掉武三思、武崇训及亲党十余人,随后杀入宫中。中宗乃偕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登玄武门楼避乱。得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百余人护驾。李重俊与李多祚拥兵至玄武门下不得登楼,中宗便在城楼上向政变禁军喊话,以富贵相诱。禁军闻言哗变。李多祚及其诸将皆被乱兵所杀。太子李重俊亡命终南山下,亦死于左右的乱刀之下。

  十一四度喋血玄武门(四)
  第四次玄武门之变发生在中宗景龙四年六月。
  自太子李重俊死,韦后与安乐公主更加有恃无恐,纵情享乐,气焰嚣张,连中宗亦渐渐不能忍耐。安乐公主屡屡要求立其为皇太女,拟继承政权。中宗不许。公主因此怀恨在心。韦后又与多名朝臣私通,恐事泄获罪,故与安乐公主合谋,母女联手在饼中放毒,将中宗毒死。
  中宗一死,韦后扶立十六岁的重茂为帝,临朝听政。因恐生事变,遂调动五万兵马屯守京城,由诸韦分别统领,并由其兄韦温总揽兵权。其效法武后篡夺天下之心昭然若揭,但因顾忌相王李旦,故迟迟未发。
  相王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察觉韦后篡唐之心,为匡扶社稷,保护相王,便与太平公主合谋,拟诛杀诸韦。中宗殁后仅十八天,李隆基先是派人潜入军营杀死诸韦,掌握了羽林军,随即亲率羽林军从玄武门杀入宫中,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一并诛灭。随即迎请相王入宫。并关闭城门,分遣万骑,搜捕诸韦。

  十二从强强联手到巅峰对决
  睿宗李旦复辟后,立李隆基为太子。
  太平公主为人沉敏多权略,当年深得武则天宠信。自张柬之诛二张,至李隆基杀诸韦,再到李旦复位,其皆参与其谋。故睿宗即位后,太平公主便权倾内外,声威日隆。其时朝中自宰相以下,大臣之进退均系于太平公主之一言,故朝臣仕宦争相趋赴、门庭若市,七个宰相有五个是她的党羽。独太子李隆基复国有功,并英武有为,故不阿附她。每遇国家大事,睿宗必命宰相前往咨询太平公主或是太子李隆基。于是二人如双峰对峙,倾轧日甚。太平公主遂联合大臣元老,谋废太子。

  睿宗李旦生性淡泊,厌倦权力之争,崇尚清静无为。故下旨传位太子,自己退居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改元先天。太平公主情急,日夜谋变。有人密报玄宗,朝臣遂劝玄宗:“太平谋逆有日,陛下往在东宫,犹为臣子,讨之须用谋力。今既为天子,但下一制书,谁敢不从!?万一奸宄得志,则悔之莫及。”
  先天元年七月,玄宗突然发兵擒杀太平公主的党羽。太平公主闻讯,逃进终南山的寺院中躲避了三天,而后又回到家中,万般无奈下奉诏赐死。
  十三一滴甘露引发的血案
  太和九年十一月壬戌日,唐文宗升紫宸殿,时有金吾将军韩约奏称金吾厅后石榴上发现甘露,请帝往观。而这正是宰相舒元舆、李训等人的谋略。他们在金吾厅设伏兵,意在诛杀文宗左右乱政的宦官。然而事情泄露,宦官仇士良等劫持天子,发禁军屠杀金吾官兵一千六百余人,宰相舒元舆、李训,金吾将军韩约等人尽皆被杀。史称“甘露之变”。

  自此,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人把持朝政。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宦官为北司,宰相为南司)。唐文宗一直为仇士良所劫持,后郁郁而终。仇士良、鱼弘志等人旋又废掉并杀死太子,立颖王李炎为唐武宗。
  会昌三年,仇士良因病告老,卒于家。其当朝弄权二十余年,前后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一手遮天、骄纵无比,而上自天子、下至群臣竟然全都慑于其淫威之下,噤若寒蝉,莫之能御。仇士良尝教导手下宦官:“天子不可令其闲暇,当诱以球猎声色奢糜之乐,我们便可从容得志。断不可令其读书知理,接见儒生,知晓前朝兴亡之道,我等便被疏斥了。”

  十四虎狼窝中的飘泊皇帝
  唐朝晚叶,内有宦官擅权,外有藩镇割据;国家连年战乱、山河破碎支离。唐昭宗即位时二十三岁,正当英年,本欲整肃朝纲,削平宦官与藩镇之祸乱,挽回国家颓运。无奈其时唐帝国的积弊年深日久,早已病入膏肓。连他本人都是宦官所扶立。因此,唐昭宗不但回天乏术,而且几乎被宦官与藩镇玩弄于股掌之中。其一生深陷宦官与藩镇的相互杀伐与倾轧中,根本无力自拔。

  如光化三年,昭宗因痛恨宦官擅权,便与宰相共谋,诛杀了两名专权的宦官,旋即引来报复。宦官刘季述等人乃陈兵殿廷,强迫百官署名作状,请太子监国。再率兵入宫,逢人便杀,将皇帝皇后囚禁在少阳院,从墙洞中传送饮食。刘季述甚至当面责骂皇帝,说:“某时某事,汝不从我言,其罪一也;某时某事,汝不从我言,其罪二也……”一直数落了数十件罪责。

  又如天复元年,宦官韩全诲恐被诛,即派遣禁兵把守宫门,威胁天子离开长安西赴凤翔。藩镇朱全忠却率领大军进至河中,上表请车驾东幸洛阳。一时朝中大乱,百官无所适从。韩全诲又率兵上殿胁迫。昭宗不许,仗剑登楼,全诲又率兵逼帝下楼,并纵火焚烧御院。昭宗无奈,只好携皇后嫔妃诸王百余人,恸哭出宫,西行凤翔。临行前赐书宰相说:“我为宗社大计,势须西行,卿等但东行也,惆怅!惆怅!”

  唐昭宗在位十六年,就是这样一乱未平,一乱又起,不断遭到宦官与藩镇的逼迫、威胁、囚禁、劫持,四处逃亡、颠沛流离。这个飘泊皇帝的一生,可以说都在虎狼窝中度过的,最后亦难逃虎口,成为藩镇朱全忠的刀下冤魂。于是,唐帝国凡二十一帝,历二百八十九年而覆亡。
  十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金人自灭辽征宋,占据淮北之后,俨然以宋朝的上邦自居。金熙宗酗酒好杀,晚年尤甚。金宋“绍兴和议”之后,熙宗行为日益荒乱,引起大臣怨恨。皇统九年,左右丞相唐古辨与秉德联合太保完颜亮深夜入宫杀死金熙宗,共奉完颜亮为帝,改元天德。史称“金亮之变”。
  完颜亮即位后,比金熙宗更为残暴,为铲除异己,大肆屠杀宗室及大臣。死于其屠刀下者不可胜计。完颜亮好大喜功,登基后大有“南并宋、东并高丽、西并西夏”的统一宇内之志,所以迁都燕京,营造汴京,一步步向南发展,同时秣马厉兵,准备伐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