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36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今本竹书纪年》(伪)记载曰:“益干启位,启杀之”。这个说法就有点狠了,窃以为此简极可能出自战国法家之手。依照柏益此时的势力和部落影响力,不是启想杀就能杀的了的,他不主动让位最后谁杀谁还真不好说。《古本竹书纪年》(真)又记载:“二年,费侯柏益,出就国。王师伐有扈(有扈氏),大战于甘(《甘誓》)(陕西户县西南)。六年,柏益薨,祠之”。帝启二年,做《甘誓》攻不参加钓台大宴的有扈氏,双方大战于甘,帝启六年,柏益薨,且祠之(入夏社庙堂供奉起来)。由此可见帝启二年胜有扈,坐稳了帝位巩固了王权,必会杀之而后快,又何需待四年后才杀,杀了后还把柏益在夏社里供奉起来,没道理的。真正的原因可能是,虽然柏益不愿意跟夏启争,但柏益的追随者对夏启破坏禅让制度不服,死活要跟夏启做一场。在夏启胜出坐稳帝位后,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要么柏益病卒,要么被夏启变相杀了以固王权,就释之合理了。

  夏启在中原称了帝,其同父异母兄弟有褒氏则在汉中平原西部成了褒君。为什么褒获封在此处?大禹受舜所举出蜀回中原继承有崇伯位,过汉中沿黑水折道陈仓的时候,发现汉中平原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大禹称帝后,将第二任妻子瑶姬的儿子褒封到了汉中平原,是为褒君,后建有褒国。褒地位于今汉中平原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都城在今汉台区河东店东三里骆驼坪。(注,瑶姬乃百家讲坛纪连海先生的考究,真假难辨,窃以为帝禹不可能只有女娇一个妻子)

  约从公元前2000年到前770年,有褒国成为延续时间长达1300余年的千年古国。为什么提到有褒国?因为这偏于一隅的有褒国是中原和古蜀的关键纽带。大禹称帝后,夏氏在中原的控制力体现在直接统治五百里内的“甸服”,控制千里以内的“侯服”,一千五百里外的“绥服”则鞭长莫及,两千里的“要服”基本辖制不了了,遑论两千五百里外的“荒服”,此时的梁州(古蜀)就处在“荒服”这个区域内。夏朝时代,有褒国算得贵族,与中原之地或多或少是有交集的(有褒国与后来的周朝交集是极为密切的,后表)。有褒国和古蜀国隔着一座潘冢山,虽说蜀道艰难,但并非不可跨越。因此古蜀地与有褒国乃至中原夏朝或多或少是有些许交集和来往的。

  夏氏一族自公元前2070年的大禹直到公元前1650年的夏桀,一直在实质酋邦大首领和形式酋邦大首领之间徘徊。当有强大武力保障时,为实质酋邦大首领,比如帝禹和姒启当政时,势微时则是形式酋邦大首领,比如太康仲康时代(后羿代夏,寒浞之乱,少康复国),中原的历史就是在这么打打闹闹中书写着。
  日期:2019-12-10 17:03:31
  夏氏的没落
  在夏氏后期,我以为“夏都”准确的说应该是“夏社”。 在夏朝后期,“夏社”主要在今天“二里头遗址”所在区域,其他如阳城、阳翟和斟鄩(偃师市)等地方只能说明是“夏社”存在过的地方,而且“夏社”存在过的地方可不止这几处。此时的中原地区,夏氏后期对属国的辖制力越来越弱,大国小国之间的征伐越来越频繁,逐渐崛起的商汤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对夏桀发动了七战:

  1、灭葛之战(河南宁陵);
  2、灭温之战(河南杞县);
  3、灭荆之战(山东菏泽一带);
  4、伐顾之战(河南范县);

  5、伐韦之战(河南滑县);
  6、灭有洛氏之战(河南新乡);
  7、征昆吾之战(河南许昌)。汤经过此七战,商汤剪除了夏朝的羽翼后,于景亳召开了诸侯大会,并做《汤誓》,准备发动对夏桀的终结之战。
  自夏桀的最大助力昆吾被商汤灭了之后,夏桀见商汤纠集诸侯甚多,势不可挡,于是在商汤做《汤誓》的间隙,将宗社之物打包向位于山西永济县的属国有娀氏撤退。夏社不灭,夏氏不亡,成汤岂能作罢,于是作《汤誓》(汤誓的用词是很严厉的),务必要将夏氏一族彻底消灭。于是有了后面满中原追夏桀的四战。
  《汤誓》(出自《今文尚书》非伪作)记载曰:“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翻译过来是:如果 你们跟随辅佐我对夏桀执行天罚,(事成以后)我将大大的赏赐你们!若你们相信我,我决不食言。如果你们违背誓言,(待我胜夏桀后)我会杀了你,并把你们的妻和子贬为奴隶,绝不赦免。”这个誓发得有多狠,几近恐吓!

  《孟子》记载曰:“汤始征,自葛载,十一战而无敌于天下”。
  后面的四战分别为:8、灭有娀氏之战(山西永济);9、鸣条之战(山西夏县);10、三朡之战(山东定陶);11、郕之战(山东汶上)。《古本竹书纪年》将第八战和第九战合二为一称“鸣条之战”,将第十和第十一两战合二为一称“三朡之战”。故《竹书纪年》将商灭夏称为九战而胜也是合理,有娀氏之战为鸣条之战的前奏,而郕之战又是三朡之战的收尾。有娀氏之战后,夏桀再败,携着宗社向东北鸣条转移。眼见成汤的穷追猛打,一路逃下去也不是办法,夏桀于是集合部族和附庸势力在鸣条与成汤决战。鸣条这场夏商转折之战,双方也是拼命了,商汤执“大纛”冲阵在前,不避箭矢,夏桀也是执戈握剑,死战不退。然双方角力之时,一方气势如虹,心力一致,一方气势受压,心力不齐,此消彼长,结果不难预料。

  “鸣条之战”最后以夏桀的惨败收场,夏桀见大势已去,带着“夏社”慌不择路的向东逃逸。此间不少部族和附庸势力一路走一路散,面对成汤的穷追猛打,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逃得越远越好。史料记载夏桀的儿子之一淳维(獯鬻)逃往了北方的大漠地带,他的残兵败将与当地人融合后演变形成了后来的匈奴民族。夏桀最后逃到三朡(山东定陶),他实在无路可逃了,被动的与成汤又激战了一场,这次也毫无意外的失败了。但这次失败对夏氏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夏社”丢了太阳也就灭了。缴获“夏社”后,成汤高兴异常的命谊伯、仲伯作了《典宝》以庆。成汤不见夏桀尸首,于是命人继续追击,最后在郕(山东汶上)的一处山林地带将夏桀给包围了,但苦苦搜寻不到夏桀踪影。伊尹这个时候给成汤献了一计,三面合围,留一口子出来,让逃命专家夏桀以为可以出逃。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成语“网开一面”的来源,“网开一面”的真正目的不是放其一马,而是为了将其擒获。最后困兽犹斗的夏桀不得不中计,因为他们没有粮了。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夏桀在焦门被俘后,成汤给了夏桀最后陈词的机会,夏桀睁目张须的痛斥成汤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什么什么的…。这一番慷慨陈词后,成汤怕担上弑君之名无法服众,终究没有杀夏桀,却把夏桀及俘获到的夏氏族人流放到了南巢(安徽巢湖一带)。为什么把夏桀流放到南巢这个地方,成汤也是有考量的,后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