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24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柏鸷接手族长位的时候刚33岁,正值壮年,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此时粮物种类增多,产量也有所提高,但肉类产量和供给还是很少,每次坊市交易的时候,大部分肉类食品都是茂汶一带的古羌带来的牛羊肉,古羌的肉类食品独占鳌头。由于古羌是肉类供应的主宰,导致交易的时候古羌人的交易要求越来越高,一只羊最先只能换的五步布匹,后来同样重量的一只羊要换8步布匹。(步:远古长度计量单位,此时还没有重量单位,都是用经过约定的固定陶器或竹器进行量具,有时甚至用石头来称量)。漫天要价可以就地还钱嘛,问题就出在要价和还钱沟通上。坊市内经常出现争执乃至争斗,不是因为价高价低,而是因为语言不通沟通不畅。既然语言沟通有障碍,那就动手比划嘛,这更麻烦了,因为动手比划常有被理解为动手的情况,这种情况一出现,坊市管理人员就成了救火队员。

  柏鸷常年管理坊市,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是了如指掌,沟通不畅可以慢慢来嘛,梳理梳理语言,制定坊市交易规则等等,但他对古羌漫天要价的做法也是颇为无奈。因为古羌是肉类供给大户,古蜀先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又有客观需求。谈判最好的方法从来不是强迫对方降价,而是自己迎头赶上增加自己的筹码,从而让对方不得不自降价码!
  由于语言的障碍,量具的不规范,语言沟通不畅出现的争斗,柏鸷成为族长后,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成立坊市特别管事以维护秩序,加强坊市的秩序管理;

  第二,规范坊市交易,对长度、重量等计量的方法做了规范,比如 “步”的长度改用一根固定长度的木棍或石圭作计量单位以代替脚量;坊市自制陶器做为重量容器,规定装满可以代表多少价值等等;
  第三,成立坊市协调管事,整理坊市交流语言和交易方法,避免出现因沟通不畅出现的争斗;
  第四,根据客观交易需要,扩建坊市,并修建可供往来货商休憩的驿站和提供必要的服务;
  第五,开拓商贸渠道,自组货殖马队,一面在坊市内收取货物整理后,由货殖马队北上南下,进一步开拓商道。因为北上南下西进的商贸需求,此时的货物的装载器物大多是兽皮袋(装贵重物)、麻布袋(装抛货或山货)、藤条框和竹篾篮等。此处特别备注一下:藤条和竹篾这两种材质制成的器物、手工制品和生活用具在古蜀史上不仅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对古蜀后世影响力极大,后面的三星堆里也有特别的体现和运用,后文详表)

  第六,加强坊市内部的防洪排水措施,加固临水一侧的过水墙体;
  第七,成立专门的管事负责飞禽和牲畜的驯化,以提高禽肉的供给能力,鱼凫氏自此慢慢成长。
  在湔江下游的鸭子河面上,驯化管事经过观察侯鸟特性和不同侯鸟对外界的反应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野鸭、野雁和鱼鹰的诱捕上。他们在山林里,诱捕红原鸡、乌鸡、雉等禽类!此时古蜀先人对动物习性的了解还处在最初的摸索阶段,和动物交流方法不如现在手段繁多,驯化的过程是极其艰难漫长的。他们驯化的最初方法就是时间,在捕获到禽类,兽类动物后,关起来饲养,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幼小动物的驯化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观察和积累经验,当小动物们在你这里能找到食的时候,时间长了自然就不走了。

  多年后春醒时,柏鸷得闲暇,找来驯化管事苼询问驯养之法。
  柏鸷曰:“苼,驯何难?”
  苼对曰:“禽也,人也。食生,可也!”
  “驯以何法?”
  “诱以食,捕而笼。果其腹,弱其欲。失其野,丧其志。威以慑,待子出,三代余,则滞也!”
  柏鸷闻言,颔首抚须曰:“善”
  驯化过程是漫长的,糖衣炮弹的方法也是有用的,摸清动物的脾性后,再用棍棒加胡萝卜的方法,就可以奏效,万事万物似乎都是相似相通的,驯化动物的方法后来被强大部落运用在了吞并、收编和同化小部落游群上。把动物留下后,接着的工作就是配种,杂交,摸索,总结,再摸索,再总结。远古的配种师没有今天科学的配种方法,他们完全是靠长时间的观察、试探和总结,慢慢形成原始的配种认知和经验。柏氏先贤积攒的丰富驯化经验,不是指他们会多少糖衣炮弹的诱惑之法,而是掌握了动物配种繁殖法。从小养在身边的动物比起外面带回来的完全是两个概念,掌握人工繁殖技术才是驯化最最重要的一环。

  因为客观需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柏鸷领着族人在飞禽走兽的驯化方面下足了功夫,此间,山林里的野猪也偶有捕获,族人们见到的第一反应是杀来吃掉,打打牙祭,不行的!只有不停的下小猪仔才会一直有肉吃。盆地内禽肉获取的异常艰辛,气候阴冷潮湿,肉食不能久放,好不容易有点肉食,坏了多可惜多舍不得。古蜀先人在长时间的摸索后,发现肉类烤熟或风干后可以储存很长时间,后来熏烤和风干成了四川盆地延续几千年储存肉食的方法,直到今天依然还在用。远古的生产生活都是遵循就地就近的原则,此时平原上到处都是柏树,他们用柏芽熏烤鸡鸭鱼猪肉以制成腊肉,闻起来特别香而且储存的时间更长。现在腊肉是盆地响当当的招牌,一提腊肉,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川,这都是有历史积累的!

  驯养家禽和牲畜按部就班,坊市管理和拓展循序渐进,这些生产活动给成都平原带来了几多生气,平原上人员的不断流动和物资频繁交换,使得蚕丛、柏氏名声在外。云贵北部,松茂汶乃至甘南汉中,川东等等都不断有异族跋山涉水入成都平原易货。陆路交通因为山水阻隔,跋山涉水实在是太艰难,从水上走不是更好吗,省时省力,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古蜀地内根本没有可以长途航行的船舶。

  人类社会阶梯式进化的微观表现为在产生客观需求后,剩下的就是想办法努力实现这个客观需求。
  柏鸷因为拓展商贸的行为给柏氏积攒了不少家底,蚕丛氏和柏氏的族人数量越来越多,他们与成都平原周边的其他部族游群一直保持着通婚和融合,其中来自茂汶北川的羌人大量进入成都平原生活,混居,融合,渐渐有成为平原北部第三大部族的趋势!
  公元前1984年 柏鸷 卒于西南商贸通道上的邛都,终年65岁

  日期:2019-11-27 09:53:23
  柏岐 篇
  生卒年 公元前2028年--公元前1950年
  柏岐,生于公元前2028年,柏鸷长子,性温平,聪颖善思,打小体弱多病,咳嗽多喘。其祖柏灌经常从山里和羌人那里找来各种各样的药材,自己先吃吃看味道咋样,然后结合先人的认知,弄给小柏岐吃。小柏岐多半都是吃了吐,吐了吃,中药的口感是真的不太好,没有哪个小孩子说喜欢吃中药的。知道的是认为给小柏岐治病,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拿小柏岐做实验,就这样一天天的,小柏岐也终究没有夭折,磕磕绊绊的长大了。从小身子弱的人似乎脑子会比较好使,不是说身体好脑子就不好,可能是身体不好的人往往脑子开发的多一些以此弥补身子的不足,也或许是生理机能的原生补偿,为了弥补生存能力的欠缺,身子弱要是脑子再不够用,那就只有被淘汰了。幼年时的柏岐不乐意翻山越岭搏击中流什么的,大多数时间都是静静的坐在柏灌身边,听祖父讲各种神话传说抑或胡编的故事,时不时的冒出两个让柏灌都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柏灌当然是一笑而过,以免尴尬!在爷爷和家族人员的耳濡目染下,加之身体孱弱需要养身体,柏岐从小就尝遍各种药材(其中夹杂许多野草),对各种“药材”的口感和吃了后什么反应比其他人感受更直观也更有心得。俗话说久病成医,柏岐还真对药材有了兴致。

  长大后,柏岐一门心思的研究药材药理,即是为自己,同时也帮帮其他人,有的时候也帮倒忙。他经常到平原南北的坊市逛,看里面的药材,也向羌人请教药材成长地和习性。人一旦潜心做一件事,似乎钻进去了就会迷上,然后不自觉的就掉里了。柏岐也是如此,见多了药材反而有更强烈的愿望了解更多,学习更多。
  在盆地内的山间林地沟壑峡涧,随其父南下北上行商易货,到了一处就了解其地的药材研究其药理,再带一些回到成都平原继续研究总结,还时不时拿自己做实验对象。有一次,柏岐试一味药曰附子,因为炮制方法不对,没有炮制到位,服用后把自己搞得上吐下泻不省人事,把族人吓得不轻。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柏鸷因常年外出,身体一年年变差,很难再履行族长职责。
  公元前1988年,柏鸷把族长位传给长子柏岐,不惑之年的柏岐就这样成为了族长。几年的实践证明,柏岐实在是没有管理之能。柏岐于是把族长位给了其胞弟柏贾,潜心自己的药材药理的探究。柏贾是名副其实的生意人,和蚕丛氏杜仲一样,性豪放善结交,精通行商一道!
  柏岐,终其一生在药材药理的研究上面,拿自己做药鼎对药材药理和炮制方法进行梳理,得出药理结论并整理下来传给族人,可惜没有文字记录,只能心口相传。一直病恹恹的人似乎会长寿,怪象邪?非也,生病的人只要治理得当,合理的药物会激发和强化身体内在的免疫机能,更重要的是因为知道自己身体弱,就会小心和顾惜自己的身体,不会让身体透支,身强体壮的人反而不能清晰的认知自己的身体,不经意间就透支了身体潜能,给自己身体的免疫机能造成了不可查的累积的弱化和伤害,以致患了隐疾而不自知。或曰:“阴阳失调,盈亏不济,损有余而补不足。

  公元前1950年,柏岐,寿终,终年78岁,远古时期这个年龄是绝对的高寿了,就算放到今天也算的上长寿。
  系曰:柏岐略志
  岐小自药鼎,采植上千仞。
  凭身试机理,怎奈药不仁。
  制治拟如法,服食从所宜。
  梳得药理法,传于后来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